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北京,總會覺得很親切。雖然我不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只是一個最普通的北漂。也是第一層的北漂,可是我喜歡這里。在這里,我遇到的老北京人對我都很好。總會遇到老北京人很自豪地講解北京城里的故事。 有幸參加了3月6日(星期日)下午2:30分在東三環華威橋東南角“首都圖書館.春明簃閱讀空間”將舉辦的于連成畫北京中軸線的一個小畫展開幕式,同時舉行《漫游中軸線》一書的首發式。此書是由北京市文物局研究員高小龍撰文,于連成畫插圖,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發行的。 此次《漫游北京中軸線》,從元大都的興建說起,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建國就要建都城。 忽必烈召集了能工巧匠,建立了元大都。元大都規模并不是很宏偉,但是對于當時的建筑來說,已經是宏偉建筑了。如此一個奠定了北京都市的建筑,大家一定會好奇他的總建筑師,他就是漢人劉秉忠,一個曾經郁郁不得志,歸隱在佛寺的人,潛心研習佛經。 因為有才,名聲在外,因朋友引薦,最后成了忽必烈的軍師。劉秉忠這樣一個不得志的有才之人,從此也算是離開清心寡欲的佛寺,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建設一個大都,總建筑師不但要膽識過人,還要有過人的才智,還要對儒釋道的文化融會貫通。這樣才能建設一個符合中國人審美的大都。 元大都的建設,遵循了《周禮·考工記》:“匠人建國,水地以縣,置槷以縣,眡以景,為規,識日出之景與日入之景,晝參諸日中之景,夜考之極星,以正朝夕。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不但要考察水域,還要參考日中的影子,夜晚的北極星,來確定朝夕的采光。都城一般都是一個雍城包圍其中。有防御之功效,也有區分身份貴賤之用。 不僅僅是只識彎弓射大雕,也會激昂文字,指點江山設計。元大都的建成,不但是忽必烈的行宮,更是元朝政治權力的中心所在。 此后的100年內,元大都在不斷地完善中。 元朝最后走向了終結。 元大都留了下來,它在靜靜地等待它的第二位主人明朝的締造者前來。燕王朱棣發起了靖難之役。年輕的皇帝,朱允炆,是一個太過于心善的皇帝,有孝心的皇帝,沒有經歷過戰場上的廝殺。朝中重臣也不是很給力,結果到手的江山被叔叔奪走。年輕的皇帝從此下落不明,成為了千古迷案了。 順利登基的朱棣,為了安穩政權,最后選擇遷都,擺脫舊貴族勢力的掣肘。燕王選擇了他的封地,建都北京。 朱棣是大雄略的皇帝,不僅編撰了《永樂大典》,還建設了明朝的新國都。對新國都大興土木,確定了北京城的規模。 當時的建筑要求是,皇宮建筑高于府宅、民宅。 國都修建在中軸線上,就是龍脈上,是一個國家永遠安寧的象征。一個建筑不但是用來居住或行政辦公,最主要的是它的風水要符合我們的文化,符合易經。經過明朝的能工巧匠,詳細的設計規劃,一座宏偉的紫禁城,矗立在人們的眼前。后來這個宏偉的建筑又換了新的主人,它迎來清朝的締造者,他們被眼前的建筑震驚了,心里產生了無限的喜歡,不愿意回到他們的老家建立都城。皇太極心中無限向往,可惜當時還不能攻下紫禁城,后來遇到了神助手,李自成、吳三桂,讓他們終于圓夢了。一座紫禁城歷經八百年,它經歷的風風雨雨,歷經戰火的洗滌。依然頑強地矗立著。 北京中軸線是從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故宮、景山、萬寧橋,直抵鐘鼓樓。全長7.8公里。 大年初五,和朋友小雨及文澤一起去走中軸線。漫步在中軸線上,總是覺得溫度比別處要高幾度。總有一股暖陽迎面而來,巧妙地化解了寒冷中的凜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