經(jīng)方常見疾病治癥:喝水即吐 【治病策略】 1、病人很渴,但是一喝水就吐,吃東西不會吐,原因是胃里有停水,所以水會反逆上來。中醫(yī)叫水逆。造成這樣的原因可能是病人喝水太快、太多。類似的情形可以看到嬰兒吐奶。嬰兒的腸胃還沒有發(fā)育好,喝進(jìn)去的奶汁來不及消化。治療上最常用的方法是五苓散。 2、嘔吐不食,水飲不得入口者,火熱相拒隔也。宜人參干姜湯:人參三錢、黃連三錢、黃芩三錢、干姜五分。 3、寒熱并結(jié)的胃炎也有嘔吐、飲水即吐,黃連湯。 【辯證治則】 1、(1)凡不渴而厥吐,是寒虛吐也,宜理中、吳茱萸輩。 (2)凡渴而得食即吐,是火吐也,熱實(shí)宜黃連解毒湯。熱虛宜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或竹葉石膏湯。 (3)渴而飲,飲而吐,吐而復(fù)渴,水逆病也,宜五苓散。 2、(1)嘔吐不食,水飲不得入口者,火熱相拒隔也。宜人參干姜湯。 (2)嘔吐能食,食入即時吐出者,兩熱相爭沖也。宜酒蒸大黃湯。 (3)食久乃吐,兼見大腹脹滿者,脾經(jīng)乏火化也。宜姜附六君湯。 (4)食久乃吐,兼見胸前脹滿者,胃府之虛寒也。宜香砂養(yǎng)胃湯。 (5)食久乃吐,吐出多帶水液者,腎部之虛寒也。宜仲景真武湯。 (6)食久乃吐,吐出多帶酸水者,肝藏有寒熱也。宜仲景烏梅丸。 (7)單吐痰涎,或兼咳嗽頭痛者,胃中有痰飲也。宜加味二陳湯。 (8)單吐酸水,或兼頭痛如破者,肝寒氣上逆也。宜加味左金丸。 (9)嘔吐不止,兼見腹痛下利者,脾氣之虛脫也。宜附子理中湯。 (10)嘔吐發(fā)熱,或兼口苦胸滿者,少陽之逆氣也。宜原方柴胡湯。 (11)卒然嘔吐,兼見發(fā)悶惡心者,感瘴厲異氣也。宜藿香正氣散。 【辯證比較】 1、嘔吐噦病證方治表
2、(1)五苓散:吐后馬上飲水,飲水后又立即吐出。 【辯證針灸】 針不容穴。 【經(jīng)典回顧】 1、中風(fēng)發(fā)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