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青少年讀學《易經》,是非常高明的教育舉措 ----教翁老李的“學易悟教”課題匯報 19年前的一天,一位學識淵博的老者進入了奄奄一息狀態。 學生詢問是否還有什么要留下的。 他思索了片刻,一字一頓地說:“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易經》。”說罷,溘然長逝。 這位老人就是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 老人家推薦的《易經》是一部什么書? 大部分人會說是神奇的,怪怪的,令人暈頭轉向的算命書,騙人的鬼話。 這樣回答有其合理成分,初始的易經就是一部算命書,也正因為這個稱謂,才逃脫了秦火焚毀而得以流傳。現在作為唯一答案,則實在無知而荒謬! 《易經》講天道以喻人道,其博大精深,在于它包羅萬象。它是一部“天書”,即哲學之書,用以揭示天道自然變化的大規律。 它是一部“人書”,即智慧之書,蘊含著為人處世的成就事業的基本原則。 《易經》一書,集“占書”、“天書”、“人書”于一體,在長期流傳中,全面而深刻而地影響了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乃至人們的思維、信俗。 它的涉及范疇很廣,上講天文,下講地理,中講人事。從宇宙生成到生命起源;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從政治軍事到經濟文化;從天象氣候到人生命運;從國家興亡到居家出行;從帝王將相治國安邦到平民百姓處世為人;從宗教信仰到氣功修煉……,它無所不容。《周易》的核心,是提示宇宙間萬物萬象生成、發展、變化的自然規律。“天人合一”,引喻社會人類生存發展的規律。 《易經》是先人的集體創作,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沒有《易經》就沒有中華文明。 對于當今普通人來說,《易經》是一部改變命運,掌握趨利避害的大法則,涵養福報的人生密碼。 孔子五十而學易,韋編三絕終成圣賢。圣人的偉行啟發了我這個從教四十多年的中學教師。我退休后幾年后開始了“七十而學易”的艱難攀爬。慢慢地由茫然無知進入了對易學的癡迷,而今覺得腦海里有一絲閃亮,自然和我一生的職業相聯系來思考,或許能算作有些開悟吧。 我覺得,當前教育上存在的諸多棘手的問題,如果依照西方思維,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去修修補補敲敲打打,難以從根本上上解決問題。要提升教育效果和教育水平,發揮教育的強國效能。必須用上易經智慧,這個研究課題我稱之為“學易悟教”。 《易經》是中華文化的端始,是萬經哲理精神之源泉,所以學《易經》會幫你精準把握國學的脈絡,深透理解國學思想和智慧,這和咱們國家弘揚中華文化的發展思路完全合拍。 易經內涵博大精深,浩瀚如海洋,幾千年來人們只研學到九牛之一毛。人們的印象和關注的,往往是古人學用易經的負面效應。所以提倡學易經,相當一些人是抵觸的。 我的“學易悟教”,不是讓青少年們去修煉“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載”的“半仙”,更不是學易經來擺攤算命看相看陰陽宅的巫師術士,而是把易經思想智慧結合到青少年的學習、生活、成長的方方面面。配合心理輔導進行“修心廣業”的價值觀 和人格培育,提升他們“趨吉避禍”適應社會發展的處世能力和智慧,幫助他們成就理想的完美人生。認為這是時代的需求,也是易經所提倡的“順天依時”思想。 國家對易經進學校、進課堂已有安排,并且逐步實施著。 社會上以學《易經》為招牌的培訓比比皆是,但泥沙俱下、魚龍混雜。有識之士應有清醒認識和甄別能力來謹慎選擇,防止前些年鋪天蓋地的“提分培訓”悲劇重演。 我覺得可以從學《易經》的君子修煉義理進場: “一陰一陽之謂道”思維,了解自身境況、性格、稟賦等的陰陽特點,向陰陽互濟、陰陽平衡靠攏“六龍御天”“自強不息”之乾道精神,志向遠大,建功立業,拓展人生格局。格局大、視野寬、人脈和社會地位也就隨之改變了。 “厚德載物”之坤道,讓人心“海納百川”而提升承載和包容性。柔性陰柔、讓人能屈能伸,處事靈活; “萬事有度、過猶不及、物極必反”思想,妥善把握處理事務的方式方法和尺度。 “否極泰來”讓人們在“山窮水盡”的困境中,仍有“柳暗花明”的前景,堅定信念,也就是說,任何情況都不絕望……。 倘若如此,易經思想和智慧(哪怕是初級的、初步的)融入青少年的心田,他們還會通過聯想、類比悟道更多、更廣。一個個嶄新的形象就會出現,許多令人頭疼的難題,會消失在不知不覺中……。 這是在說夢話嗎?不是的。現實中社會、父母、老師要求他們如何如何,他被動、他抵觸。易經智慧起作用之后,他就變成我要如何如何,積極主動,無怨無悔。我理解這就是“無為”之舉,達到甚至超過“無不為”的效能。 這也就驗證了:易經思維、易經智慧,比西方的確高明許多。 “老牛自知夕陽短,不待揚鞭自奮蹄”。 教翁已值殘秋,去日將近。應該“陰柔靜養”,爭取延年益壽了。 而他卻“自強不息”,依然在“陽剛乾健地攀爬。一邊“讀易修心”,進德,一邊“學易悟教”課題來廣業,來報效國家的教育事業。 人在做、天在看。赤子之心付出了辛勞,哪怕還沒看到成效,應該也是一種善行罷。 作者 文苑雜役 完稿2022年2月17日于北京 |
|
來自: nangongcunfu > 《研易悟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