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寶匠第778篇原創走心科普 項鏈,作為配飾界的王牌選手,可以說是現代小仙女們最熟悉的單品之一。 ![]() Nuage de Fleurs 碧璽花云玫瑰金項鏈,by Boucheron 它精巧大方,瑰麗多彩,襯托出女性脖頸的纖細優美,或貴氣、或典雅。 ![]() 但在古代,衣著保守的人們佩戴項鏈嗎?項鏈究竟是何時出現的?是否也如今天這般璀璨閃耀呢? 今天,J先生就和大家聊聊關于中國古代項飾的那些事兒。 ![]() 龍形金項飾 晉代 內蒙古博物院 ![]() 新石器時代 ![]() 自古至今,人類從未停止過對美的追求。 即使是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也會將牙齒、貝殼、魚骨等進行簡單的打磨,作為裝飾物佩戴在身上。 ![]() 新石器時代管珠貝墜項鏈、磨背式貝殼飾件 考古學家在距今5000-6000年前的紅山文化、馬家浜文化等眾多遺址中,都曾發現古人用于裝飾頸部的項鏈等飾物。 ![]() 良渚文化玉項飾 雖然,這一時期的項鏈剛剛出現,但材質已經相當豐富,上到動物牙齒、骨類、貝類,下到玉石、陶,只要是能夠穿孔的東西,都被古人制作成了項鏈。 ![]() 貝殼串飾 陜西西安周原扶風出土 其中,動物的牙齒以及骨類由于獲取較為簡單,是這一時期最為常見的材料之一。 ![]() 圖源網絡 在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中就藏有一條骨質項鏈,它是將獸骨打磨成各種形狀,然后用繩子將其串在一起,造型精致古樸。 ![]() 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藏 骨質項鏈 除了材質多樣外,項鏈的樣式更是豐富至極。 除了最簡單的將所有帶孔的珠、管穿在一起外,裝飾有玉佩、玉璜、玉環等各種樣式墜子的項鏈也十分常見。 ![]() 勾云紋玉佩 上圖是在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那斯臺紅山文化墓葬中出土的勾云紋玉佩,長18.2cm,寬10.9cm,出土時被放置在墓主的胸前,說明墓主身份十分尊貴。 ![]() 商周時期 ![]() 到了商周時期,隨著加工技藝的提高,以及貴族和百姓對上體裝飾的重視,佩戴項鏈逐漸成為了當時的一種風尚。 ![]() 西周玉項鏈,三門峽市虢國墓出 相較于新石器時期,這一時期的項鏈在造型上得到進一步豐富,穿插在項飾中各種造型的動物形玉飾件,成為商代項飾中最典型的特點之一。 ![]() 商 青玉鳥形佩 河南博物館藏 1976年,位于安陽小屯村的婦好墓中,就曾出土各種動物造型的玉器170件,囊括了飛禽走獸、水生動物,甚至是幻想系動物也不再話下。 ![]() 商代 玉熊 從材質上看,這一時期的項飾仍以玉為主,此外還有松石、瑪瑙、水晶、黃金等材質的項飾,尤其是黃金材質的項鏈,更成為了北方民族最喜歡的配飾之一。 ![]() 西周 玉組佩 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出土 河南博物館藏 也正是這一時期,在貴族間還流行一種富有裝飾性、繁復華麗的項飾。 ![]() 圖源:裝束復原 通常這種項鏈的體積較大,出土時多位于墓主人的胸腹部,被稱為胸飾。 ![]() 陜西西安周原墓出土 玉胸飾 西周晚期虢國墓地中就曾出土一條“七璜聯珠組玉佩”。 ![]() 七璜聯珠組玉佩 虢國墓地 這條玉佩是由七件由上到下,由小到大依次遞增的玉璜組成,各璜之間用瑪瑙和琉璃串珠連綴而成,總長度約52厘米,佩戴時置于胸部。 ![]() 七璜聯珠組玉佩 虢國墓地 ![]() 春秋戰國時期 ![]() 春秋戰國時期,由于諸侯爭霸,項鏈在不同地域和時期風格差別很大。 ![]() 春秋水晶瑪瑙組佩,山東博物館藏,動脈影攝 春秋早期,地處中原的人們在服飾的穿戴上仍然延續了西周的傳統,精美華麗的項鏈和胸飾,比比皆是,成為了人們身份地位的象征。 而位于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所佩戴的項鏈款式,不僅材質多樣,而且款式奇特。 ![]() 玉串飾,春秋,陜西隴縣邊家莊秦墓出土 圖源網絡 從出土的墓葬中不難看出,除了前朝時期流行的玉、瑪瑙等材質外,水晶、琉璃珠、綠松石等材質的珠串數不勝數。 ![]() 戰國 綠松石項鏈 在張家川馬家源戰國墓地中就曾出土琉璃珠、綠松石等各種材質的珠飾。 ![]() 張家川馬家源戰國墓地 瑪瑙珠串 除此之外,在北方地區還流行一種金屬材質的環形飾物,被稱為項圈,深受當地百姓的喜愛。 下面這件虎噬羊紋銀項圈,是由銀條錘揲盤曲而成,一端飾有虎噬羊紋,現藏于內蒙古博物院。 ![]() 虎噬羊紋銀項圈 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項鏈的制作工藝不斷精進,尤其是這一時期出現的蜻蜓眼琉璃珠,紋樣豐富,色彩絢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