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抖不過就是'痰飄上來了’,一張祛痰的方子,我用了40年,成本僅僅5元錢,可惜很少人知道! 2年前,我去鄉下坐診,遇見一個手抖5年的患者。 怎么抖呢?身體不動的時候不抖,伸手去拿什么東西的時候,就容易顫抖。有一回,他想試著自己拿一杯水喝。結果,這杯水從拿起來就開始抖,灑了一床,自己沒喝著一口。 平常也是不敢做飯,不能寫字的,日子過的,特別謹慎。 刻診,見他面紅耳赤,舌紅苔膩,舌體相對胖大,而且一邊說話一邊咳嗽、吐痰。詢問原因,自己說是這幾天有點感冒咳嗽。平時呢,胸口位置還有些發悶。脈滑。 了解到情況后,我便給他開方。方:黃芪、萊菔、半夏、枳實、茯苓、竹瀝、僵蠶、白芍。 結果,服藥10劑,雙手顫抖已經穩定,咳嗽、胸悶的癥狀也消失了。最終服藥21劑,諸癥平息,手抖的癥狀也消失了。隨訪2年,未見復發。 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他舌紅,苔膩,有黃痰,胸悶,這說明他體內有熱痰啊。這個熱痰,郁積久了,就會生風。生了風,人的肢體就容易搖顫。 其次,這個'痰’,又怎么能和手抖有關系呢? 這個'痰’,不是口里吐出臟兮兮的痰,而是體內的津液聚化成痰。 我們的痰啊,蘊結在身體里頭,時間長了會動風,即形成內風。為什么形成內風啊? 因為痰濕嚴重,意味著脾虛。脾屬土,肝屬木。脾虛了,土壤無法固攝草木,肝木就會變本加厲地欺負脾,于是肝木就得意忘形,左右大搖大擺,然后就有了肝風。 這就形成一個局面,就是風痰互結。風痰之邪襲擾四肢和頭部清陽之地,于是我們就手抖頭搖,肢體麻木。 最后,痰和脾虛有什么關系? 脾胃主運化,運化的則是吃進來的水谷精微;還可以代謝水濕,使之不至于成痰,同時氣能輸布津液,可以維系津液的正常輸布,使之不結成痰濕。脾虛氣弱,運化和輸布失常,人當然有痰濁聚集在體內了。 所謂的痰濕其實說白就是吃的一些東西無法運化,被身體是吸收而出現養分堆積,等到痰濕發病時,在西醫上就有這各種各樣的名字,而在中醫上叫做痰濕。 而脾虛就會生濕,濕阻脈道。脈道被痰濕阻滯,就會變成痰熱,這就好比一個濕了的毛巾,長時間被捂著,會被捂得又臭又熱一樣。 這就是《諸病源候論》所謂的'外風引動痰濕’。體內痰濁不老實,接下來就引動肝風內起。這就是明清時期以來,一直被醫家重視的'痰濁引動肝風’。里頭肝風夾帶痰濕這么一吹,人的經絡受阻,手抖就出現了。 這個時候怎么辦?就去化痰、清熱、熄風。熱痰沒了,內風就止住了。 所以,這副方子,則有3個作用。 1. 健脾理氣——黃芪 黃芪來健脾益氣,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把脾胃養好,那氣血就能源源不斷的化生出來,也是攻補兼施的思路。 痰濕自然就不會存留體中。 2. 清熱化痰——萊菔、半夏、枳實、茯苓、竹瀝 萊菔,善于消食、下氣、化痰。 半夏是化痰除濕的,枳實行氣化濕,茯苓利水除濕,竹瀝能祛痰。 3. 熄風通絡——僵蠶、白芍 僵蠶熄風定驚。白芍,疏肝清熱,柔養肝體肝血。 治病必須'求其本’,任何一個病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得的,是很多年的不良習慣才導致,所以想靠10多天的治療就好根本不可能。 而大多數人的想法就是'維持’,其實這就是在'自欺欺人’,要是維持有好的辦法,那么就可以把病治了。 治病的結果說白了,也就只有兩個:一個是好了,一個是嚴重了。根本沒有治的不好不壞這個說法,常年的服藥控制,只能越來越重,因為最根本的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啊! ![]() ![]() |
|
來自: 大山里的蜻蜓 > 《胸椎、腰椎、頸椎間盤專業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