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常見疾病治癥:膈癰 【辯證診斷】 1、(1)淺者為癰,深者為疽; (2)熱甚者為癰,熱微或無熱者,為疽; (3)急者為癰,慢者為疽; (4)高腫者為癰,平塌著為疽; (5)色紅者為癰,色白者為疽。 2、(1)凡癰疽未破,毒攻臟腑,一毫熱藥不敢用;若已潰破,臟腑即虧,飲食少進,一毫冷藥不敢用,腫疽者,癰疽未見膿而腫也。 (2)癰疽大按乃痛者病深,小按便痛者病淺,按之處,陷不復者無膿,按之處即復者有膿,不復者可消,若按之,都強牽者,未有膿也。按之半軟者,有膿也。又手按上下,不熱者無膿,若熱甚者有膿,凡覺有膿,急當破之。無膿但氣腫,若有血,不可針破也,慎之慎之。 【辯證治則】 1、肺癰、腸癰、肝癰者,必須從內消之也。然而治法不同。 肺癰方: (1)初起:用金銀花十兩,生甘草五錢,元參三兩,麥冬三兩;先用水十碗,煎湯四碗,取二碗浸前藥,加水二碗,又煎之,煎一碗服之,二劑即愈。其余湯二碗,再煎二煎。 (2)倘已成形:仲景之肺癰法 肝癰方: 用金銀花十兩,生甘草三錢,當歸三兩,白芍三兩,炒梔子三錢;水十碗,煎取四碗,分二碗泡前藥,再加水二碗同煎;渣又加水二碗,同金銀花汁兩碗,煎一碗服二劑愈。(〔批〕救肝敗毒至圣丹,妙。) 腸癰方: (1)初起:用金銀花八兩,當歸三兩,地榆一兩,薏仁五錢,水十五碗,煎二碗,分作二服。上午一服。臨睡一服,二劑愈。 (2)久病:生甘草三錢,金銀花二兩,地榆一兩,當歸二兩,牛膝一兩,乳香三錢,沒藥三錢。水先煎甘草五味,取一碗,調乳香、沒藥末三錢飲之;渣水再煎一碗,又調乳香、沒藥末三錢飲之。大約早服頭煎晚服二煎,二劑必全好矣。 2、有的時候我們的癰腫生在很深的地方,比如說在鼠溪部很深的里面,或者我們平常如果生青春痘又擠不干凈,此時要讓膿浮在表面上來時,臨床上可用小柴胡湯,技巧在于劑量: 柴胡五錢,黃芩六錢,半夏兩錢,黃芩、黨參五錢,桂枝、白芍等量三錢、生姜、甘草、大棗適量 利用小柴胡湯的方劑配合桂枝,就可以讓膿從半表半里肌肉中間浮到皮膚表面上來,這一段就要靠桂枝白芍,桂枝白芍等量,它就能夠浮到表面上。差不多一劑、兩劑,癰膿就浮到皮膚表面上了。 如果剛好生在屁股那邊,坐下去又痛,不坐站著又很累,你去摸痛處時。皮膚表面上卻摸不到,要壓到骨頭旁邊很深的地方,才感覺很痛,這時就要用藥將之發到皮膚表面上,然后把膿頭去除掉就可以了。吃了這個藥以后,有膿發到皮表上,痛就止掉了,『膿成自潰,未成即消。』如果還沒有成膿的就會慢慢消失。 【辯證比較】 1、瘡癰病癥方治表
【案例節選】 1、膈癰(膈肌膿腫)《疑難雜病治驗錄》 李XX,男,30歲,四川名山縣解放鄉農民。 1977年7月27日初診。自訴:右側后背腰腔內部,生一膿腫,經某醫院檢查,診為膈肌膿腫。住該院治療,曾用空針抽出膿血,后感染成膿毒敗血癥,經搶救,膿毒血癥得到控制,但膿腫始終不愈,建議中醫治療。 檢查:診脈沉細數弱,苔黃,膿腫處痛甚,且脹,熱如火灼,汗出。時發寒熱,寒冷時雖蓋床棉被,猶覺冷不可支;發熱時則欲眺入大河中。口苦,口木無味,雙足浮腫(患慢性腎小球腎炎),按之如泥,凹而不起。形體瘦削,面色黧黑,狀如骷髏,不能坐立,只能屈臥左側,臥左側亦不能持久。雙腿反復浮腫已近兩年,急性期曾住院治療,未能徹底治愈,致成慢性腎小球腎炎。 辨證:氣血兩虧,邪毒內蘊。 治法:扶正祛邪,清熱解毒。 處方: (1)黃芪30克、當歸12克、赤芍10克、敗醬草30克、紅藤20克、金銀花30克、柴胡20克、黃芩10克、甘草6克、蒲公英30克,二劑 (2)大量服冬瓜,或冬瓜鋰魚湯,服用一月。 8月2日二診:病人諸癥悉減。 處方:上方加黃腥草30克,續服二劑。囑其大量服冬瓜,或冬瓜鯉魚湯。 8月5日三診:病人兩腿浮腫大消,寒熱、汗出、口苦等癥俱愈,食欲轉佳。但發高燒,體溫39,診脈浮弦數弱,黃苔。 處方: 黃芪30克、當歸12克、敗醬草30克、柴胡25克、黃芩川克、魚腥萆30克、赤芍12克、丹皮12克、冬瓜子30克、紅藤30克、薏苡仁30克、紫花地丁30克、金銀花30克、建曲10克、甘草10克,二劑。囑病人繼續大量服冬瓜,或冬瓜鯉魚湯。 8月7日四診:病人連續兩夜發高燒,體溫40C,汗出,膿腫處劇痛,黃苔退凈,脈細數,每分鐘110次。 處方: (1)上方去柴胡,加黃連10克,黃柏10克,加黃芪為60克,續服二劑。 (2)當歸15克、赤芍15克、乳香15克、沒藥15克、黃芪30克、廣三七15克、黃連15克、花粉15克,上藥共研細末,分為24份,每日早晚各服1份,白開水送服。 8月10日五診:病人發燒止,腳腫全消,膿腫處劇痛大減,食欲增進,臉色有所好轉。 處方:按上方續逬二劑,續服散劑,仍囑其多服冬瓜.或冬瓜鯉魚湯。此后即以上二方為基本方,隨著病情的好轉,逐漸加用扶正托毒之黃芪至120克,散劑中亦逐漸加重黃芪用量,當癥狀大部消失,肌膚逐漸充盈之后,則專用散劑調理,并間服人參養榮丸及十全大補丸等。 至九診時,已能步行40余里前來就診,此時膿腫處疼痛已止,只有時覺得隱痛而已。 在11月6日十診時,形體已壯,膿腫處經原來醫院檢查,已經痊愈,該院醫生曾詳細詢問了治療經過。囑其以后再服人參榮養丸數盒,以資善后調理。 在八診時,去醫院檢查小便:蛋白0,上皮細胞少許,腎小球腎炎亦愈,仍囑其常服冬瓜鯉魚湯。 在治療初期,曾多次感冒,每次感冒,膿腫處疼痛加劇,寒熱如瘧,鼻塞流涕,喘咳不止治法采用:感冒之輕者隨證加藥,重者即專治感冒,感冒愈后,繼續使用扶正托毒之法,正氣逐漸充實,感冒亦逐漸減少。如此沉疴,終獲痊愈,亦幸事也。 按:前人經驗,認為癰之生于外者易治,生于內者難治。生于外者,除服藥而外,尚有外治諸法可以配合使用;生于內者,除服藥而外治諸法很難配合使用。加以病者枯瘦如柴,形同骷髏,氣血大虧到如此地步,補正則礙邪,祛邪則傷正,如何安徘適當,殊非易事。關心我者,認為當時我在政治上尚處逆境,治愈未必給予表彰,萬一有所閃失,則禍不旋踵。但因病家苦求,同時自思為人民服務,不能有一己之私,遂鼓起勇氣,承擔治療。我認為此病長期不愈,在于氣血虧損太甚,因此扶正托邪,當是貫徹始終的治療方法。但邪毒內蘊錮結不解,又必須清熱解毒;而扶正托邪與清熱解毒如何正確地結合起來,這當中即有診斷上的問題,一個探索的過程,診斷正確或者基本正確,這個探索過程可以縮短。再一個問題就是選藥。扶正托毒之藥,如黃芪和當歸,黃芪長于補氣,又能主癰疽,排膿止痛,活血生肌;當歸長于補血,同時又能治癰疽,排膿止痛。因此自始至終都用此二味為主藥,用量的大小,則隨病情由小量逐歩增加。至于其它清熱解毒藥,則隨病情的好轉而逐漸減少用量。所用散劑,在于排膿止痛,活血生肌,當然也不能絲毫忽視扶正。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經方治癥(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