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結束后,朝鮮戰場上的作戰模式由運動戰變成了陣地戰。陣地戰初期,我軍主要依靠野戰工事抗拒敵人的進攻。在美軍重炮、坦克和飛機構成的火網下,我前線部隊為守住陣地付出了很大的傷亡代價。當時美軍的火力有多猛呢?我們舉一個例子大家就清楚了。楊得志兵團進入陣地防御戰期間,美軍僅向他們投擲的炮彈就達778萬發,這些炮彈要用51000輛汽車或4400節火車皮才裝得下。 ![]() 戰火最猛烈的老禿山陣地,一平方尺就有278塊彈片。如此密集的炮火轟炸,連堅硬的花崗巖都被炸成了深可沒膝的沙狀石粉。戰士們走在陣地上,松軟的焦土有時陷到腳脖子或陷到小腿。楊得志曾回憶說:“我們的陣地最好認,哪座山頭、哪塊高地光禿禿的,哪里就是我們的陣地。”如此密集和猛烈的炮火,給防守開城以南吉水里地區的65軍制造了很大的傷亡。 為了解決前沿防守部隊傷亡人數與日俱增的問題,兵團司令員楊得志和政委李志民冒著敵人的炮火來到了65軍,召集團以上干部開會,集思廣益想辦法,解決在敵人密集炮火下生存的難題。會上有一位干部說:“最近發現戰士們為了防炮,有的在陣地背面挖了防炮洞,效果不錯。”楊得志一聽,認為這是個好辦法,立刻停止會議,帶著大家上了前沿陣地。 ![]() 一個四川籍連長帶著眾人參觀了他的連隊挖出的一人多深的戰壕和防炮洞,這個連隊的戰士們已經開始將幾個洞連在一起,形成小坑道,可以多藏幾個人。連長介紹道:“美國龜兒打炮,我們躲到這防炮洞里去;龜兒炮火停了,我們再到戰壕里去。”楊得志哈哈大笑,一伸大拇指說:“川耗子果然了得,很好,還可以沉住氣,等敵人靠近了再開火,這樣可以多殲滅敵人。” 隨后楊得志又說:“能不能再挖深些?挖通它?再鑿幾個瞭望孔,挖幾個射擊孔,那不省得上下跑、來回跑了嗎?”。四川連長大受鼓舞:“要得要得,馬上就干!”之后65軍的戰士們立即動手,將單個掩體連在一起,組合成一條條巨大的坑道,大的已經可以容納一個連了。敵軍打炮,戰士們進洞隱蔽;步兵沖擊,戰士們沖出殺敵。有了坑道的掩護,傷亡率也急劇下降。 ![]() 楊得志隨即將65軍的成功經驗向志司做了匯報,彭德懷敏銳地意識到坑道可能是對付美軍火力優勢的最佳辦法。但要想在全軍推廣坑道戰,必須要有一個技術過硬的專家指導才行。那么誰才是最合適的人選呢?彭德懷很快就想到了一個人,他就是王耀南。王耀南是我軍著名的工兵大王,爆破技術十分精湛,紅軍時期多次憑借過硬的爆破技術立功。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王耀南又發明推廣了地雷戰和地道戰,讓日本鬼子吃足了苦頭。當時彭德懷擔任八路軍副總司令,對王耀南其人其事十分了解。因此當楊得志匯報完65軍成功的坑道經驗后,彭德懷第一時間就想到了王耀南,并親自點名讓他來朝鮮戰場指導和推廣坑道戰。王耀南到達戰場后,經過實地考察后統一了坑道施工標準,規定坑道頂部的厚度在30米以上,坑道口的防護厚度在10米以上,坑道幅寬1.2米,每條坑道至少有2個以上出口。 ![]() 按照這個標準施工的坑道,當時美軍最大口徑的火炮都無法將其轟塌。之后王耀南又提出了一整套的坑道戰法:利用坑道隱蔽人員,表面陣地上少布兵,坑道內多屯兵,減少敵人火力襲擊帶來的殺傷;以坑道為依托,利用表面陣地野戰工事阻擊和殺傷敵人;表面陣地被敵占領后,退守坑道堅持戰斗,保存有生力量;坑道內部隊與縱深部隊相配合實施反擊,恢復表面陣地。 在王耀南的指導下,坑道戰發揮出了巨大的威力,志愿軍23軍第67師在205高地防御戰斗中,以1個連的兵力,利用坑道和野戰工事,抗擊美軍1個加強營在30余輛坦克、100余門火炮和40架次飛機支援下的進攻,激戰3小時,斃傷敵軍150余人,自身僅傷亡11人,牢牢守住了陣地;64軍一個連利用坑道,一天內不但扛住了美軍3萬發炮彈和幾百枚炸彈的轟擊,還擊退敵步兵21次進攻,斃傷敵軍700余人,自己只傷亡了21人。 ![]() 有了坑道工事,志愿軍在作戰中傷亡明顯減少。1951年夏秋防御作戰時,“聯合國軍”平均發射40到60發炮彈就能殺傷志愿軍一人;到1952年1月后,“聯合國軍”平均發射660發炮彈,才能殺傷志愿軍一人。在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坑道更是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王耀南推廣的坑道戰,也成了戰場上克敵制勝的法寶。1955年,王耀南被授予少將軍銜。 |
|
來自: 冬不拉拉 > 《中國革命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