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清王朝于辛亥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后迅速瓦解,但科舉制度早在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就明令廢除。光緒三十年是中國最后一屆科舉考試。按照每三年一次,從此往前推,再加恩科,直至光緒六年(1880年)共舉行十一次科舉考試,選出十一位狀元。他們分別是:黃思永、陳冕、趙以炯、張建勛、吳魯、劉福姚、張謇、駱成驤、夏同龢、王壽彭和劉春霖。他們從清代科舉六級考試:縣試、府試、院試、鄉(xiāng)試、會試和殿試的層層選拔中脫穎而出,足以說明他們有著超越凡人的勤奮精神和深厚的國學功底,堪稱一個時代的文化名人。 光緒皇帝像 一、黃思永 黃思永(1842—1914年),字慎之,號亦瓢。本籍安徽徽州,寄籍江蘇江寧(今南京)。生于清道光22年,是光緒六年(1880)庚辰科狀元。先后任翰林院修纂、軍機處章京、右春坊右中允等職,是中國收集整理甲骨文的第一人。黃思永是繼李鴻章、曾國藩第一波洋務運動之后,第二波洋務運動的發(fā)起人,是近代中國的工商業(yè)發(fā)展的推動者。在開通商口岸、修建鐵路、開采礦藏、發(fā)行股票債券等方面做出較大貢獻,是中國興辦債券股票的第一人。 ![]() 光緒二十九年,清政府設立農(nóng)工商部,特聘黃思永和光緒二十年狀元張謇為顧問。二人共同起草并頒布了《獎勵公司章程》《商會簡明章程》與有關鐵路、礦務、商標等諸多章程法規(guī),大力扶持民族工商業(yè),吸引眾多投資者興辦工廠商行,時人稱為'商部兩狀元'。兩位狀元更是身體力行,黃思永經(jīng)營于北,張謇經(jīng)營于南。黃思永在京城創(chuàng)辦工藝局,其產(chǎn)品中尤以景泰藍銅器最為精巧,曾兩次在國際博覽會上獲獎。八國聯(lián)軍曾以高薪聘請黃思永任職,遭其嚴辭拒絕;德國占領軍脅迫北京市民懸掛德國國旗,他串聯(lián)市民堅決抵制。他還創(chuàng)立慈善工廠,安排貧民就業(yè),得到社會廣泛好評。 ![]() 二、陳冕 陳冕(1859-1893年),字冠生。祖籍浙江紹興府山陰縣清水閘,籍貫山東濟南。早年師從山東舉人、翰林院編修王芷庭。17歲時參加鄉(xiāng)試中舉,留在咸安宮任教習,并任國子監(jiān)學正學錄。光緒九年(1883年)參加殿試,一舉奪魁,成為狀元。后入翰林院為修撰,掌修國史。同年,其父陳恩壽因賑災操勞過度病倒。陳冕聞訊回濟南侍奉,父亡后,在家守制。光緒十年,黃河又發(fā)大水,陳冕秉承父訓,捐家財賑災。帶領親友,坐著小船,給災民送飯送水,選擇高處建簡易民房多處,供災民棲身。 ![]() 三年后,陳冕回京任職。光緒十五年,出任湖南鄉(xiāng)試主考官。光緒十八年,其母病逝,離職回濟南服喪。次年,將祖墳遷移到濟南歷城丁家莊,并在此修建'陳冕大院' (今丁家莊小學)。光緒十九年,山西大旱,陳冕將家中余財湊成黃金千兩全部捐獻,并在濟南街頭當場寫字募捐,共募得萬余兩黃金送往山西。同年八月十七日,34歲的陳冕因賑災勞累過度,病逝于濟南鞭指巷'狀元府'內(nèi),英年早逝,朝野惋惜,葬于城東丁家莊。1998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天下第一策--歷代狀元殿試對策觀止》一書,曾推舉出中國歷史上最有建樹的8位狀元。陳冕位居其中,其文才、德行堪與文天祥、張謇齊名。 ![]() 三、趙以炯 趙以炯(1857——1906年),字仲瑩,又字鶴林,貴陽青巖人,清咸豐七年二月生。清光緒五年中舉人,光緒十二年(1886)丙戌科中進士,殿試一甲第一名中狀元,成為云貴兩省自科舉以來'以狀元及第而奪魁天下'的第一人。趙家素以教子有方為榮,除趙以炯中狀元外,其余兄弟也名揚故里。從光緒五年到十五年的十年間,趙家一門四喜,長兄趙以煥光緒八年中舉人,光緒十五年中進士,官至江蘇丹陽知縣;三弟趙以炳于光緒五年與趙以炯同榜中舉人,后中得經(jīng)魁。四弟趙以煃于光緒十一年中舉人,光緒十二年與趙以炯同榜中丙戌科進士。 ![]() 趙家一門出了一個狀元、三個進士、一個經(jīng)魁,這在科舉時代實是難得殊榮。趙以炯中狀元后,授職為翰林院修撰。光緒十四年任四川鄉(xiāng)試副考官,光緒十七年任提督廣西學政,光緒二十一年回京任禮部會試順天同考官。光緒二十六年,趙以炯在其母趙三太陳氏病故后,丁憂回籍守孝三年,并在學古書院主講。期滿后于光緒二十九年入京復職,后厭倦仕途艱難而辭官返鄉(xiāng)在青巖講學。光緒三十二年八月,于青巖家中病故,終年49歲。 ![]() 四、張建勛 張建勛(1848——1918年),字季端,號愉谷、愉廬,祖籍湖南常德府沅江縣,徙廣西臨桂。清道光二十八(1848)年出身于書香之家。光緒五年(1879)參加鄉(xiāng)試中舉人。光緒十五年,參加殿試以策論《民以食為天》奪魁,高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光緒十七年,任國史館協(xié)修官。光緒二十年,任云南鄉(xiāng)試正考官,重視教化育人。光緒二十一年,為教習庶吉士。光緒二十二年,任功臣館纂修官。光緒二十三年,出任云南學政,倡文重教,身體力行,深得云南人民信賴,離任時,特送“大啟滇文”題榜。 ![]() 光緒二十九年回京后,歷任武英殿協(xié)修官、國子監(jiān)司業(yè),翰林院侍講、文淵閣校理,日講起居注官、編書處詳校官,國史館纂修官、編書處總校官。光緒三十二年,與黃仲發(fā)等人赴日考察學務,與日本友人互研書法,互贈書畫。同年四月,補授黑龍江省提學司提學使。職掌全省學務,兼管勸業(yè)。在齊齊哈爾創(chuàng)辦滿蒙師范學堂,為黑龍江最早的民族師范學校。宣統(tǒng)二年(1910)十月,兼署黑龍江民政使。民國元年(1912),清帝退位,張建勛卸任,寓居天津,年老多病,教子懷友,以詩文自娛。民國七年5月,在天津辭世,享年70歲。 ![]() 五、吳魯 吳魯(1845-1912年),字肅堂,號且園,晚號老遲,又號白華庵主。福建晉江池店錢頭村人。清道光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一日出生。同治十二年(1873年)登拔萃科,入國子監(jiān)。第二年授刑部七品京官。任滿升刑部主事,充秋審處總辦。光緒十二年考入軍機章京;光緒十四年順天鄉(xiāng)試中舉;光緒十六年(1890年)殿試狀元及第,為福建科舉時代最后一個狀元。授翰林編修,歷任陜西典試(主考),安徽、云南督學,云南主考,吉林提學使。吳魯以振興文教為已任,把興學育才當作施政的第一要義。督學安徽太平府時,他捐俸5千金倡導修復翠螺書院,并為書院作記。任吉林第一任提學使時,又捐俸5千金措辦提督學政公署,繼又捐資1.6千金改建文廟。 ![]() 清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時,吳魯大聲疾呼,激發(fā)民眾的愛國銳氣,加強水陸聯(lián)防。庚子之亂時,吳魯困居孤城,滿懷悲愁憂憤,作《百哀詩》?!栋侔г姟贩稚舷聝删?,集中反映八國聯(lián)軍攻掠津京,慈禧太后出奔,人民備受凌虐的悲慘情況;同時無情鞭撻那些喪師失地、媚外辱國的奸佞之徒。吳魯對于腐敗的清廷深感悲憤,于宣統(tǒng)三年(1911年)閏六月,辭職返鄉(xiāng)。民國元年(1912年)10月8日病逝。 ![]() 六、劉福姚 劉福姚(1864年——?)原名福堯,字伯棠,一字伯崇,號忍庵,一號守勤。廣西桂林人,生于同治三年甲子二月二十一日。卒年待考。光緒八年(1882)中舉人,光緒十五年任內(nèi)閣中書, 光緒十八年殿試一甲第一名,成為廣西最后一名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歷任侍講、貴州鄉(xiāng)試正考官、廣東鄉(xiāng)試副考官、浙江鄉(xiāng)試副考官、河南鄉(xiāng)試副主考官、翰林院秘書郎兼學部圖書局總務總校。 ![]() 宣統(tǒng)二年(1910)四月,赴湖北、江西、安徽、江蘇考察籌辦憲政事宜。其性剛烈,為人正直,不阿權(quán)貴,故仕途不暢。受翁同龢影響,具有維新傾向,翁同龢被革職后,在政治上受到冷遇和歧視。庚子之難時,留居京城,與浙江詞人朱祖謀、同鄉(xiāng)王鵬運潛心詞學研究,合作《庚子秋詞》,成為晚清臨桂詞派重要成員之一。晚年定居上海,以賣文為生,窮愁潦倒,抑郁以終。著有《忍庵詞》。 ![]() 七、張謇 張謇(1853——-1926年),字季直,號嗇庵。祖籍江蘇常熟,生于江蘇通州海門長樂鎮(zhèn),是中國近代實業(yè)家、教育家、書法家。光緒二十年(1894年),因慈禧六十壽辰特設了恩科會試,張謇中了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同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民族危機促使帝后兩黨矛盾有所激化。以翁同龢為首的“清流”擁戴光緒帝。張謇由于歷史淵源和政見相近,很快就成為“清流”的佼佼者,是“翁門”弟子中的決策人物,以主戰(zhàn)著稱,曾單獨上書參劾李鴻章。而正在主戰(zhàn)、主和兩派斗爭激烈之際,張謇因父喪循例回籍守制。光緒二十一年奉張之洞之命創(chuàng)辦大生紗廠。宣統(tǒng)元年(1909年)被公推為江蘇咨議局議長。宣統(tǒng)二年發(fā)起國會請愿活動。 ![]() 宣統(tǒng)三年(1911年)任中央教育會會長,江蘇議會臨時議長,江蘇兩淮鹽總理。民國元年(1912年)起草清帝退位詔書,在南京政府成立后,任實業(yè)總長;同年,改任北洋政府農(nóng)商總長兼全國水利總長。民國4年,因袁世凱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條”,張謇憤然辭職。民國7年10月23日,與熊希齡、蔡元培等人發(fā)起組織了“和平期成會”。張謇主張“實業(yè)救國”,是中國棉紡織領域早期的開拓者,一生創(chuàng)辦了20多家企業(yè),370多所學校,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yè)的興起、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民國11年,棉紡織業(yè)危機,導致張謇的事業(yè)全面崩盤,大生紗廠走向衰落。民國15年8月24日,張謇在南通病逝,享年73歲。 ![]() 八、駱成驤 駱成驤(1865-1926年),字公骕,1865年5月20日出生于云南會澤縣金鐘鎮(zhèn)義通河鎖水閣(今會澤縣城西門外)南岸。原姓李,后過繼給駱姓夫婦為子,改名駱成驤隨養(yǎng)父母到四川資州。清光緒十九年(1893)于四川中鄉(xiāng)試第三名舉人。清光緒二十一年乙未科會試中進士,參加殿試。光緒帝臨軒策問,其策論中:'言詞異切,文句懇誠,辨理精微',光緒帝同正考官尚書徐桐,副考官侍郎李若農(nóng)等議閱后,看到卷中'殷憂啟圣','主憂臣辱','主辱臣死'等語深為所動,光緒帝特將其'欽定第一',成為頭名狀元。官至山西提學使。 ![]() 辛亥革命后,駱成驤出任過臨時議會議長、都督府顧問、四川籌賑局督辦等職,后執(zhí)教于四川法政學校、成都高等師范學校。1916年6月26日,以參謀次長身份會辦四川軍務的陳宧離開四川時,將以建立學生軍的名義存款的4千元贈送給駱成驤。駱成驤時任四川高等學校(今四川大學前身)校長,他分文不留,全部轉(zhuǎn)給四川高等學校。駱成驤一生清廉自守,因而家境貧困,廚灶屢空,有'窮狀元'之稱。他為人坦蕩光明,不求高官厚祿,經(jīng)常以其名言'天下無如吃飯難,世上唯有讀書高'勉勵著一代代后生。 ![]() 九、夏同龢 夏同龢(1874——1919年)貴州麻江縣高枧人。1874年出生于書香官宦之家。光緒十九年(1893),夏同龢在貴陽參加貴州鄉(xiāng)試中舉,主考官是廣西狀元劉福姚。光緒二十四年(1898)三月,夏同龢來到北京參加會試,會試主考官是戶部尚書孫家鼐。孫家鼐安徽壽州(今淮南壽縣)人,清咸豐九年(1859)狀元,與翁同龢同為光緒帝師,是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的創(chuàng)辦者。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四日,夏同龢參加殿試,光緒皇帝就'求才、經(jīng)武、綏遠、理財'等四個問題發(fā)問,夏同龢進行了邏輯縝密的回答。6月12日,光緒皇帝'御筆欽點'夏同龢為戊戌科一甲一名進士(狀元) ,成為貴州歷史上僅有的兩個文狀元之一。 ![]() 光緒三十年,夏同龢東渡日本入法政大學法政速成科學習法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取得狀元和留學生雙重身份者。1905年11月,學成回國后,出任廣東法政學堂(今中山大學前身)監(jiān)督(即校長)。1913年,夏同龢為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眾議院議員,同年7月他被推選為憲法起草委員會規(guī)則委員,后被選為起草委員會六名理事之一。1917年9月8日,任江西省實業(yè)廳廳長。1919年6月28日,夏同龢辭職回到北京,晚年的他潛心研究佛學。民國十四年(1925)辭世。 ![]() 十、王壽彭 王壽彭(1875-1929年),字次篯,濰縣(今濰城區(qū))西南關人。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鄉(xiāng)試中舉人。光緒二十九年連捷進士第一名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入'進士館'學習法政。光緒三十一年,他隨載澤、端方五大臣被派赴日本考察政治、實業(yè)、教育等,回國后寫了《考察錄》一書。宣統(tǒng)二年(1910年),出任湖北省提學使,曾創(chuàng)辦'兩湖優(yōu)級師范學堂',為兩湖培養(yǎng)了一批教育人才。他在兼署藩篆期間,創(chuàng)立預算制度,并制定學款獨立章程,使辦學經(jīng)費專款專用,為全國之首創(chuàng)。 ![]() 辛亥革命后,他回到北京。民國初年,任山東都督府和巡按使署秘書。1916年后任北京總統(tǒng)府秘書多年。1925年任山東省教育廳長。次年改組山東省立農(nóng)、工、礦、醫(yī)、法、商六個專門學校為省立山東大學,又增設文科,他兼任校長,是山東大學創(chuàng)始人之一。王壽彭雖然接受過一些維新思想,但始終不忘他是封建狀元的本分,主張尊孔讀經(jīng),所聘經(jīng)史學教師,多是科甲出身的翰林、舉人,因而遭到校內(nèi)師生的強烈責難,他不得不于1927年6月'拂袖而去',寄居京津。病逝于天津。 ![]() 十一、劉春霖 劉春霖(1872-1944年),字潤琴,號石云。直隸省河間府肅寧縣人,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名狀元。劉春霖8歲入私塾讀書,后入保定蓮池書院,連續(xù)攻讀十余年,學業(yè)長進很快,頗得院長吳汝綸賞識。光緒三十年(1904)7月,清廷照例又舉行了一次殿試,主考大臣經(jīng)過認真挑選,把入選的試卷按名次排列呈請慈禧太后'欽定'。當時禧太后正準備做七十大壽,想從科舉之中得到一點吉兆。她首先翻開主考官列為頭名的試卷,字跡流利清秀,文詞暢順華麗,內(nèi)心頗喜。但目光一投向落款時,奪魁的舉子卻是廣東人朱汝珍。 ![]() 慈禧想起太平天國洪秀全,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高舉反清大旗的孫中山,這些大清王朝的'首逆'都出自廣東,于是將朱汝珍的試卷扔到一旁,將第二名劉春霖大筆圈定為榜首,朱汝珍只得屈居劉春霖之后了。劉春霖中狀元后,授翰林院修撰。次年奉派到日本法政大學留學。歸國后,歷任資政院議員、記名福建提學使、直隸高等學堂提調(diào)和保定北洋女子師范學校監(jiān)督等職。 ![]() 辛亥革命后,劉春霖一度隱居家中。民國3年至13年歷任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和曹錕等總統(tǒng)府內(nèi)史(相當秘書長),并兼任中央農(nóng)事試驗場和直隸高等學堂學監(jiān)等職。民國9年和10年,他曾兩次代表大總統(tǒng)徐世昌到山東曲阜,擔任孔子大成節(jié)典禮主祭,名噪一時。后任直隸省教育廳廳長等職。目睹了當時軍閥混戰(zhàn)、政治腐敗的局面,他于民國17年退隱北平,杜門謝客,居家以詩書自慰,成為京城著名的書法大家。 ![]() 民國22年夏,黃河泛濫,冀、魯、豫三省受災嚴重,人民流離失所。劉春霖等人發(fā)起組織了'河北移民協(xié)會',并在內(nèi)蒙建立'河北新村',先后移民330戶、1100多人,費用均由發(fā)起人捐獻和募集。'九一八'事變后,'偽滿洲國'以溥儀的名義邀請劉春霖,許以偽滿教育部部長之職;'七七'事變爆發(fā)后,日軍邀其出任北京市市長,均遭其嚴詞拒絕。日偽惱羞成怒,抄了他的家,用刺刀把全家人趕出家門。后經(jīng)重金疏通后,方才了結(jié)。經(jīng)受日偽打擊后,劉?春?霖?病情逐漸加重,于1944年1月18日逝世于北京。 ![]() 總體來看,中國最后的11位狀元,雖然大多數(shù)仕途不顯赫,卻具有讀書人的錚錚傲骨。雖然半數(shù)以上并不為當代人所知,卻都是實至名歸的文化名士,具備較高的人生格局和書法造詣。他們的秉性剛正不阿,具有中華民族的傲然正氣。他們的書法風格各異,卻多是上乘之作,沒有丑書、怪書、亂書。對比百年前的歷史人物筆跡,再看看現(xiàn)在的書法圈,真的不能說“現(xiàn)在的書法比之前好了多少”! ![]() |
|
來自: 新用戶8926AVU2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