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三仁湯化裁治愈濕溫(邪留三焦)一例 張某,女,27歲。 初診∶1980年7月15日。 主訴及病史∶纏綿發(fā)熱30日,中西藥屢治罔效。發(fā)熱無定時,汗出熱不退(體溫39℃左右),不惡風,胸脫痞悶,身痛納呆,口苦,渴喜熱飲,小便短赤。 診查∶精神倦怠,少氣懶言,面色淡黃。舌質(zhì)紅,苔白厚膩,脈象濡數(shù)。體溫38.1℃。 辨證∶外感濕熱,濕遏熱伏,彌漫三焦,氣機不暢(濕熱并重)。 治法∶清熱利濕,宣暢氣機。 處方∶三仁湯加減。 苡仁15g杏仁10g白蔻仁6g滑石20g通草10g法半夏10g厚樸10g梔子10g黃芩6g連翹10g防己10g苓皮15g 二診∶上方藥日服2劑,共服10劑,身痛有所減,但仍汗出熱不退,午后熱甚(39℃以上)。舌苔漸退,而色變黃,舌質(zhì)深紅。此濕熱之邪留戀氣分,熱重于濕之證。于上方去白蔻仁、法半夏、厚樸、黃芩、梔子,加青蒿12g、板藍根15g、黃連6g、石膏30g、穿心蓮15g,重清氣分熱邪。 三診∶日服上方藥2劑,共服藥8劑,體溫完全恢復正常,諸癥若失。守方略加調(diào)整,日服1劑,繼服5劑善后。 【按語】患者因時值暑濕當令,感受濕熱之邪而發(fā)病。因濕性粘滯重濁,與熱相合,不易驟化,故病程較長,發(fā)熱日久不愈。邪留三焦氣分,治之視濕熱之偏重而運用開上、宣中、導下之法,使?jié)窕療崆澹坝腥ヂ?/span>;同時,用藥重癥重投,以期藥能勝病,故藥到病除。 七、小柴胡湯化裁治愈熱入血室一例 蒯某,女,51歲。 初診∶1980年4月21日。 代訴及病史∶3月6日開始小便頻數(shù)、短少、急痛。13日出現(xiàn)惡寒發(fā)熱,17日月經(jīng)來潮。感頭痛、惡心、納呆、口干。尿檢紅細胞(++),膿細胞(+),蛋白少許。經(jīng)服中藥治療,病情逐漸好轉(zhuǎn)。4月21日月經(jīng)突然停止,精神失常,哭笑不能自制,少腹疼痛,胸悶嘔惡,不思飲食。 診查∶神志恍惚,哭笑無常,坐臥不安,自言自語。舌苔黃膩,脈弦滑。 辨證∶發(fā)熱之中,適逢經(jīng)期,邪熱內(nèi)陷血室,熱與血結。 治法∶清解內(nèi)陷之熱,消散血室之結。 處方∶小柴胡湯加減。 柴胡6g黃芩10g法半夏10g生姜3g大棗5枚甘草6g生蒲黃15g五靈脂15g 每日1劑,水煎服。 二診∶服上方藥2劑,體溫正常。繼進1劑,精神復常。惟尿時急痛未除,改擬清熱利尿通淋之方繼續(xù)治療。 【按語】《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篇曰;"婦人中風,七八日續(xù)來寒熱,發(fā)作有時,經(jīng)水適斷,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小柴胡湯主之"。"婦人傷寒發(fā)熱,經(jīng)水適來,晝?nèi)彰髁耍粍t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該患者發(fā)熱期間,正逢月經(jīng)來潮,而在熱未盡退之時經(jīng)水停止,并出現(xiàn)精神失常、少腹疼痛等癥,此正如《金匱要略》所云。故以小柴胡湯減人參,合失笑散主之,俾邪從外解,血結內(nèi)散,而病告愈。合失笑散活血散結,較單用小柴胡湯更為貼切;又恐人參畏五靈脂,故去之。 八、疏塞并用治愈腹脹泄瀉一例 徐某,女,58歲。 初診∶1991年9月21日。 主訴及病史∶院腹脹滿兩月余,納差,食后腹脹加重,伴大便稀溏;大便每日三四行,帶少量黏液,肛門有下墜感。 診查∶形體瘦弱,神疲氣短。舌暗苔薄白,根部微黃,脈細弦。近期胃鏡報告∶①胃下垂;②十二指腸球部炎癥。直腸鏡檢報告;慢性結腸炎。 辨證∶證屬脾虛氣陷,濕熱下注,虛實夾雜之腹脹泄瀉。 治法∶健脾祛濕,清熱化滯。 處方∶太子參10g茯苓15g白術10g陳皮10g枳殼10g白蔻仁6g黃芩10g黃連3g香附10g川芎10g炙甘草6g 二診∶10月8日。前方藥連進7劑,腹脹明顯減輕,大便先干后稀,每日一行,仍感肛門下墜,納差乏力。舌暗苔淡黃根厚,脈細數(shù)。實邪已祛,里虛仍存,治宜益氣升清、健脾止瀉。 處方∶黃芪15g黨參10g白術10g茯苓10g柴胡6g升麻6g陳皮10g白蔻仁6g枳殼10g厚樸10g當歸10g 服上方藥7劑后,肛門墜下感減輕,大便成形且每日一行。守上方隨證加減24劑,諸癥皆愈,隨訪至今,未見復發(fā)。 【按語】脾虛失運,中氣下陷,水濕不化,濕熱內(nèi)生,下注大腸。腹脹、泄瀉,貌似實邪為害,實乃本虛而標實,且以虛證為主。初診時虛實兼顧、疏塞并用,投自擬加味異功散合芩連湯加減,方中參、苓、術、草益氣健脾祛濕;陳皮、枳殼、白蔻仁、香附、川芎行氣化滯,兼以止痛;黃芩、黃連清熱燥濕,共奏健脾理氣、清利腸中濕熱之妙。二診濕熱已祛,惟腹脹、肛門下墜乃屬大氣下陷,宜寒因塞用,投補中益氣湯益氣升陽,調(diào)補脾胃。方中加用茯苓健脾滲濕,以祛余邪,枳殼、厚樸、白蔻仁疏理氣機。其中白蔻仁一味,楊老用之最有心得,謂其既可芳香化濁、行氣祛濕,又可溫中除滿、和胃止嘔,脾胃病無論寒熱虛實之證,隨證靈活配用,皆有卓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