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二十四節氣之第4個節氣,春分時,太陽直射點在赤道上,春半日暖,晝夜平分! 地球分南北,身體分陰陽!雖已是春分,但還是乍暖還寒的時節,人體內的陰陽也在浮動,所以此時非常需要注重陰陽的平衡。 而在中醫人眼里,春分這天正好是春天過去一半,自然界陰陽之氣平衡,晝夜相等,正是調理人體臟腑平衡、調和陰陽的最好時機。 春分養好!方能一年順遂健康! ![]() 順應節氣,講求“平和”驚蟄一過,天氣一般會變晴朗,氣候表現得比較溫和,人們會覺得很舒服,往往容易沉淪于此時乍暖還寒的假象之中,進入了亂穿衣的節奏。 然而氣候太好,加之減去了厚重的冬裝,陽氣生發過快,人體內的陽氣就跟不上,所以驚蟄—春分之時,許多中老年人往往會感覺到春困、后背涼、痛、四肢涼、麻、脹,這其實就是氣不足的表現。 ![]() 遇到這樣的情況該怎么辦? 謹防倒春寒—不要過早減冬裝 “春不減衣,秋不戴帽”。春分之后,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大,過早減掉冬衣,一旦氣溫下降,就難以適應,會使身體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虛襲擊機體,容易引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及冬春季傳染病。 除此之外,補陽氣是關鍵! 3個小動作“升陽”春季是陽氣升發的季節,這3個小動作有助于升陽。 1、干梳頭 《養生論》說:“春三月,每朝梳頭一二百下?!贝禾焓犷^,具有疏利氣血,通達陽氣的重要作用。 ![]() 2、錘后背 俗話說:“春天做背,能活百歲”。經過一個冬天身體內積聚了寒濕、濁氣,到了春天是排出的最好時候。 捶打后背就是通過疏通足太陽膀胱經,袪除五臟六腑的寒濕、濁氣。 ![]() 3、吞津液 先叩齒三十六次,深呼吸三十六次,漱津數次,待津液滿口,分三次咽下,意想把津液送至丹田,如此三次。 ![]() 飲食上“陰陽互補”《黃帝內經》中指出:“百病生于氣”,春分之后,很多人會出現氣短、乏力、少力懶語、面色蒼白、食欲不振、舌淡苔白等氣虛表現。 白術帶領大家利用好春分季節這難得的溫補機會,通過特殊的飲食養生,補腎氣、助胃氣、養肝氣,保持臟腑的陰陽氣血平衡和功能旺盛。 1、通暢身體的食物要多吃 春天在五行為木,肝屬木,所以春季是養肝的最佳季節,因此要多食用一些應季的青色食物,如菠菜、春筍、芹菜、韭菜、蒜苗等。 ![]() 飲食的原則也是陰陽平衡,普通健康人群不主張大量的進補,清補較利于陽氣的通暢,因此禁食大熱、大寒的食物,如干燥、辛辣的食物及過于肥膩的湯品。 2、補脾的食物要多吃 藥王孫思邈提出:“省酸增甘,以養脾氣”,酸入肝,主要起到收斂的作用,而甘入脾,能補脾氣。 春日里,不要過度收斂肝氣,要注意補脾,健脾化濕。 因此需宜甘少酸,此時當多吃甘平補脾之食物,如牛奶、蜂蜜、豆制品等,增強人體脾胃之氣。 ![]() 3、滋肝益腎的食物要多吃 滋肝益腎之品,如枸杞、核桃、花生、大棗,以及時令的櫻桃、草莓、桑椹等水果,均可多食用。
艾灸調養,事半功倍古往今來的中醫無不重視節氣養生調病,順應節氣特點,講究“天人合一”。 艾灸扶陽,亦能保健、也能治病,節氣前后幾天是艾灸調病養生的好時機,艾灸效果遠勝平日,切莫錯過! 春分時節,可灸以下這些穴位: 1、關元穴 關元是人身氣血的樞紐,一身元氣之總結。是人體脾經、腎經、肝經在任脈的交會點,持續溫灸可使腹內寒氣消散,既補氣又補血。 ![]() 2、大椎穴 大椎穴是諸陽之會,灸之有助于春天人體陽氣生發。 ![]() 3、中脘 中脘穴有調胃補氣、化濕和中、降逆止嘔的作用,灸之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 任脈之氣在膻中吸熱脹散,灸之可調節人體全身的氣機。 ![]() 4、脾俞 脾俞灸之可健脾袪濕,能裹血、溫五臟,臍通百脈,可調陰陽。 ![]() 5、命門 命門穴內連脊骨,灸之可對人體各臟腑的生理活動起著溫煦、激發和推動作用,對食物的消化、吸收與運輸,以及水液代謝等都具有促進作用。 ![]() 6、太沖 太沖穴位于足背側,第一、二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太沖穴是肝經的原穴,有發源和原動力的意思。 肝為將軍之官,太沖又是肝臟的閥門和開關,它調控著肝經的總體氣血,通過艾灸太沖可起到疏肝理氣和調理氣血的功效。 ![]() 轉發分享,一定要將知識傳播出去,春分之后,借天時以養生,養肝調脾,方能順遂健康一整年! 最后按照中國傳統歷法:自古以來的瘟疫都是始于大雪、盛于立春、弱于雨水、衰于驚蟄、止于春分,預祝今年疫情盡快消失,國泰民安,人們幸福安康。
|
|
來自: 昵稱35970961 > 《養生?!?/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