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在方位上,有一種“西北”情結! 例子很多,比如說,在風水中,有“天門地戶”的說法,天門指的就是西北方。 神話中的昆侖神山,高一萬多里,可以到達天界,是天帝在人間的行宮。 昆侖神山就在中國的西北方! 掌握不死藥的西王母也在昆侖山上,凡人只要登上昆侖山,吃了不死藥,就可以升天成仙。 傳說黃帝就曾經登上昆侖,然后返回中國,平定天下。 由此有人猜想,華夏先民可能就來自西北方,最后在黃河流域定居下來,但是仍然保留著對祖先所在方向的崇拜與向往! 古人如此重視西北方,另一個原因可能是與天文有關。 經常遷徙的原始人,崇拜能指示正北方向的“北極星”,認為“天帝”就居住在那里。 當時的“北極星”是右樞星。 由于天文學上的歲差現象,“北極星”并不是永遠不變的。 到了新石器時代,原始人定居下來,有了多種確定方位的辦法,就發現右樞星不再能指示正北方向,而是偏移到了西北。 盡管右樞星不再作為“北極星”,但是對它的崇拜還有遺留。 與之相應,“天帝”的住所也轉移到了西北,西北方位就變得尊貴起來。 ![]() 看看易經中的“先天八卦圖(伏羲八卦圖)”,與“后天八卦圖(文王八卦圖)”。 會發現在“先天八卦圖”中,西北方位配置的是艮卦。 而在“后天八卦圖”中,西北方位配置的是乾卦。 為什么呢? 這要從易經“穿開襠褲”的時候說起。 我們通常所說的易經,指的是“周易”。 其實,“周易”是有前身的,有“三易”的說法。 “三”指的是夏、商、周三代。 夏代的“易”,叫做“連山(易)”;商代的“易”,叫做“歸藏(易)”;周代的“易”,自然是“周易”了。 “三易”沒有本質區別,只是在卦的名稱,與卦的排列次序上有不同。 “連山”是以艮卦為首,統領六十四卦。 “歸藏”是以坤卦為首,而“周易”,眾所周知是以乾卦為首。 夏部落尊崇艮卦,就把艮卦放在西北,也就是“天帝”居所的方位; 把乾(天)、坤(地)放在南、北,用天地來指示南北; 把離(日)、坎(月)放在東、西,用日月來指示東西; 由此排出先天八卦方位。 商部落雖然尊崇坤卦,但是接受了這先天八卦方位。 到了周文王,尊崇乾卦,就把它放在西北方位,坤卦自然調整到西南方位; 再把離(日)、坎(月)放在南、北,用日月來指示南北; 由此排出后天八卦方位。 ![]() “先天”與“后天”是相通的。 先天八卦用乾坤來指示南北,后天八卦用離坎來指示南北。 “易”說的就是陰陽,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乾坤是“易”的門戶,是陰陽的根本。 又“日月為易”,離(日)、坎(月)代表陰陽二氣,所以說“天地以坎離交陰陽”。 坎為水,離為火,水火是陰陽的交互作用,所謂“乾坤為天地之體,坎離為乾坤之用”,所以說“萬物以水火潤性命”。 打開我們通常讀的《易經》,看看六十四卦的排序,更能體會“乾坤為體,坎離為用”。 上經三十卦,講天道,從乾、坤開始,以坎、離結束。 下經三十四卦,講人事,從咸、恒開始,以既濟、未濟結束。 既濟卦是上坎(三爻坎卦),下離(三爻離卦),所謂“水火既濟”。 未濟卦是上離,下坎,所謂“火水未濟”。 ![]() “既濟”是意思是“已經完成”,“未濟”的意思是“尚未完成”。 也就是說,既濟卦是大終結,未濟卦是大重啟! 六十四卦以天地始,以水火終,符號是有限的,卻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 六十四卦以乾、坤開始,以既濟、未濟結束,是一個有開放性的循環系統。 難怪馮友蘭有一次抓住一個外國人,劈頭蓋臉地說:“你們西方人總想找個你們可以停下來作最后結論性的發言的地方。然而,天下沒有最后結論,天下也沒有停頓。《易經》第六十四卦,也即最后一卦是,未濟,尚未完成!” ![]() 既濟卦中,陽爻居陽位,陰爻居陰位,可以說是六爻當位得正,如此完美的一卦,為何卻是大終結呢? 人世間沒有完美的事物,風光的背后,不是滄桑,就是骯臟! 所以既濟卦的卦辭是“初吉終亂”,正因為陰陽各安其位,沒有陰陽雜處,也就沒有變化,也就變成了死水一潭,走向終結。 清初大易學家王夫之評價既濟卦是“衰世之卦”。 ![]() 從未濟到既濟,再從既濟到未濟,是一種“易窮則變”的動態循環,不斷產生新事物,這個“變化”是循環的,從而形成一種動態的平衡。 相對應的靜態循環是這樣的: 從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廟,廟里的老和尚,在給小和尚講故事,講的故事是:從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廟,廟里的老和尚,在給小和尚講故事,講的故事是:從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廟,廟里的老和尚,…… 這是一個原地打轉的故事,可以無限循環地講下去,沒有終結,可就是不提供新的內容。 為了更直觀的說明靜態循環與動態循環,要先引入一個概念“互卦”。 一卦六爻,從下向上,依次是初、二、三、四、五、上。 不用初、上,二、三、四構成一個三爻卦,三、四、五構成一個三爻卦。 這兩個三爻卦組合成一個新的六爻卦,這個新的六爻卦就是原來卦的“互卦”。 我們會發現,乾卦的互卦還是乾卦,坤卦的互卦還是坤卦;既濟卦的互卦是未濟卦,未濟卦的互卦是既濟卦。 有的卦,得到互卦后,這個互卦還可以作為本卦,再“互”,一直“互”下去…… 六十四卦“互變”到底,我們會發現,只有三種情況: 有的“互”到最后,結果是乾卦; 有的“互”到最后,結果是坤卦; 有的“互”到最后,結果是進入了“既濟-未濟”的循環。 有人形象地稱之為“乾卦黑洞”、“坤卦黑洞”,和“既濟-未濟雙黑洞”。 前兩種的變化體現了靜態循環,后一種的變化體現了動態循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