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世界是由什么構成的? ![]() 早在古希臘時期,就有很多哲人對此很感興趣,并闡述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是集大成者,他認為,這個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由一種不可再分割的原子構成。 可是,這依舊還只停留在哲學層面。 時光荏苒,到了拉瓦錫時代,現代化學才孕育而出。道爾頓提出了現代意義上的原子論。對于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割,在道爾頓活著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爭論。法拉第在大量實驗的基礎之上得出了兩大電解定律,并提出了“離子”的新概念。如果說原子不可再分割,那離子又是什么呢?它是否具有原子性? 如果答案是有,那么原子損失電荷成為離子,這就說明,原子是可以再分的。如果不是,那離子又是什么玩意兒呢? ![]() 當一切宛如謎團一樣飄蕩在天空之時,總有時代的寵兒會披荊斬棘,撥開云霧。 約瑟夫·約翰·湯姆遜于1856年12月18日出生于英國曼徹斯特,由于父親的關系,小湯姆遜從小就接觸了很多大學教授,并培養了對學術的興趣。湯姆遜在14歲的時候就進入了曼徹斯特大學,后來又被保送到了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 ![]() 此后,他一直待在了學術圈子,1884年更是在毛遂自薦之下擔任了卡文迪許實驗室物理學教授,成了第三代掌門人。(第一代掌門人麥克斯韋,第二代掌門人瑞利爵士) 湯姆遜對自己的學生非常嚴格,他要求學生們在做實驗之前,先要搞懂實驗的器材,研究所用的儀器都要自己動手做。或許,他深知,科學實驗不僅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如果說20世紀上半葉是理論物理學的世界,那么19世紀則是實驗物理學的天下。經過啟蒙思想洗禮之后的西方社會,尤其是對于科學家來講,培根的哲學思想深入人心。他們已經摒棄了古希臘式的純思辨科學,在培根的指引下,一個一個回到了實驗室實踐。毋寧說,湯姆遜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 1897年,湯姆遜改進了赫茲的實驗后,發現陰極射線中似乎有一種微粒,在外加的電磁場中會發生偏轉。湯姆遜意識到這種微粒帶負電,并將其命名為“電子”。這個發現讓當時的所有人都大吃一驚,其中部分人更加確信了,原子其實還可以再分下去。湯姆遜的實驗從而打破了原子不可再分割的神話。 ![]() 實際上,同一時期的歐洲大陸上,考夫曼在柏林也做了類似的實驗,相對來講,考夫曼的要更好一點。在今天看來,考夫曼得出的電子的電荷比要比湯姆遜的要精確一些,但他似乎有點神經大條,完全沒當一回事,他也沒想過這種新玩意兒是新的粒子,因此與電子的第一發現者擦肩而過。 如今的我們都知道,原子是電中性的,那既然電子是帶負電的,那原子中肯定還會有其他東西是帶正電的。湯姆遜為此模擬了一種原子內部結構的模型,稱為“葡萄干蛋糕模型”,請大家想一下,有一塊蛋糕,就是帶正電的原子,而上面灑滿了葡萄干,就類似于帶負電的電子。原子一受熱,電子就會在蛋糕上震動起來,形成電磁波,這也就是輻射發光。 這個粗糙的模型后來被湯 ![]() 姆遜的學生盧瑟福的“行星模型”所代替了,要知道,這些都只是模型,而電子也不會是一個個小球一樣圍繞著原子核而轉,因為根據麥克斯韋方程組,這樣旋轉的電子終有一天會墜入原子核中,整個宇宙也會在一瞬間湮滅。換言之,盧瑟福的“行星模型”也只是一個非常粗糙的模型。 不過不管怎樣,湯姆遜發現了電子,不過有意思的是,1906年頒發給他的諾貝爾物理學和化學獎的原因并不是因為電子,而是“氣體導電方面的理論和實驗研究”,對于電子一事,甚至只字未提。 畢竟,電子對于當時的世界來說是革命性的,這打破了西方傳統以來認為的“原子不可再分”的神話。而諾貝爾獎評委會相對來說是保守的,就連愛因斯坦也并未因相對論獲得過諾獎。就算1919年的英國科學家已經證實了相對論中的預言,評委會也并沒有將諾獎給予愛因斯坦。愛因斯坦于1922年獲得1921年的諾獎,原因也并非相對論,而是他的光電效應。 湯姆遜在卡文迪許實驗室培養了很多學生,其中有九位日后都獲得了諾獎,甚至就連他的兒子小湯姆遜也獲得了諾獎。有意思的是,老子湯姆遜因為證明了電子是粒子而拿了諾獎,而小子湯姆遜則因為證明了電子是波而拿了諾獎。 ![]() ▲ 湯姆遜父子 當然,在湯姆遜的學生中,還有一位來自新西蘭的知名物理學家,他就是歐內斯特·盧瑟福。 1911年,年僅26歲的丹麥小伙子尼爾斯·玻爾來到了英國,拜訪了大名鼎鼎的湯姆遜,根據后來的一些情況判斷,兩人相處地并不愉快,有可能是玻爾的喋喋不休讓傳統的英國紳士很不滿意。后來,玻爾離開了湯姆遜,轉入了盧瑟福的門下。 1940年8月30日,湯姆遜于劍橋去世,享年84歲。 下期:盧瑟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