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江中游城市群是《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的三大增長極之一,從區域發展國家戰略上看,長江中游城市群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渝雙城經濟圈一道構成了我國相對完備的區域發展格局。2015年4月,國務院批復同意《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經過“十三五”時期五年的聯動與發展,長江中游城市群經濟總量已由2014年的6萬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9.39萬億元,人均GDP達7.2萬元,分別位居我國主要城市群的第三位和第四位。因此,長江中游城市群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2月24日,中國政府網發布《國務院關于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的批復》,長江中游城市群邁向發展新境界。次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碳達峰碳中和聯合行動方案》公開發布,這是國內首個區域碳達峰碳中和聯合行動方案。同時也意味著,成渝地區作為全國“四極”之一,在依靠區域協同推動“雙碳”發展方面,在制度設計層面上比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推進得快。所謂的“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憾失“第四極”之后,長三角中游城市群距離上升成為國家戰略,似乎只差臨門一腳。本報告以《方案》獲得國務院批復為契機,聚焦“雙碳”戰略背景下,長江中游城市群如何搶占戰略制高點,打造繼成渝雙城經濟圈之后的“第五極”。推出最新研究成果——《長江中游“雙碳”城市群戰略行動前瞻》。 微店+ , 交易擔保 , 放心買 , 《長江中游“雙碳”城市群戰略行動前瞻》電子報告 小程序 上新周 · 限時優惠:9.9 元 點擊此處即可購買PDF版 活動截止時間:2022年3月15日 2011年,湖北和北京、上海等七地,獲批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試點期間,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無論是市場交易規模、引資規模,還是納入企業參與度等市場指標均居全國首位。2021年,“中碳登”落戶湖北武漢,填補了湖北沒有國家級金融市場平臺的空白,推動形成金融集聚效應,吸引資金、技術和綠色金融機構以及各類金融要素向長江中游城市群靠攏。按照“在全國統一大市場中發揮空間樞紐作用”的最新要求,湖北將以碳市場為橋梁,打通中西部地區發展通道,實現碳市場和其他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進而搶占全國碳金融中心以及中部金融中心,以市場、金融和技術“三引擎”驅動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抓住2030碳達峰和2060碳中和兩個綠色低碳產業發展的機遇期,為武漢、甚至為湖北再造一個規模可觀的產業集群。2017年底,參與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評審結果出爐,湖北從9個申請省市中脫穎而出,拿到了兩個系統的第一名。按照國家“兩個系統分開建”和“九省共建”的要求,湖北省最終選擇牽頭承建金融和產業資本更為聚集的“注冊登記系統”。資料顯示,2020年湖北碳市場累計配額成交3.56億噸,占全國50.8%;成交額83.51億元,占全國54.4%。江西新能源發展駛入快車道,以火電為主、水電為輔的能源供應格局出現巨大變化,2021年,新能源裝機和年發電量雙雙擠入第二位,火電占比逐步降低,水電占比則退居第三。其中,新增并網清潔能源裝機222萬千瓦,累計達到2248萬千瓦,占比總裝機46.3%;全年清潔能源發電量371.2億千瓦時,全部上網消納。在“十四五”期間,江西將加快新一代太陽能電池、新型鋰離子動力電池產業化,推廣“光伏+”應用,提高光伏轉化效率,大力發展鋰電電池關鍵材料,培育若干國際一流企業,打造全國新能源產業重要基地,建設世界級新能源產業集聚區。湖南省委、省政府已經將先進儲能材料及動力電池產業鏈作為省重點培育的新興優勢產業鏈之一。根據湖南省工信廳發展構想,到2025年,這一產業集群產值要力爭突破2500億元,要實現泡沫鎳、鈷酸鋰、三元正極材料、三元前驅體等材料市場占有率國內第一。根據湖南省印發的《湖南省先進儲能材料及動力電池產業鏈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未來三年,湖南將重點在省會長沙打造“世界級先進儲能材料產業制造業集群”,在株洲打造“國家動力電池及新能源汽車制造示范基地”,在湘潭、婁底、益陽等城市打造“國內領先的新能源動力電池和儲能產業基地”,在常德打造“先進儲能材料及新能源客車生產基地”,在永州、郴州、衡陽等城市打造“珠三角地區產業轉移承接基地”。湖南現已形成“正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電芯、電池包封裝與制造—儲能電池終端應用—回收再利用”較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鏈條,是國內產業鏈條最完備的先進儲能材料產業集聚區之一。 作為有色金屬之鄉,湖南先進儲能材料特色明顯,其中前驅體材料出口量位居亞洲第一,正極材料產能領跑全國,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25%,隔膜、電解液產能規模位居全國前三。 在技術上,湖南已初步形成三大能源裝備技術創新基地,即儲能新材料和電池技術創新基地、風電裝備技術創新基地、特高壓輸變電和柔性直流設備制造技術創新基地。特別是廢舊電池綜合利用水平居亞洲第一,首創的定向綠色循環技術使有價金屬的回收利用率達到98.5%以上,處于國際先進水平。 武漢是全國最早一批明確提出碳排放峰值量化目標的城市。2015 年,武漢提出在 2022 年左右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并將此目標寫入《武漢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武漢市低碳發展“十三五”規劃》。2018 年初,《武漢市碳排放達峰行動計劃 2017—2022 年》發布,其中明確指出到 2022 年,全市碳排放量基本達到峰值,碳排放量控制在 1.73 億噸。正處于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過程中的江西,近年來扎實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積極開展碳中和、近零碳排放示范區、低碳旅游示范景區、低碳縣區等試點示范,推進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逐步建立新能源產業體系,已經初步具備了實現“雙碳”目標的基礎條件。湖南近五年來,通過實施優化產業結構、構建低碳能源體系、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倡導綠色生活方式等系列政策措施,全省不安全的、落后的、環保不達標的產能基本出清。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湖南省污染排放總量持續減少,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量較2015年分別降低11.6%、17.1%、28.7%、18.8%,萬元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計降低19.8%,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19.4%,單位規模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27.47%。全省森林覆蓋率達59.96%、濕地保護率75.77%,森林蓄積量5.88億立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