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常見疾病治癥:全身乏力、肌肉沒有力 【辯證診斷】 1、早上6點醒來,要發腎陽,中午過后發心陽且陽要入于陰。上焦心陽不足故午后易倦,腎陽不足,晨起疲倦;兩點以后累乃是小腸火不足;運動后體累是脾陽不足。 2、不用肢者,脾主四肢,脾陽上升則四肢輕靈,脾陷陽敗,陽氣達不到四肢,故四肢不舉,不聽使用也。(溫中燥土,兼調榮衛。) 【辯證治則】 1、容易疲勞-->防己地黃湯。 2、癌癥氣虛乏力,用紅參可以看到明顯的效果。其次是曬參,最后是黨參。 3、(1)凡肌膚枯燥、肌肉軟弱、胸滿腹弱,雖自覺無病,概為大虛之候。 (2)胸腹肌肉松軟無力,爪甲蒼白,其人病痱。 4、臨床上,只要是很口渴,全身肌肉無力,小便不利,胃不舒服,沒有胃口也沒有嘔吐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湯,不管內部是什么。 【案例節選】 1、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癥(痿癥)(補陽還五湯/補中益氣湯) 《中醫治愈奇病集成》 【病案】 黃某,男,40歲。1975年3月10曰初診。患者于1974年6月底患泄瀉,治愈后一周發現右手擰不動自來水龍頭,左手亦覺無力,難以蹲下,以后手足無力日益明顯,癥狀逐漸加重,以致體重減輕消瘦,肌肉萎軟,上肢不能上舉,穿衣脫衣亦需他人幫助,平臥時抬頭困難,下肢不能自行蹲下站起,大便時要扶著発子,不能上下公共汽車,手腳及小腿顯得肥大,穿鞋由39碼改為41碼,全身有僵硬感,上述癥狀與睡眠休息卻無關系。患者皮膚干燥搔癢,口不干飲食減少,既不能飽食,不耐饑餓,毛發腋毛易于脫落,面色黯滯多黑斑,舌質兩邊及口唇均有大片昔青紫色淤斑,兩少腹亦有大片棕色斑塊,脈緩軟。 【檢查】肌肉消瘦萎軟,右手對后部及右眼眶上部各有一慢性潰瘍面,不化膿,但亦久久不能愈合,其他無異常。曾去多方求治,均診斷為“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癥”(假性肥大型),治療數月無效。 【治則】益氣活血化淤。 【方藥】 黃芪30?120克,川芎6克,當歸尾9克,桃仁9克,赤芍9克,炮龍9克,川牛膝9克。每劑3次服,服藥30余劑,自覺肢體較前有力,活動亦有進步,毛發脫落得到控制,但皮膚搔癢加劇,故方中加桂枝6克,炙甘草12克。再服50多劑,患者上肢抬舉較高,能半蹲拾東西,兩處慢性潰瘍亦漸好轉,毛發始長新。以后改用健脾升氣活血化淤,用黃芪30克,黨參15克,升麻6克,柴胡6克,陳皮3克,當歸9克,白術9克,桂枝6克,赤芍9克,炙甘草9克。再服30多劑,患者手能上舉,能自已穿衣服,能蹲下,兩潰瘍區基本愈合,唇舌、少腹淤斑消退,病情好轉。以后用補中益氣湯合桂枝甘草湯加赤芍、丹參。前后服藥近半年,四肢力量恢復正常,形體肥滿,不僅生活能自理,能上下公共汽車,步行10余公里亦不覺累,諸癥均恢復正常,手可提20公斤東東西。隨訪一年正常。(見《新中醫》1977年第4期) 【評析】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癥多認為是一種遺傳性疾病。本患者尚未發現有關線索,該病屬于中醫痿證范疇,患者唇舌有淤斑,少腹有斑塊,面色黯滯,淤血癥狀突出,毛發脫落亦為淤,故《醫林改錯》云:“不知皮里肉外血淤,阻塞血路,新血不能養發,故發脫落。”又因脾主肌肉,主四肢,四肢不用,肌肉萎軟脾虛之故,所以開始以補陽還五湯加味主治。以后病情有所進步,改用健脾升氣佐活血化淤之品,使脾健,飲食精微得以上升,又因祛淤使脈絡通,使飲食精微得以運行輸布,使肌肉得到充分營養,故而治愈。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經方治癥(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