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核事故,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核事故之一。 北京時間2011年3月11日13:46,日本東北部的太平洋海域突然發生了一場恐怖的大地震,這就是著名的東日本大地震。這次地震的震級達到了9.0級,在全球范圍內,都能夠排到歷史第五,可見這次地震的威力極其驚人。在這次地震中,將近2萬日本人不幸遇難,甚至還有超過2500人失蹤。 (圖片說明:東日本大地震幸存者) 對于幸存者來說,他們的生活還可以繼續,可以拋開地震的陰影,繼續新的生活。但是,地震帶來的次生災害,卻讓無數日本人至今頭疼。 伴隨著地震一同襲來的,還有罕見的海嘯。巨大的浪濤帶著驚人的能量,撲到了日本海岸。就在日本的日本福島工業區,矗立著一個“定時炸彈”,那就是福島核電站。 我們知道,核電站是目前最有效的發電手段之一,利用核裂變的原理,能夠產生大量的清潔能源。說起來,核電站的原理和原子彈一樣,只不過反應速度要比原子彈慢得多,因此能量也小得多,更加可控,從而在人類的技術下轉變為電力進行使用。 (圖片說明:核電站) 所謂的可控,也只是在正常情況下。如果遭遇到意外,核電站就真的是一個定時炸彈了。福島核電站,就遇到了意外,那就是海嘯。 作為地震、火山、海嘯頻發的國家,日本在建立福島核電站的時候,就已經考慮到可能遇到的自然災害了。為了防止意外的發生,他們建立了可以抵御5.7米高海浪的防御設施,誰承想,東日本大地震引發的海嘯,竟然高達15米! 當時,福島第一核電廠6臺機組的中1、2、3號處于功率運行狀態,4、5、6號機組在停堆檢修。海嘯的突然襲擊,導致核反應堆出現毀滅性的熔毀,電力供應和冷卻系統遭到破壞,最終引發核反應堆爆炸。 (圖片說明:福島核事故) 福島核事故可謂是世紀災難,國際原子能機構也將其評定為最嚴重的7級事故,這也是人類迄今為止僅有的兩次7級核事故,上一次就是臭名昭著的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和切爾諾貝利一樣,福島核電站周圍30公里內的居民被緊急撤離,總計達16萬人。 人是撤離了,但核輻射依然存在于各個角落。尤其是當初核電站的那些設施,都具有極強的傷害力,至今沒有根除。 在福島核事故之后,東京電力公司、國際核退役研究所(IRID)以及日立-GE核能公司聯合就進行著對核電站垃圾的清理工作。 (圖片說明:海水蔓延到福島核電站) 最近,他們利用機器人來到海面以下,希望對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機組反應堆安全殼進行深入的檢查。在那里,還淹沒著融化了的核燃料碎片,聯合團隊希望能夠借此機會將這些碎片清理掉。 事實證明,這里的碎片數量遠遠超過了他們的想象,因此也不得不放棄清理計劃,而是專注于對這些碎片的尺寸和輻射強度進行了解。機器人還在安全殼周圍安置了導向環,這可以幫助未來的機器人選擇最佳的進入路徑,提高工作效率。 (圖片說明:機器人拍攝的水下畫面) 根據美聯社的一篇報道,機器人在某些區域檢測到的輻射劑量,達到了令人驚訝的2西弗特(Sv)。根據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的數據,人體在接受到1西弗特的輻射后,就會增加0.0165的致癌率。如果接受2西弗特的輻射,甚至可能會導致早逝,達到6西弗特則有可能導致直接死亡。 西弗特這個單位其實很大,通常我們都用毫西弗特(即西弗特的千分之一)來描述某些放射性物質的威力,每人每年可接受的輻射劑量限值為2.4毫西弗特,再多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了。 總之,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機組的燃料碎片的確具有相當大的殺傷力,對于人類和其他生物來說都是致命的威脅。多虧有了機器人,才免于更大的傷亡。要知道,就在去年9月,日本官方承認有兩個參與福島核事故清理工作的人因為接受過量輻射導致罹患癌癥的案例。核事故已經是一場災難了,在處理后續問題過程中的傷亡,更是讓人難以接受! 最令人擔憂的是,除了這兩個人之外,恐怕還有更多的生命要淪為這次核事故的犧牲品。 核事故不是一瞬間的事,而是會在漫長的歲月里繼續發揮余威。這十幾年的時間里,福島核電站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的核廢水,這些核廢水非常危險,必須要特殊儲存才可以。 (圖片說明:福島核電站的核廢水) 然而,每天新增的核廢水實在太多,日本方面已經無法承受。2021年,日本方面正式決定,要將核廢水排放到太平洋中! 這個消息一經公布,迅速在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軒然大波。不論是核廢料還是核廢水,對于自然環境的破壞都是可想而知的。因此,世界各國對于日本的不負責任的行為,都表示了抗議。 其實不光是周邊國家的老百姓,就連日本自己的民眾,都對核污水排放到大海的行為表示不滿。 (圖片說明:日本民眾抗議核廢水排放到大海的決議) 當地時間2月13日,許多日本民眾都涌上了福島市區的街頭,表達了對該國政府將核廢水排入大海這個決定的反對,甚至還有一些市民團體的代表也來參加抗議。包括日本的一些專家,也認為在沒有得到國際研究機構的實地考察,就貿然決定將核廢水排放到太平洋,是一種倉促而又草率的決定。 據報道,福島第一核電廠的3個反應堆內一共有900噸熔化了的核廢料。有人推測,想要完全清理掉這些核廢料,恐怕需要30-40年的時間。還有專家表示,即使是40年這個期限,恐怕也過于樂觀了。 (圖片說明:工作人員處理核廢料) 如果說海嘯是無法預測的自然災害、核事故是意外的次生災害的話,那么我們就不應該讓次生災害再進一步引發人為的次生災害了。連小行星的樣本都能采集的日本,應該有能力開發出處理核廢料以及核廢水的技術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