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故事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比如歷史中的真實故事經過民間演繹都能變成神話。武王伐紂的故事被寫入了《封神演義》,玄奘法師西行取經的故事被寫入了《西游記》。早在先秦時期,出現了一部古籍,內容龐雜,雖然全書只有3萬字左右,但書中的很多細節,都成了后世神話傳說的源頭。這部奇書就是《山海經》,它成書時間一直是個謎。學術界的主流觀點認為,《山海經》成書時間在戰國時期,作者是楚國人。 《山海經》從內容上看,更像一部百科全書,涵蓋了歷史、地理、動植物、礦物、民俗等方方面面的信息。《山海經》分為《山經》和《海經》兩大部分,《山經》的內容占了全書的三分之二。《海經》的內容雖然只占全書的三分之一,但其中的內容多為奇聞異事,神話中常常出現的巴蛇、燭龍等形象的出處就在這里。 由于保存了大量古代神話故事,《山海經》在漢代就成了一部“暢銷書”。有畫家還給書中內容配上了插圖,作為一本圖文并茂的書籍,讓《山海經》又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山海圖》。有學者通過考據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山經》和《海經》的成書時間不同,《山經》條例清楚,應該是先有文字再有插圖;《海經》更像是圖解文字,應該是先有插圖再有文字。如果這一點能夠得到學術界的統一認定,那么對于古代繪畫的研究也有積極意義。 學術界關于《山海經》和《山海圖》到底是不是一部書的兩個名字,還存在爭議。有小部分學者認為,《山海圖》是一部獨立的著作,并且考證出晉代的郭璞和陶淵明曾經見過《山海圖》。到底真實情況如何,還需要通過考古提供有力的證據。《山海圖》在晉代之后就沒有現世,后世常見的《山海圖》更多是指圖解《山海經》。 晉代著名文學家郭璞十分看重《山海經》這部古籍,他親自校注了這本書,將瑣碎的、片段化的細節,盡可能地統一潤色,形成有條理的內容。郭璞的工作相當于重新編修審定了《山海經》,為后人保留了一批重要的古代神話故事。郭璞之后,宋代、明代和清代都重新對《山海經》進行了校注。其中以明代大學者楊慎的校注質量最高,現代《山海經》的通行本,大多都采用了楊慎的版本。 玄幻離奇的神話故事,再加上現代人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讓這部《山海經》在21世紀又成了暢銷書。作家、畫家紛紛從中尋找創作靈感,讓《山海經》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古文典籍。 |
|
來自: 泊木沐 > 《中國文化經濟地理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