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廟堂碑》又稱《夫子廟堂碑》,是初唐著名書法家虞世南的代表作。原碑立于大唐貞觀初年,共35行,每行64個字。虞世南是浙江余姚人,一輩子精研書法,擅寫楷書。他寫《孔子廟堂碑》的時候已經70歲了,筆力穩健,讓人稱奇。虞世南在李世民登基之前就投靠秦王府,后來被授予弘文館學士的頭銜,他和房玄齡等人都是李世民倚重的賢士。 虞世南學問扎實,歷朝名篇佳句張口就來,這一點讓李世民十分佩服。李世民贊譽他,“虞世南這個人有大才,兼具德行、忠實、博學、文辭、書翰,這五種才華。”能夠得到虞世南這樣的人輔佐,是每一個皇帝的幸事。虞世南留給后人的印象,就是他的書法。從晉朝開始,書法成為藝術已經是公認的事實。人們開始研究書法的神采與韻味,大家覺得虞世南的書法作品優美瀟灑,而又法度嚴謹,可以和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媲美。 李世民是個書法愛好者,他自己寫字很漂亮。他十分喜歡王羲之的書風,于是他經常和虞世南探討如何才能學到王羲之書法的神采。虞世南親自撰文書寫了《孔子廟堂碑》,讓李世民看到他是如何理解書圣的書體。遺憾的是,虞世南寫的墨跡本《孔子廟堂碑》已經失傳,只有拓印碑刻的版本流傳下來。 《孔子廟堂碑》的內容是唐高祖封孔圣人后代孔德倫為褒圣侯,并重新修葺孔廟。這在當時是一件文化盛事,楊師道奏請朝廷應該勒碑紀念。于是才有了虞世南撰文書丹刻石。《孔子廟堂碑》顯示了虞世南高超的書法造詣,字體俊朗圓潤,剛柔并濟,字跡略長,好像身材頎長的美女。《孔子廟堂碑》最早的拓本是唐拓本,這個版本能夠看出來“字口”,是后人臨仿的范本。 虞世南的楷書有一股“正氣”,看上去中正平和。筆畫之間舒展自然,每一筆既有力量感,又不會讓人覺得死板呆滯。李世民很喜歡《孔子廟堂碑》,據說他還臨摹過這件作品。唐初的另一位著名書法家褚遂良對《孔子廟堂碑》也很重視,他反復臨習,通過虞世南的作品,感受到王羲之的書法精髓。大家在褚遂良的學習過程中,找到了學習王羲之的新方法,通過感悟虞世南的作品,更容易靠近王羲之的書法理念。 《孔子廟堂碑》命運多桀,毀于火災,原石已毀。《孔子廟堂碑》的拓本在宋代就價值千金了。現在常見的《孔子廟堂碑》多為重刻版本,唐拓本現收藏于海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