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某天在一個閨蜜群里,記者閨蜜說:我跟我家那個沒法說話,你一張口他就一句話給你堵回來。好沒意思啊,這啥婚姻啊,找個人不就是希望彼此能說說話嗎? 設計師閨蜜說:對呀,一天到晚沒幾句話,跟個木頭人似的,有他沒他有什么區別! 醫生閨蜜說:不說話挺好啊,一說就掐有什么可說的,不說話樂得清凈。 當老師的我緊跟一句:就是就是,話不投機半句多,不如不說。 什么是好好說話?按理說,每一對夫妻都有自己獨特的定義,因為“好”本質上就是主觀評價。比如說談話中的“互黑”算不算好好說話呢?——我愛人喜歡“黑”我,我一般就是哈哈笑著“黑”回去罷了。可我一個朋友的情況是,她愛人“黑”她,她就會覺得那是諷刺挖苦加打擊,那就不是好好說話。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抽象出“好好說話”的一般主觀性特征,這至少包括特定單位時間(比如天、周、月等)內的話量令當事人較為滿意,交談中的沖突頻率適度,以及交談中的情緒體驗以平靜、愉快等正向情緒為主。 二 無數的勸世良言都說婚姻就是好好說話,但確切地說大都是女性的呼喚罷了。一般來說,女性在婚姻中對說話的需求更高。 有研究表明,女性的自我認知呈現關系取向特征,即一般而言,女性較多通過關系來定義自己,在關系中是否被尊重、被珍視,如何被評價等一系列的認知所賦予她的滿足感與受挫感都強于關系對男性的影響。交談是女性擅長的參與關系、建立關系的工具,女性常主動發起交談,并且常將交談的過程指標、互動狀態等作為重要指標來評估或再確認彼此的關系。以在線交談為例,對方的反應時長、以情感性回應為主還是事實性回應為主、Emoji的使用頻率及其與文字的配合關系(是單獨高頻/低頻出現,還是在字句中穿插出現,還是文字之后附加出現)等,都被用于偵測關系的本質、深淺等。這使得女性既依賴交談即說說話,又常被能不能好好說話拖入糾結。 而男性對說話的依賴度較低,既是指他們的自我認知評價更多地依賴于他對于事情/問題的解決經驗而非關系(即使有,很遺憾,恐怕也是領導與他的關系比夫妻關系更能影響他),也是指他們對關系中的交談沒那么多期許。 當然這是一般而言,對男性來說也分人分階段,他們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對待,對同一人也分不同階段。比如男性對關系對象是喜歡還是不喜歡,在關系的階段上是處于婚前還是婚后段,都可能讓他們在溝通動力上的呈現差異。也正因為如此,掌握密碼的女性就會倒推,不愛跟我說話就是不愛我,不跟我好好說話就是不愛我。但總的來說,女性對于說話這件事賦予的意義比男性多很多、重很多。 但并不能說男性就沒有交流的需求,男女認知差別也并非兩性對家庭交流的需求差異的唯一原因,這也跟當事人(男性或女性)的世界構成及其豐富性有關。比如男性的交流多偏好信息、知識等內容性交流,較多在職場得到滿足,而女性交流多在乎交談的氣氛、態度等情感性交流,通常定向性較強,主要集中于家庭成員以及少數好朋友。另外,職場女性在家庭交流的剛需上也比全職太太更低——開篇我的設計師閨蜜、記者閨蜜抱怨頻繁的時候也正是她們因為各種原因暫時居家照顧家庭的時候。當然女性之間也有氣質差異。 夫妻彼此間是相互需索的關系,如果說女性存在以拒絕過性生活來逼迫男性的現象,那么男性就常常是以不好好說話(不說話)來刺痛女性。既然各種勸誡女人不可以拒絕過性生活來傷害夫妻感情的調調大行其道,那是不是也應該勸誡一下男人務必跟女人多說說話? 三 曾經就有男性來訪者問我,為什么妻子總是抱怨他不關心她,怎么改善夫妻關系。我最常給出的簡單對策是:每天“主動”跟妻子發起交談十句話。一般男人一句,女人三五句,如此一來,夫妻之間一天就有三五十句的話量,妻子自然比較能感受到丈夫的在乎與關愛了。但這是男性主動求助的,對于那些沒想過要改善關系的男人,你請他跟女人多說幾句話,他認同嗎?他肯做嗎?不確定。所以,這個問題我建議解決的原則是:誰在乎誰努力,誰的需求誰去追求滿足。你需要的不過是一點有助于建立良好家庭交談關系的方法或技巧。 第一,欲先取之必先予之,請先讓他感受說話的愉悅。 說話能帶給人的酬賞是它滿足人的表達欲以及被傾聽欲,后者的內涵是講話者感覺被接納、被理解。如果你想表達以及被傾聽,那你就先滿足他同樣的需求,先給他一個自由充分的表達平臺。那說什么呢?你了解他的愛好、專長,就多問他的看法,他自然會滔滔不絕開講,自己都開心起來。這樣,一次次積累愉快的談話經驗,講話的氛圍慢慢變好,他越來越愛講,逐漸與你的交談需求進行對接,交談關系就建立起來了。 朋友們都認為我愛人是個不喜講話的人,但我知道他有講話的“開關”,一旦打開就滔滔不絕。我有時想照顧一下他的交流需求,就隨便在他關注且自認為擅長的領域里(比如金融投資、經濟形勢、時政要聞……)提一個問題,他一般就會開講。若這不行,我就換一把“鑰匙”,結合他喜歡顯得自己能的特點(男人一般都有這特征),再丟給他一個明顯錯誤的或者大眾常識的看法。若他竟還不反駁、不開講,我就進一步刺激他,說:“我覺得這個真的很有道理……”“哇!某某真的好有見識,好厲害!”這絕對是殺手锏,隨之他必斗志昂揚:“瞧你還是學者呢,讓老公來指教你……”我趕緊點頭:“好啊好啊,請多指教,愿聞其詳……”接下來他的話是擋都擋不住了。等我覺得聽得差不多了,就一番贊揚或感謝后折回書房,然后坐等兩三分鐘他判斷清楚自己意猶未盡又追進來…… 交談就是你說我聽+我說你聽,激發對方的說話欲望,你給予正向反饋,這個問題就算解決一半了。 ![]() 第二,朝著你希望他表現的方向及時反饋與激勵。 我們讓對方說話是為了激發交談關系,很多時候是為了讓對方聽我們說話。所以,如果偶爾你說了你想說的,他態度不錯,你就及時正向激勵吧。這包括情感激勵和技術激勵兩類。前者比如“哇!我怎么跟你有說不完的話”“我發現我真是越來越喜歡跟你說話了”;后者比如“我發現你很能抓重點啊,我說那么多你一句話就總結清楚了”“哇!你簡直越來越會聊天了,剛才你還注意到我的情緒問題了,你以前都總是直奔建議一二三的”……以此類推,舉一反三。這些都不是套話哦,是你真心去發現他講話的特點和思維的優勢給予他的反饋。 你希望他怎么回應你,比如是給你建議還是表達情感支持,你就朝著那個方向正向強化。 至于他若犯了你不喜歡的毛病,我也不建議你進行負面的批評激勵,你就盡管大方地忽略吧。有時候也可以批評,但請謹記,不論事實如何尖銳,都要盡量以溫和的態度陳述,最好能幽默一下,既讓自己的情緒得到發泄,又傳達出你的意思。如果你覺得實在難以控制自己的態度,我建議你開口前先強制性地“哈哈哈哈”一下,你會發現,很神奇地,經過一個“哈哈哈哈”的前置小動作,你的身體和情緒就會放松很多,自然逐漸轉入溫和。 ![]() 第三,你也有不想聽的時候。 他說得嗨可是你不想聽怎么辦?那就保持和緩的表情,由他說去,偶爾用語氣詞回應一下即可。我有時候就是如果他開口說高興了剎不住但我又確實不感興趣,我就臉上掛個笑容,耳朵上掛半個耳機,拉著他的手或者掛著他的胳膊,腦子放空,耳朵里掛點他的聲音,偶爾移動視線望他的臉笑笑回應一下就可以了。 ![]() 他會計較嗎?夫妻之間有一定的默契,平時你表現出傾聽鼓勵他談話,這時他就不會覺得你在敷衍他,而是他一邊激情揮灑,一邊逐漸接受到你累了或者你不太感興趣的信號,直到他逐漸約束自己澎湃的講話欲望慢慢平息下來,也就是說你是在幫助他情緒“軟著陸”。夫妻之間,既要相互配合又要相互體諒,不應該也不可能要求對方時刻關注你。交談中有時對方不在情緒中是沒問題的,傷人的不過是那種不加掩藏的生硬拒絕與不在意對方感受的隨意否定。 當然,那種你跟他說話他永遠是敷衍的狀態是忍不住讓人發火的,那樣你就回到第一點,重塑談話基礎。 第四,說話沖突怎么辦? “話不投機半句多”。你想說來著,可是一開口就犯沖,你恨不得自己壓根就沒開過口,本能地就會生氣反駁,于是發生爭執。但如果想要建立起好好說話的習慣或者家庭氛圍,那么現在就要改變。你一旦覺得不對頭,就可以反省,理性地追問究竟彼此在哪個話題層次上對立起來,是三觀層次不對付,還是特定的話題敏感不能提(比如提起對方的黑歷史),或者是受到了特定話語結構的刺激(比如有人說話喜歡用反問句式,語氣強烈,一不小心就讓聽者感覺是諷刺加打擊)。 然后你就從話題本身轉移出來,停歇一下,平靜地從表達自身感受出發,提出這個問題,比如“我發現我不能接受被連續地反問,那樣感覺像在被審判,就像剛才你說了三個反問句,我心里就涌起不舒服的感覺”。我不太建議直接“指出”對方問題的陳述方式,比如“我發現你說話就是喜歡用反問句式,連續反問,讓人很不舒服”。同樣是比較客觀地討論交流中的問題,但后者有指責嫌疑。 如此一來,就相當于從原來即將沖突的交談困境里又打開新的交談通道,且有助于你們增進彼此了解。 ![]() 第五,當前述一切都做不到。 人都沒有絕對的總是不好說話和絕對的總是好說話的,常常不過是我們情緒好、睡眠足就好說話,反之則難好好說話。現代社會里,工作壓力通常是好好說話的殺手。有些天對方工作多壓力大累成狗回到家,真的很難好好說話。這個時候,你盡管想說話,也最好約束一下自己讓對方安靜一下。或者當你發現自己沒法好好說話,你不妨讓自己安靜一下,如果對方不理解,你就坦誠地說:“抱歉!我今天很累,這個時候沒法好好說話,我先安靜一下,一會兒我們再討論這個問題好嗎?” 你要是說,我真的壓力大到連這點也做不到,怎么辦?完全沒問題,你想發火就發火好了,偶爾為之并不見得多有害,你要做的不過是在彼此關系中進行更長遠的正向積累罷了,兩人之間溝通起來順暢的時候總比不順暢的時候多一些,感覺良好的交談總比感覺不好的交談次數多就行。我們每個人都無需完美,如果有誰要求我們完美,那就是他的問題了,建議他去做心理咨詢。 四 夫妻之間該不該好好說話,先得問能不能好好說話。 在中國,關于家庭關系和親密關系的公共教育等于零,主要靠個人修行和原生家庭影響。在我國持續的社會急劇轉型的大背景下,要求家庭關系,比如夫妻關系,從傳統的權威上下關系轉為平等相待、彼此尊重的關系,但顯然我們沒有傳承,缺乏經驗,我們所在的教育體系也沒有教。所以,即使是在家庭里好好說話這點小事,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基礎能力水平都欠缺。但我們越來越多的人希望被伴侶尊重,平等溝通,好好說話。所以,我們要認識到這可能需要一個學習、練習的過程。 在家庭關系里,你主動激發對方的交談意愿,對他的回應進行正向激勵與引導,促進彼此不斷地積累交談的愉快經驗,逐步建立起愉快的交談關系,一般就可以實現你好好說話的愿望了。 常有人感嘆身邊人真難搞,但其實他可能是你最好應對的人。因為他就在你身邊,他是什么人,你太了解了,豈有不知如何應對之理?不過是你需要用點心。說到底也沒多難,你只要將對外人的一星半點的好,比如說話中鼓勵為主、總是支持,用在他身上,基本就成了。 但另一方面,我們并不適宜將所有的交談期望都放在伴侶身上?,F代人都當致力于獨立,你是個多面體,有自己的若干社交圈子,你完全可以有多個談話的對象。比如女性,你想問一條裙子好不好看,就找閨蜜去,你們可以從品牌故事、設計理念到用料細節到流行趨勢暢談一下午,順便把你夸成一朵花,又何苦非要逼迫丈夫心不在焉地評價,然后又被他的敷衍刺激到你很不爽?以此類推,你理財有理財的朋友去咨詢,求醫問藥就去向醫生朋友要建議。即使是情感支持,也同樣是各路朋友都會給你,當然你需要有朋友。而如果你環顧世界除了纏著伴侶要求交談,找不到別的交談者,恐怕你就需要全面改造自己的生活了。 夫妻是兩個圓,中間有交集,這個交集面積大一點當然更好,但絕不是完全重合更好。認識到這一點,各自發展各自的世界,彼此分享時才有話可說、有天可聊才更愉快。 我想特別強調的一點是,若以上一切你都做到了70分以上,對方依然無改變,還是不能好好說話,那我只能說他可能在心理方面需要請專業人士幫忙了,要么請專業人士進行系統的幫助,要么你就自謀出路吧——有的人確定是不適合有伴侶的。他們當然在法律上有與人締結婚姻的權利,但就專業評估而言,他們就是日復一日地在傷害配偶的身心健康。請謹記,常年不好好說話中存在的語言暴力與情緒暴力對人的心理系統及身體健康的傷害絕對不亞于霧霾天氣。 (文章作者系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博士,哈佛大學訪問學者;插畫作者系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院學生) 文章作者:任敏 插畫作者:魏文倩 來源:中國社會工作,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 責編:汪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