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曾說: “世界上最大的監獄,是人的思維意識。” 的確,人與人最本質的差別,不在于物質上的富足與匱乏。 而在于思維認知上的差異。 01 你的認知,決定你的財富 其實生活中絕大多數過失,都是我們自己的“認知局限”帶來的。 而不是別人蓄意破壞的,更不是環境帶來的。 所以,人的一生就是不斷對抗自己的認知局限的過程。 聽過這樣一句話,人的一生都在為自己的認知買單。 你所賺的每一分錢,都是你對世界認知的變現。 你所虧的每一分錢,都是因為對世界的認知有缺陷。 你永遠賺不到超出認知范圍之外的錢,除非你靠運氣。 記得朋友曾講過一段經歷: 剛初中畢業,就被父母逼著退了學。 他的父母和他算了一筆賬,高中加大學的學費,就要幾萬塊。 即使讀那么多書,畢業之后還得照樣打工。 關鍵是還得浪費幾年光陰,少賺很多錢。 他逐漸被父母的這些觀念洗腦了。 畢業后,他都在南方的一家電子廠里,干著流水線工作。 攢幾年錢,辭職回老家相親結婚、生子。 然后活成了和他父親一樣的父親。 認知模式的根深蒂固,漸漸成為自己內心最大的牢籠。 看得見自己,卻看不見別人,活在自己圈定的世界里,就以為看到了整個世界。 如此一來,我們終其一生,其實都是在為自己的認知買單。 02 你的認知,決定你的成長速度 認知越高的人,看事情就越客觀。 他們遵從本質和規律辦事,負責操控世界的運轉。 認知越低的人,看事情越主觀,容易被表象迷惑。 越容易有偏見,喜歡盲從,只能被操控。 就像《教父》里的那句話: “用一秒鐘看到本質的人,和半輩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質的人,注定是不一樣的命運。” 其實我們的成長速度,或許有外因作用,但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己的認知水平。 同一起跑線的兩個人,一個只貪圖眼前,從不考慮自己的未來。 和一個既能保證走好眼前的路,還能著眼于未來的人。 注定不會在同一個節奏上。
03 要想破局,唯有提高認知 正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人生就像一個又一個的壁壘,唯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才能打破自己的固化認知。 讀書是最普遍的向前人學習的方式,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來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 通過讀書去獲得新知,通過讀書去自我檢討,達到自我矯正、自我進步的目的。 人生其實就像一盤棋,每一步棋,都會決定下一步棋的走向。 把眼光放得長遠一點,為終點積攢爆發的力量。 便不會害怕到達終點時,自己兩手空空。 多讀書,多了解,多思考。 當經歷越來越多,知道越來越多,認知水平自然就能不斷提升到新的層次。 所謂成長,就是拓寬自己的思路,去發現不一樣的世界。 END 作者:北末大叔(ID:Beimodashu),看世間冷暖,寫人間悲歡,堅持用文字治愈人心,與你的每一次相遇,我都當做是久別重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