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古珠:專業解讀(收藏版)

     天宇樓33 2016-05-31

    收藏雖無捷徑,但給您一點點建議或參考,也許可讓您少走些彎道!







           中國可以考據的最早的珠子屬于1.8萬到2萬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在國內幾乎所有的史前文明遺跡中,均有用獸骨、玉料、瑪瑙、綠松石等各種材質制成的珠子出土。



    周口店古珠

           先秦時期,已能從文獻中窺見珠子的身影。《禮記·正義》有珠玉串聯組佩制度的記載,《詩經·國風》有男女互贈玉佩珠璣的故事,《莊子·列御寇》記“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而驪龍頜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載“鄭人買櫝還珠”……這一時期,青銅冶煉帶來的副產品——琉璃被運用到珠子的制作中。

           戰國時,以琉璃制成的蜻蜓眼風行。齊國的水晶工藝,尤其是拋光、切面、打孔工藝已經相當成熟,后人難望項背。這些技藝在齊國制作的水晶珠上得到了充分體現。齊國水晶珠最明顯的特征是孔徑較大,孔道透明。一般是兩端對鉆孔,在珠子中間部分相互貫通,而整體上從不破壞水晶晶瑩剔透的特征。

           及至秦漢,珠子的普及程度已是相當高了。隨著絲綢之路的發展,外來珠子越來越多的流入中國市場。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國,珠子又被賦予了宗教蘊意。

          唐宋時期,中國處于封建時期的鼎盛期,經濟富足,社會繁榮,珠子作為裝飾品盛行于世。在唐詩中,不乏對珠子的描寫。《琵琶行》中有“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名句,《善歌如貫珠賦》的描寫更為豐富,“美綿綿而不絕,狀累累以相成。”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寫道“云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其中的“步搖”,上有垂珠,步則動搖也。由珠玉的耀眼奪目足以瞥見盛唐時期的華貴氣象。

           到了宋代,珠子更是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記載了臨安(今杭州)的城市風貌,其中便提及了“穿珠”這種小手藝,在“珠子鋪”中,交易動輒“萬數”。當時民間對珠子的需求可見一斑。

           明清是珠子的頂峰時期。一方面在民間,珠子成了尋常百姓打扮和消遣的物品。《金瓶梅》第十一回有西門慶為潘金蓮買珠子的故事,而潘金蓮拿這些珠子是為了自己“穿箍兒戴”。另一方面,自古以來,珠子就有按材質區分身份和等級的功能。

           清代,這一功能隨著皇權的高度集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化,其產物便是朝珠。滿族先民有以“令珠計歲”的風俗。朝珠的形式來源于佛教念珠,這與清代皇帝對佛教的尊崇有關。朝珠由108顆珠子貫穿而成,由身子、佛頭、背云、紀念、大墜、墜角六部分組成。

            亦世界為藏友們準備了一組中國館藏的有代表性的珠飾并加以詳細解讀,供藏友細細品味。讓大家從考古發掘的視角了解珠飾、鑒定古珠。



    瑪瑙珠、玉佩組合項飾  西周  1956-1957年河南省三門峽市上村嶺虢國墓地1820號墓出土  長23厘米,寬16.2厘米,直徑21厘米;玉橢圓形飾長2.4厘米,寬2厘米,厚0.3厘米;玉馬蹄形飾長2.2厘米,寬2.2厘米,厚0.3厘米

           這組頸串飾用雙線將101顆瑪瑙珠、10件玉馬蹄形飾、1件玉橢圓形飾和2件小石飾串連而成。瑪瑙珠雙行,每隔若干顆珠子,用雙線穿入一件玉馬蹄形飾,橢圓形玉飾垂于整組頸項飾的下方。玉橢圓形飾刻有龍首紋,玉馬蹄形飾雙線刻龍鱗紋。

           此器出土時位于墓主的頸部,是一件十分美麗的項飾,是墓主生前實用器,死后隨葬,墓主人為女性貴族。出土時頸飾件排列有序,便于重新串聯,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西周時期,這種組玉佩十分流行。在三門峽虢國墓、山西曲沃晉侯墓、陜西扶風強家墓等出土了大量的組玉佩,其上的玉飾件多為璜形,雕刻龍紋、龍鳳紋和神人紋等,并與瑪瑙珠穿綴在一起。出土時,多系于墓主的頸部。造型別致,色彩絢麗,典雅華貴。


    瑪瑙珠、綠松石珠、玉珠、玉蠶組合腕飾  西周  1956-1957年河南省三門峽市上村嶺虢國墓地1647號墓出土  直徑8.5厘米

             腕飾由24顆大小不同的紅色瑪瑙珠、7顆綠松石珠、2顆綠松石管、2顆玉管和1顆玉珠及一蠶形玉飾穿綴而成。此器出土時位于墓主人的腕部,因此推測其為墓主生前所佩帶的手鐲,十分精美。

          1956-1957年河南省三門峽市上村嶺虢國墓地1780號墓也出土一件春秋時期的腕飾,由60枚不同形狀的紅瑪瑙珠、綠松石珠、玉管和石片夾雜在一起,單行串成。為墓主生前手鐲,色彩斑斕,造型優美別致,富貴華美。



    瑪瑙珠、玉管組合胸佩  西周  晚期(約前8世紀)1956-1957年河南省三門峽市上村嶺虢國墓地1820號墓出土  全長54厘米,玉管形飾長2~2.7厘米,紅瑪瑙珠徑0.5~0.8厘米

           這組頸串飾是由577顆紅瑪瑙珠和21件玉管形飾組成。全長54厘米,從上到下分為十二層,像扇面排開,最上面兩層為4件玉管形飾,中間五層為瑪瑙珠組成,最下面五層分為五組,兩兩排在一起,由瑪瑙珠與玉管形飾相隔。玉管形飾呈青白色,上、下兩端有透孔,便于穿系。有18件玉管雕琢弦紋,還有2件玉管雕琢勾云紋。

           瑪瑙早在新石器時代就被利用。西周、春秋和戰國時期,多作珠串飾物,顏色多為紅色,也有淡黃色、白色等。戰國時期,瑪瑙多作為環形飾。此頸串飾組合優美,紅瑪瑙珠與青白色玉管形飾相間,色彩絢爛,尤顯華貴氣派。此器出土時位于墓主人的右側胸部至腹部,與圖92同出于一墓主身上,是墓主生前實用器。1820號墓是一座隨葬品非常豐富的墓葬。據最新考證,該墓為西周晚期墓葬,墓主人為女性,為貴族夫人。

           西周時期,組玉佩作為貴族階層的禮儀器也兼作佩飾,是按等級區分的,不同階層佩帶不同的玉佩,是有嚴格規定的,春秋初期,還沿續這一禮儀規定。西周至春秋時期,組玉佩多套于頸部。春秋晚期,組玉佩不再套于頸部,而是系于腰間的革帶上。


    瑪瑙綠松石玉串項飾  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  1974年北京房山縣琉璃河西周燕國墓地出土

           串項飾以瑪瑙為主,形狀大小不一,計110件;其次是綠松石飾件,計48件;再次為玉飾件,形狀除管珠外,主要為形象的牛頭、人面、璧形、獸面、兔形、魚形、蠶形、扁平形、長條刀形、扁圓形等,計21件。


    七璜聯珠組玉佩  玉器  西周晚期文物  通長約87厘米  1991年三門峽虢國M2001號墓出土

           這件七璜聯珠組玉佩由七件大小遞增的玉璜由上到下,由小到大依次遞增,各璜之間以左右對稱的雙排兩行瑪瑙與琉璃串珠連綴而成。

           七璜聯珠組玉佩的上部,由一件人龍合紋玉佩、十八件玉管與分別兩行十二組的一百零三顆紅瑪瑙珠相間串聯而成。其中有十四件玉管兩兩并排地分別串聯于兩行瑪瑙珠之間,另有四件玉管則呈單行串聯其間,后者顯然是為避免兩行串珠相分離而起約束作用的。人龍合紋佩位于墓主人頸后中部,為總貫項飾的樞鈕。此項飾展開時總長度約52厘米。人龍合紋佩為青玉,全部受沁呈灰白色。正面上鼓,背面略凹,中部有一圓形穿孔。正面飾連體雙首龍紋,龍首分別朝向兩端,其中一端龍紋有彎曲桃形耳,橢圓形眼,長鼻高揚,獠牙末端飾一人首形,另一端的龍首長角上卷,橢圓形眼,長卷鼻。七璜聯珠組玉佩下部,由七件自上而下大小依次遞增的玉璜與縱向排列成雙排四行相互對稱的二十件紅色圓形瑪瑙管、一百一十七顆紅色瑪瑙管形珠、一百零八顆淺藍色菱形料珠相間串聯而成,共計二百五十二件顆。

          七璜聯珠組玉佩在出土時擺放得有條不紊,有些瑪瑙珠孔內仍殘留紅色線痕,少數玉璜的局部因被其他玉器疊壓尚保持原有的晶瑩溫潤的色澤。其中二十件瑪瑙管分為十組,每兩件為一組。瑪瑙珠分為十六組,大多數是以十至十三顆為一組,少數也有二顆或四顆為一組,均分作并排的兩行。料珠分為十八組,均以六顆為一組,亦等分為并排的兩行。這組佩飾以青白色玉璜為主體,復以紅、藍二色珠、管點綴其間,真可謂璀璨奪目,華麗無比。



    瑪瑙環  戰國  

           上:直徑6厘米,瑪瑙環呈雞血紅色。中心有一大圓孔,內孔徑為3.2厘米。環面斜削狀,邊緣扁薄,近孔處較厚。拋面呈六面體。磨制光潤亮澤,制作規整。瑪瑙紅色紋理十分鮮艷美觀,為上品。中:直徑6厘米,瑪瑙環呈黃色,上有乳白色紋理。中心孔徑為4厘米。邊沿薄,近孔處較厚,截面呈六面體。器形規整,光潤明亮,紋理自然。下:直徑4.5厘米,瑪瑙環呈白色,上有綠色紋理。中心孔徑為2.3厘米。邊緣扁薄,近孔處較厚,斷面呈六面體。制做規整,磨制光潤亮澤,紋理自然美觀。

           瑪瑙是我國傳統玉石之一。先民用之較早,在新石器時代已被應用。如南京北陰陽營等遺址,出土玉器中就有瑪瑙環和瑪瑙珠等。從原始社會到清代,用瑪瑙制作的工藝品很多,深受人們喜愛。我國古書中有關瑪瑙的記載也很多。魏文帝在《瑪瑙勒賦》中云:“瑪瑙,玉屬也,出自西域,文理交錯,有似馬腦,故其方人因以名之。”

           瑪瑙因為紋理美麗,色澤光潤,自古就被人們廣泛使用,多做飾品、用具等。戰國時期,此種造型的瑪瑙環較為多見。其中紅色瑪瑙環與山東曲阜魯國故城58號墓出土的紅瑪瑙環相同。



    瑪瑙珠、玉管組合胸佩組玉佩  戰國早期(前475-前376年)  1955年河南省洛陽市中州路1316號墓出土  大瑪瑙環直徑5.5厘米、小瑪瑙環直徑3厘米、玉環直徑3.6厘米、夔龍長7.1厘米

           組玉佩是由一大一小瑪瑙環、一件玉環、一件玉夔龍和六顆綠松石、兩顆水晶珠組成串飾。出土時,組玉佩位于墓主的胸部,次序依圖所示。最上面一件是白瑪瑙環,器表潔白光潤,截面呈六棱形。佩中間分為兩豎行,左邊由上到下依次為綠松石珠、水晶珠、玉環和兩顆綠松石珠。其中玉環,青黃色,中心有一大圓孔,環面浮雕虺紋,紋飾精美,制作精致。右邊由上到下依次為兩顆綠松石珠、小瑪瑙環、紫水晶珠和綠松石珠。其中瑪瑙玉環,質地純凈,光潤明亮,截面呈六棱形。組玉佩最下部連接一件玉夔龍,白色,為回首曲身狀,尾略向上卷翹,兩面浮雕。圓眼,鼻上卷,下唇向上彎卷,如意形耳,器身雕刻隱起的云紋及虺紋,背部上方鉆一小孔,與上述各種飾物相串連,成為一套完整的組玉佩。夔龍造型優美,采用減地浮雕的雕刻技法,工藝嫻熟,紋飾精美,為戰國早期玉龍中的精品。

           組佩又稱雜佩,是由幾種不同形狀的玉佩,用絲線和玉珠、瑪瑙珠等穿綴組合成一串。組玉佩在西周時期開始流行。1990年代河南虢國墓地和山西晉侯墓地出土了許多周代組玉佩,有聯璜組玉佩,有六璜、七璜、八璜組玉佩,最多的組玉佩是山西晉侯墓地第四次出土的組玉佩,其中以45件璜為主體。隨著組玉佩的復雜化、制度化,組玉佩慢慢成為貴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不同身份佩帶不同的組玉佩。戰國晚期和西漢早期,玉佩按一定規律組合成串飾,達到最為繁復的程度。


    串飾  戰國  1957年河南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地出土  長20厘米

           此器由大小不同的瑪瑙珠、琉璃珠、玉珠、綠松石管、玉管及蠶形和蟬形玉飾穿綴而成,為墓主佩帶之物。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虢國墓地內出土多件串飾,其特點是講究不同組件之間的排列次序和不同材質之間的搭配與組合,突出色彩方面的對比,個體雖小巧,但與組玉佩一樣都能達到彰顯身份的目的。


    珠飾  西漢  1956年遼寧省西豐縣西岔溝出土

           西豐縣西岔溝墓葬出土的大量瑪瑙、碧色玉石、綠色石、白色石、各色玻璃質的管狀珠、圓形珠、瓜棱形珠、扁方、長方形或菱形的石佩,構成了當時所稱東胡部族所特有的裝飾風格。


    玉珠  隋  1957年陜西省西安市李靜訓墓出土  高0.6厘米 底徑0.65厘米

    白玉,共六顆,形狀相同,尺寸大小稍有不同。玉珠形狀底圓,上部略尖,形體似圓錐體。其中四顆從尖端向下鉆一小圓孔,但不通到底,另兩顆從底部向上鉆一孔,也不通到頂端。

           此器玉質純白,色澤光潤,和田羊脂白玉制成。此玉珠形狀與1985年陜西西安東郊隋寺院主持墓出土的瑪瑙棋子、玻璃棋子的形制相同,也可能是插嵌某物之上,作為裝飾。


    鎏金銀盒、水晶、瑪瑙、玉珠墜  五代十國  1973年黑龍江省綏濱中興金墓出土  全長37.7厘米 銀盒徑8.4厘米 長方形金飾長5.9厘米

    此器一套由幾部分組成。最上部為一鎏金銀盒,子母口,銀盒兩側各有一串瑪瑙珠,共27顆,大多呈橢圓形,底有黃金葉托。銀盒下方,綴有長方形金飾,兩側刻纏枝花圖案,內嵌有兩塊紅瑪瑙。在金飾下方用黃色絲線綴一多面體水晶球,球上下兩端有鎏金銀托,下連一橢圓形白玉墜,墜下方及兩側瑪瑙珠相連處有兩個長方形玉飾,兩端各有一孔,長方形玉飾下連一棱形玉墜,最下部串聯15顆紅瑪瑙珠。

           造型優美,裝飾華麗,富有少數民族文物特征和地域特點。據考古發掘報告,出土時,最上面的鎏金銀盒,被數層絲綢包裹,最里面一層為羅,上面還織有繡金線的茶花圖案,同墓還出土了玉魚、玉人、玉飛天、水晶雕羊距骨等,紋飾精美。它是金代女真貴族腰間佩帶的豪華裝飾品,多以花鳥紋玉為主,如壽帶鳥銜花玉佩、龜巢荷葉玉佩、童子玉墜等。此件佩飾,鑲金嵌玉,裝飾繁復,應是上層貴族的組玉佩。金代是北方少數民族女真族創建的政權,吸收了中原漢文化,其玉器制作也有其民族特性,“春水玉”、“秋山玉”為其代表,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氣息。


    描金云龍紋組玉佩  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 1957年北京市昌平縣十三陵定陵出土  通長50.5厘米

    組玉佩由金鉤、五排玉飾與236顆玉珠縱向串聯而成。最上一排為玉珩形飾。體扁薄,其上繪描金云龍紋。上有兩孔與金鉤相系,下有五孔,與五列玉珠相串聯。第二排三件玉飾,中間一列為瑀形飾,上飾描金朵云紋,其上、下、左、右各鉆一小孔,與玉珠相連,最外兩側各系一琚形飾,繪卷云紋,上鉆三小孔,與上、下及左、右玉珠相連。第三排一件云形玉飾,繪描金云龍紋,其上、下、左、右各鉆一小孔,分別與玉珠相連。第四排玉飾與第二排玉飾形制及紋飾相同,第五排五件玉飾,中間一件為玉珩形飾,上繪描金云龍紋,兩側各飾沖牙一件,最外兩側各飾滴形小玉飾一件,上繪描金卷云紋。


    明代佩飾

    玉質為青白色,上有黃褐色沁。玉質光潤,描金紋飾富麗華貴。此玉佩出土時,放于隨葬物品箱內。《大明會典》曾記述皇帝冕服用玉:“玉佩二,各用玉珩一、瑀一、琚二、沖牙一、璜二,瑀下有玉花,玉花下又垂二玉滴,琢飾云龍紋,描金。自珩而下系組五,貫以玉珠,行則沖牙二滴子與璜相觸有聲,其上金鉤二。”明定陵共出土7副14件組玉佩,共分四型。從大量出土的明代組玉佩實物來看,明代組玉佩在繼承唐宋組玉佩基礎上,又有所發展和變化。玉佩造型有云頭形、菱形、圭形、璜形、橢圓形和長方形,各種造型玉佩之間由玉珠、絲線連綴,最上面由金屬或玉勾等掛勾系掛腰間,且多成對出現。



    青金石朝珠  清  通長136厘米 青金石珠徑1.1厘米  重311.6克


           串珠由108顆青金石珠、4顆直徑為2厘米的紫晶珠串連而成,還配有1顆佛頭和3顆結珠。此串珠還連三串珊瑚珠串,每串有小珠10粒。下有紫晶墜和系紫晶墜的藍帶飾,名為紀念或稱之為“三臺”。

           清代,皇帝祭天、祭地、祭日、祭月、祭祖等都要穿戴不同色澤的衣服和朝帶,佩戴不同顏色的朝珠。皇帝祭天要佩戴青金石朝珠。《清會典圖考》記:“皇帝朝珠雜飾:唯天壇用青金石,地壇用琥珀,日壇用珊瑚,月壇用綠松石。皇帝朝帶:其飾天壇用青金石,地壇用黃玉,日壇用珊瑚,月壇用白玉。”青金石的色澤青如藍天,故用于祭天時佩帶。中國不產青金石,其產地為阿富汗、智利等國,我國青金石主要來自阿富汗,因為阿富汗所出青金石無論質量還是數量,都屬上乘。清代用青金石制作的主要器物有山子、朝珠、印章和瓶等。

    翡翠朝珠  清代  周長158厘米,珠徑1.3厘米  1970年江蘇省吳縣靈巖山畢沅墓出土

            朝珠由108顆翡翠圓珠和1顆碧璽佛頭、每27圓珠間一碧璽隔珠及金背云串成。金背云作如意形,內嵌寶石。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洲精品色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国产在线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软件| 精品人妻日韩中文字幕| 换着玩人妻中文字幕| 2021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亚洲AV福利天堂在线观看|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系列| 欧美成人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18无码粉嫩小泬无套在线观看| 亚洲另类丝袜综合网|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紧身裤| 亚洲中文在线精品国产| 无码专区 人妻系列 在线| 久久AV无码精品人妻糸列 | 亚韩精品中文字幕无码视频 | 亚洲男女羞羞无遮挡久久丫|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无码人妻人妻经典| 日韩中文字幕国产精品|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动漫| 人人澡人摸人人添| 无码高潮爽到爆的喷水视频| 在线中文字幕亚洲日韩2020| 国产精品免费中文字幕| 色橹橹欧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 | 中出人妻中文字幕无码|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资源| 性刺激的欧美三级视频中文字幕| 欧美视频专区一二在线观看 | 国产午夜成人无码免费看| 亚洲精品国产一二三区|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7777奇米| 亚洲图片自拍偷图区| 国产在线中文字幕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超碰| AV老司机色爱区综合|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不卡|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自慰| 日本高清视频色WWWWWW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