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諾大的客廳里,兩個小孩在地毯上自由的玩鬧嬉戲。 這本該是個美好溫馨的畫面。 但奇怪的是,這個客廳里除了地毯竟什么家具都沒有。 是的,連一張餐桌都沒有。 而到了飯點時間,家中的爸爸拿出一塊野炊的餐布。 全家人開始席地而坐,來享受每日的餐食。 ![]() 以上場景,就是演員馬雅舒在綜藝中,展示的家中的真實日常。 不放家具的原因是,馬雅舒非常擔心,家具會導致小孩被磕到。 而羅伯特表示,他朋友家,沒有一家會因為家里生了小孩而不放置家具,當小孩習得與家具相處時,自然不會被磕到摔倒。 但馬雅舒反復哭著說,不行,絕對不可以,小孩肯定很容易被家具磕到。 所以,今天我們想和大家聊聊像馬雅舒這樣,容易對孩子過度關心的父母。 ![]() 過度關心的父母,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直升機式父母”(helicopter parent),顧名思義,他們仿佛像個直升機,在孩子腦袋上方盤旋,希望能牢牢關注到孩子生活的每一個微小細節。 他們往往過度參與孩子的生活,從而剝奪了孩子向外界探索的信心與能力。 (LeMoyne & Buchanan, 2011) 像前面提到的馬雅舒家的孩子,她對孩子的過度關注不僅體現在家里的家具上。 外出逛菜市場時,孩子想要摸魚,她的反應就是,臟,不行不可以。 孩子玩沙子也是第一反應就是太臟了。 在她眼里,她覺得外界的很多事物都是很危險的,都會傷到她的孩子。 而這往往是她自己內在的不安全感對她孩子的投射。 研究顯示,直升機式的父母。往往希望讓孩子來滿足她的情緒需要,而不是敏感的滿足孩子的需要。(Peris, Goeke-Morey, Cummings, & Emery, 2008). 覺得外界是臟的,是不可以碰的,是她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但這并不是孩子的認知與感受。 孩子對外界充滿了好奇,她希望去接觸體驗到這個真實的世界,菜市場的魚,沙子,也不是什么有毒的東西,大部分人每天都接碰。 但馬雅舒因為自己認為臟,就剝奪了孩子探索世界的權利,來讓她的情緒上感到安心,這就是一種過度的關心。 而且孩子往往沒有馬雅舒認為的那么脆弱,而他們天生會有探索外界的想法與能力。 在合理的保護下,一些自然的障礙,孩子能通過習得這些障礙來成長,哪怕遇到一些挫折,受一點小傷也是正常的,孩子通過這些挫折,會習得怎么與這些障礙相處。 ![]() 研究也表明,直升機式的父母往往希望孩子是可以一直持續的開心,而不要面臨任何挫折,但這種對挫折的回避,往往會減輕他們處理問題的能力。( Locke, 2014) 馬雅舒的孩子,4歲了還要追著喂飯吃,還不能獨立上廁所,就是這種過度關心所造成的局面。 而反觀張智霖袁詠儀夫婦,他們兒子因熱愛滑板而屢次流血受傷,張智霖反而打趣道可以練他的膽量。 而當他不愿意吃飯時,袁詠儀只是打電話問醫生,醫生說三天不吃飯才會死,袁詠儀就不管了。 這看似的漠不關心,其實恰恰是顯示他們內心有足夠的對外界的安全感,愿意給予兒子成長的空間,去探索外界,直面挫折。 從小,她媽媽不讓她接觸外界,因為怕她交到不好的朋友。 一放學除了回家做功課,哪里都不許去。 這讓她讀大學后,明顯感覺到社交能力的不足。 因為從小沒有足夠的實踐機會,一些在同齡人看起來簡單的社交技巧,她卻要重新學習與習得。 研究也證實,被直升機式父母養出來的小孩,往往與同伴關心相處很差,也不信任同伴,社交技巧也很欠缺。(van Ingen et al., 2015) 而在這樣具有中國特色的,直升機型父母管教下小孩,不勝其數。 他們往往除了被過度關心的在小時候不能有探索外界的空間,更被逼著一定要把所有的時間放在學習上。 他們希望孩子滿足自己的愿望,去考一個好成績,讀一個好學校。 一方面可以滿足自己的成就感,認為孩子的成就就是自己成就,另一方面,則緩解了自己的焦慮感,因為在他們的認知里,只有成績好才是在這個世界上存活的唯一出路。 但卻因為過度關注一個方面,而忽視了孩子對世界其他方面探索的意愿與能力的培養。 神童魏永康就是這樣的極端代表,他從2歲掌握1000漢字,4歲學完初中課程,13歲便考入大學,她的母親除了要他學習,愿意照顧他的一切飲食起居,給他喂飯到高中。 但一個人的時間與精力是有限的,拔苗助長的結果,就是在其他方面的嚴重缺失。 不懂自理,不懂與人相處的魏永康很快被退學了。 盡管他后來重新習得了如何與人相處,還是不幸在38歲去世了。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過度關心往往會損害孩子習得如何與這個世界相處的能力。 ![]() 那么習慣過度關心的父母,具體可以怎么做呢? 1.重視內化的作用 中國父母最喜歡說的一句話便是,我怎么說他都不聽,越控制孩子越叛逆。 但童話大王鄭淵潔曾說過最好的教育不是說出來的,而是自己的示范與引導。 心理學特別強調一個叫做內化的作用,就是父母的一些情緒,行為模式,往往會被孩子觀察到與無意識習得。 因此,當過度關心的父母,不停的在“教育”的時候,其實他傳達的是他內在焦慮,你讀書讀不好,你以后就活不下去,孩子感受到更多的是焦慮的情緒,于是對自己更焦慮。 而這種過度的焦慮必然會影響到他今后的成長與生活,試想一個情緒都被焦慮控制的孩子,又會有多少精力去探索世界呢? 因此,只有自己以身作則,過好自己的人生路,讓自己的人生真正的開心與充滿安全感,孩子才會內化與習得這些,從而被影響。 2. 學會帶著同理心的傾聽與陪伴。 對孩子而言,他與世界的關系,往往是與父母關系的重現。 過度關心的父母,往往看不到孩子的真實的情緒需要,也沒有足夠的同理心,去理解感知到孩子在社會與生活中遇到的情緒上的困難,孩子久而久之,自然不愿意與你交談,也不愿意信任你。 而這也會導致他認為周圍的朋友也跟父母一樣是不值得被信任的,從而損傷他的社交能力。 因此,當孩子與你交談時,先不要評判對錯,而是給予情緒上支持性的理解,這樣孩子才會感覺到真實的自己被看到了,才會愿意信任父母,而不是為了叛逆而叛逆。 3.學會信任孩子,給孩子探索的空間。 孩子與父母是不同的個體,他有他獨立探索這個世界的自由與權利,父母不能因為為了減輕自己的過度焦慮,從而剝奪孩子探索世界的權利。 就像谷愛凌的母親,她從小都是帶領谷愛凌去探索各種好玩的事物,騎馬,舞蹈,鋼琴,她最擅長的滑雪,從來不是她媽媽逼她的,而是通過各種探索發現了自己的最愛。 她媽媽其實很擔心她滑雪,因為這是一個高風險的運動,但因為谷愛凌喜歡,她也只是告知她風險,之后全力支持。 這就是作為一個內在真正的穩定父母對孩子的信任與尊重,她明白孩子與她是不同的個體,她能做的就是給予充分的建議,與充分支持孩子實現自己的夢想,而這一點恰恰是許多中國式過度關心的父母所缺乏的 。 中國父母常常說,我也不想過度關心,但我太愛孩子了,但過度關心真的是對孩子的愛嗎? 你的過度關心到底真的是為了孩子好,還是為了緩解自己的焦慮情緒呢? 心理學家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說過,真正的愛是接受對方本來的樣子,而不是要求對方成為自己希望的樣子。 愛是一種生產能力,是以自己的生命力去激發另一個生命力,是尊重愛的人以它自己的成長方式去成長與表現,而不是服務于我的目的。 希望每一個人都能懂得和擁有真正的愛,希望每一個父母與孩子都能讓真實的愛來滋養心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