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冷兵器時期,諸侯國之間以及民族戰爭頻發,人們為了防守敵方進攻,多是筑關建隘,因此在神州大地上,除了萬里長城還留下了無數關隘。 ![]() 其中馳名的起碼有二十幾座,諸如函谷關、山海關、雁門關、嘉峪關、潼關、劍門關、居庸關、平型關、武勝關、大散關、陽關、武關、梅關、玉門關、鐵門關、紫荊關、娘子關、婁山關、南津關、瞿塘關、清溪關、韶關、仙霞關等。 這里面,山海關、潼關、嘉峪關、居庸關、友誼關、雁門關、紫荊關、劍門關、娘子關、武勝關被世人譽為“十大名關”。 隨著“刀光劍影的暗淡。鼓角爭鳴的遠去”,在人民共和國的一統江山內,歷史上這些關隘早已失去了“關防、關卡”的實際意義,許多名關也都變成了旅游“景觀”。 居于名關之首的山海關,又稱榆關、渝關、臨閭關,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公里處。它有著“天下第一關”“邊郡之咽喉”“兩京鎖鑰無雙地”等美譽,與萬里之外的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世界。 1961年3月,山海關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山海關被列為“全國十大風景名勝”之首,1987年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還是首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 ![]() 位于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城北30公里處劍門關,名氣同樣不小。 歷史上曾有“打下劍門關猶如得四川”的說法。 劍門關是劍門蜀道上的一處重要關隘,集劍門蜀道雄、險、奇、幽、秀的自然、人文景觀于一體。關兩旁斷崖峭壁,峰巒倚天似劍,被譽“劍門天下險”并不夸張。現今為著名的國際旅游觀光基地。 居庸關是京北長城沿線上的著名古關城,同樣號稱“天下第一雄關”。 其關城所在的峽谷,屬太行山余脈軍都山地,多懸崖峭壁,地形險要。 居庸關與紫荊關、倒馬關、固關并稱明朝京西四大名關。其中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又稱內三關。居庸關兩旁,山勢雄奇,中間有長達18公里俗稱“關溝”的溪谷。谷中清流縈繞,翠峰重疊,花木繁茂,百鳥爭鳴。“居庸疊翠”由此得名,清代即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現為國家4A級景區。 武勝關雖然也是名關之一,但知之者不多。它位于豫、鄂交通要道,是大別山重要隘口,古代為兵家必爭之地。現今在廣水市境內有守衛武勝關的屯兵地將軍寨舊址,還有距離武漢最近的黑龍潭瀑布群等風景名勝,以及著名的“孝子碑”等人文景點。 陽 關,始建于漢武帝“列四郡、據兩關”時期。陽關在古代水源充足,渥洼池和西土溝是最大的獨立水源。數千年前,這里應是綠洲盆地,有發達的火燒溝文化。現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 陽關位于河西走廊敦煌市西南七十公里的南湖鄉“古董灘”上,是漢王朝防御西北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關隘,也是絲綢之路上中原通往西域及中亞等地的重要門戶。它憑水為隘,據川當險,與玉門關南北呼應。 考古學家研究發現,歷史上的陽關也是有著“一夫當關,萬人莫開”的險要地勢。可惜,如今雄關早已被流沙掩埋,只留有一片遺址。 陽關和玉門關,一個在南,一個在北。離開這兩關,就進入了茫茫戈壁大漠。當年要出敦煌,必須走這兩個關口的其中一個。 現今人們來陽關之前,一般并不知陽關和玉門關是什么關系,多是在唐詩中見到過這兩個讓人心馳神往的名字。在“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中知道了陽關;而在“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中知道了玉門關。 如果數一數,至今仍承載著國門關隘作用的,好像唯有改稱友誼關的“鎮南關”。 鎮南關,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憑祥市西南,自古便有“南疆要塞”之稱。是中國通往越南的交通要道。 ![]() 它始建于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曾稱雞陵關、大南關和界首關。明洪武元年,朱元璋為鞏固南疆,改建為兩層門樓。易名“鎮南關”,廣西軍民又在金雞山陡壁上修筑炮臺數座俯控關口。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法國侵略軍兩千余人自越南諒山進犯鎮南關,愛國將領馮子材率軍民在關前隘英勇抗擊。經過三天三夜激戰,大敗法軍,取得了震驚中外的“鎮南關大捷”。 鎮南關自從漢朝設立后的兩千多年時間里,從未被侵略者所攻破。除了軍民勇敢堅守,還得益于此處險要的地勢。這座關的兩邊高山矗立,谷深林茂,地勢十分險要。而關隘就卡在峽谷通道上。左側是左弼山城墻,右側是右輔山城墻,猶如兩條巨蟒分列山麓之上,氣勢磅礴且威嚴。 抗日戰爭時期,日寇由越南進犯廣西,鎮南關關門曾經歷了戰火考驗。現在重建的關城為三層花崗石城樓。 新中國成立后的1953年,改鎮南關為“睦南關”。1965年越南戰爭爆發后,中國積極援越抗美,人員和援助物資經常通過公路和鐵路由“睦南關”進入越南境內。同年,又將“睦南關”改稱為“友誼關”,陳毅元帥親筆題寫了關名。 友誼關現在是國家一類口岸,距離廣西憑祥市區18公里,也是中越邊境線上最大、最重要的關防,更是中國古代名關中唯一一個還在承載邊關功能的要隘。 ![]()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可點擊“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文中參考資料和配圖均源于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