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不點兒 花有花期,人有壽期,花期凋謝,來年再現,壽期逝去,一去不歸。談生論死的話題是一個沉重的話題,我這個奔七之人也想在此說道說道。 在大自然的生命周期里,有些只是曇花一現,轉瞬即逝。滿山的鮮花,春來綻放,五彩斑斕,鮮艷奪目,開得再艷,多么的嫵媚,綻放過后,很快轉入下一個生命周期的輪回。人的生命何嘗不是如此,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就揚起了奔向滅亡目標的帆船。一路艱辛,狂風驟雨,在奔向目標的過程里不管是窮途末路,嘗盡人間的酸甜苦辣,還是高光靚麗,顯赫尊貴。在人生的旅途里都只是短暫的一段路,如同花一樣,花開一時,終了避不開凋謝枯萎的時光。人在一路上認識的人,結下的情,縱然你海誓山盟,長長久久,最后都銷聲匿跡;在一路上做過的事,即使是轟轟烈烈,成績斐然,也都是陽光中的一瞬,普照片刻,在生命的周期里暗淡、破滅、遺忘。 這樣看來,生命的過程毫無大談特談的意義和必要。很多談人生的文字里,不管你說的天花亂墜,形容的多么的美好,描繪的多么生動、深刻。在我看來,其本意脫離不了一個“死”字,如果忌諱這個字,可以用其他的說法代替,如皇帝老爺子逝去叫“駕崩”,以及老百姓的“駕鶴西去”,佛教里的“圓寂”等等之類的說法。人們之所以大談人生,有的文章里還出現了一論二論再論的篇幅,尤其是上了年紀的高壽老人,他們更覺得自己更有資格談論人生,把人生論述的多么感慨,多么地看破紅塵,感慨萬千。其實,靜下心來想一想,都是一個談死的心理在作崇。話題翻來覆去的說,不管你承認不承認,文中隱含的就是一個“死”字。總覺得余生不多,才回頭感慨一下自己的人生如何如何。好像是在總結人生,其實都是在面對前面的死亡在述說和感慨,或者是對生命長久的期待和盼望。所以,我覺得老年人談人生的居多。什么望八望九之說,米壽、白壽、茶壽之談。此外在我國傳統的壽稱中,常見的還有“而立”、“花甲”、“不惑”、“古稀”、“耄耋”、“期頤”、“喜壽”、“白壽”、“茶壽”“卒壽”、“還歷壽”等等。五花八門,依據漢字的結構各有解釋,各有說頭,眼花繚亂,只要你上網一查,上面的這些含義一目了然。在青少年中基本沒有這種現象。還有一些人在網上發文說,人間的飯吃一口少一口,身邊的人見一面少一面,腳下的路走一步少一步。人生未必來日方長??戳艘院螅陀X得離死已經不遠了,病入膏肓了,一只腳已經踏入了鬼門關了,給人一種緊迫感的壓力,趕快抓緊時間享受現實,不然來不及了,后悔莫及呀! 我覺得,大可不必,寫一點論人生的文章沒有什么歧意,但太看重了這個人生也沒有太多的現實意義。你是高光顯赫的人生可能使人羨慕,你有腰纏萬貫的顯貴人生,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可能使人嘴饞,但多數人達不到,也只能在此表白一下,容易把人帶入虛無縹緲,可望不可及的境地,也只能達到炫富的目的,甚至有些人在背地里仇富和嫉妒你;你是嘗盡了人間酸甜苦辣的滋味,跌宕起伏,士途不順,懷才不遇,寄人籬下,痛苦不堪,即使你有這樣的人生,大家也只能和你一起傷心落淚,被你帶入灰暗的境界,甚至有些人在暗地里取笑你、可憐你。我曾經寫過一篇懷念父親的文章,表達了父親的人生不易,最后帶著遺憾離世。在我看來,父親的人生影響了我,但一個編輯給我個評價是,文章寫的太低沉、壓抑。對我來說,我真不知道怎樣把父親的苦難一生寫的華彩高光,美麗無比。這樣看來,你的一紙人生的好文章并不能博得別人的欣賞。我猜想她是一個比我小的多的年輕人編輯,比較現代和陽光,喜歡一些輕松陽光的文章,我也只能自己欣賞去罷了。欣喜的是,在另一位編輯那里在網上得到了推薦。也只能認為人們的角度和履歷不同而已。 談人生的話題太多太長,說萬道千,我還是比較欣賞東晉詩人陶淵明的對待人生以至于生命的態度,“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是陶淵明的名句。 大化”,指的是天地變化的整個歷程。陶詩的前一句可謂“宇宙觀”,宇宙萬物無非是一個大化流變的過程,后一句可謂“人生觀”,在這樣一個變化面前應該做到不以物喜,不為己憂。季羨林大師經常說起陶淵明詩中的這句話: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意為:人生在天地之間,不要為自己的事憂心忡忡,怕這怕那,海那么闊,天那么空;你應盡的責任,就自自然然地盡倫盡職吧,不要老去計較你可以得到多少回報。)季老說這就是他的座右銘,在他的散文集里多次出現。人活在世界上就應該隨遇而安、處之泰然,不管什么事情,哪怕生死也是如此。上古時代的三皇,今天又在哪里?彭祖傳說活了八百歲,可是也會終結,再想留在人間實在不可能了。無論是老人還是小孩,是賢人還是小人,都難逃一死,死后沒有區別。倘若如形所說,每天喝點酒,或許可以暫時緩解不能長生的苦惱,但是長期下去傷身子,說不定不但不能長生,反而減壽了。倘若如影所說,多做善事確實是件好事??墒橇裘谑朗悄敲慈菀讍??又有誰來贊譽你的名聲呢?老想著這些事啊,實在有損我們的生命,不如順應天命,放浪與造化之間,聽從天的安排,順其自然,不因長生而喜,也不因短壽而悲。待到老天安排人生到了盡頭,那就到了。此外,不要為這些多慮了吧。有些人說這首詩過于消極,在我看來,這就是人生的現實和實際,實實在在地解讀了人生。比那些高談闊論、虛虛假假真實的多有用的多。人生就是這么回事兒。 從陶淵明的詩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自己的生命價值有獨特的思考。他拒絕在天國中求得永恒,更不在乎死后流芳百世,而是希望在'縱浪大化中'實現自我的超越。'縱浪大化'就是返回自然,其意義包括返回外在自然和內在自然兩個層面。對陶淵明來說,返回外在自然就是棄官歸隱,享受山水田園之樂;返回內在自然則是實現與天地合一,與自然同節律,讓生命隨大化而永在。多么高的人生之談和境界呀!1600多年前陶淵明的人生觀,難道不值得我們活在人間的一切人借鑒嗎? 說道到此,一家之言,或許是一個吃飽了撐了的一個無聊的話題,白寫了這么多無用的文字,寄望批駁了! 2022年2月27日星期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