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體育用品市場要變天了。 2021年上半年,安踏完成了對阿迪達斯中國盈利和規模的雙超越,并且營收已與耐克中國非常接近。安踏集團今日發布的財報顯示,2021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38.9%至493.3億,這一數字約等于阿迪達斯中國的1.4倍、耐克中國的96.7%。安踏集團在和阿迪的差距越拉越大的同時,按照目前的收入增速對比,有望在今年實現對耐克的超越,成為國內體育用品市場的“王者”,由此打破國際大牌在體育用品領域雙寡頭局面。 把時間倒回10年前,當年安踏體育首次在營收上超越李寧,還只是艱難坐上國產體育品牌的頭把交椅。而隨著安踏持續在研發上投入,布局多品牌、進行渠道改革,以及與奧運會合作等一系列組合拳措施下,安踏集團2021年的營收已超港股同業上市公司李寧、特步、361總和。 2015年安踏營收突破100億元,2021年營收已接近500億區間。2021年安踏集團在國內運動鞋服的市場份額同比上漲了1個百分點至16.2%,從企業市場份額來看,超越阿迪達斯(14.8%),與耐克的差距進一步縮小。同時,近年來隨著“新疆棉”事件,以及國潮趨勢,國貨品牌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歡迎和喜愛。在這個時間點,安踏超越阿迪以及耐克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安踏的帶領下,國貨品牌全面崛起,趕超外國品牌。 縱觀全球國際運動品牌們,無一不是靠強大的技術支撐實現崛起的。近年來安踏的快速增長,離不開其持續的研發投入,通過強大的研發能力陪跑奧運會,安踏用一個個的黑科技為中國隊打造專屬的裝備,同時將這一系列技術落地到大眾消費品當中,讓大眾也能夠享用到“奧運品質”的運動產品,在許多消費者心中,安踏就是奧運品質的代名詞。 對比08年北京奧運會,今年的北京冬奧會安踏取代外資品牌成為中國體育代表團合作伙伴。 成為奧運會體育用品贊助商,不僅僅是需要資金,作為國民品牌,安踏更是肩負著重要的責任。作為國際的頂尖的賽事,奧運會比拼的不僅是運動員的極限,更是科技的比拼。需要承認的是,在過去相當一段時間內,因為我國體育科技積累不深,需要依靠國外品牌的技術和裝備才能在國際賽事讓運動員們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如今這一窘迫的局面已被安踏改寫。 在北京冬奧會上,天才少女的谷愛凌摘得2金1銀,用實力和完美表現迅速出圈,成為了頂流。和谷愛凌一同出圈的還有其身穿的戰袍,這是安踏為谷愛凌量身定制的滑雪服,全身380片裁片,配備570道完整工序。采用輕、薄、耐用的面料,兼具防水、透氣和防風功能,有助于運動員在大風寒冷的環境下保持最佳的身體狀態。 在北京冬奧會中國參加的15個分項中,安踏用各種國際頂尖技術為12支中國隊打造了比賽裝備,幫助運動員突破極限,創造一次又一次的成績突破。安踏集團旗下包括安踏在內的多個品牌,為北京冬奧會參賽運動員提供了比賽及領獎裝備,助力他們總計獲得了131枚奧運獎牌。 安踏用硬科技實力助力運動員“更快、更高、更強”,而技術輸出的背后是安踏十年如一日的研發投入。 2005年,安踏建立了行業第一家國家級運動科學實驗室。從創建運動科學實驗室至今,安踏取得了超過1400項專利,是擁有專利最多的中國運動品牌,研發的項目從最開始的籃球、田徑等常規項目基礎服裝,逐漸延展為可以實現科技賦能、技術加持的黑科技裝備。近年來,安踏的研發投入持續增加,從2016年的3.2億元上升到2021年的11.3億,遠超國內其他運動品牌。 未來五年,安踏還將投入超40億進一步強化創新研發,這體現了其打造核心競爭力的長期主義決心。 當然,奧運會上的運動科技技術同樣也在大眾消費品中適用,比如可以實現持續保暖、迅速升溫的熾熱科技;聚集回彈、輕質、持久多重優點的新中底科技氮科技等都融入安踏的產品中,滿足消費者對高品質的需求。 安踏持之以恒的研發投入,打破了奧運會上運動員裝備被國外品牌壟斷的局面,而通過與奧運會合作,用科技賦能奧運會,在一次次運動員奪牌的榮光后,安踏的黑科技也屢屢出圈,大眾對安踏的品牌印象也由此升維,從一個普通的體育用品品牌,躍升至國際領先的體育科技企業,更是中國體育科技的重要代表。 2021年上半年,安踏市值一度突破5000億港元大關,成為超越阿迪達斯,僅次耐克的全球市值第二大體育用品企業。而從營收數據上看,2021年,耐克中國營收510.2億,安踏營收493.3億,與耐克的差距非常小。按目前收入增速對比,今年安踏將超越耐克,而這又將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安踏將實現本土運動品牌全面超越外國品牌。 安踏的成功也給其他行業的國貨品牌實現全面趕超帶來借鑒經驗。安踏實現跨越式的發展離不開其堅守的“單聚焦、多品牌、全渠道”戰略。 “單聚焦”則是堅定不移聚焦于體育用品賽道,為消費者創造價值。而在“多品牌“策略上,2009年,安踏以6億港元價格從百麗國際手中,收購了斐樂在中國的商標使用權和專營權,打造高端運動時尚品牌的定位,進軍一二線城市市場。之后安踏重新定位斐樂品牌并進行全渠道直營化改革,同時將其采購、制造和經銷渠道與安踏整合。 幾年的時間,斐樂扭虧為盈,2021年FILA收入更是同比增長25.1%至218.2億。安踏ANTA與斐樂FILA兩大主力品牌收入均站上200億級別,形成兩大增長引擎雙輪驅動,放眼全球體育用品行業,目前同時擁有兩個收入30億美元以上品牌的企業,只有安踏集團和威富VF集團。 而后在2019年,安踏體育攜手多方完成對芬蘭體育巨頭亞瑪芬集團(AmerSport)的收購,亞瑪芬集團旗下擁有始祖鳥、薩洛蒙、威爾勝、阿托米克等多個知名戶外運動品牌,且其產品線覆蓋全面,在高爾夫、高山滑雪、越野滑雪、滑板、越野跑裝備等多個細分領域位居前列。 通過“多品牌”策略,安踏得以引入國際先進運動科技,尤其是小眾冰雪運動方面的技術,使得安踏在冰雪運動產業走在前列,而基于此打造戶外品牌矩陣,也基本實現冰雪運動受眾的全覆蓋,安踏由此找到了第三條增長曲線。 “多品牌“策略的勢能在于,任何一個服裝品牌都有其生命周期,不可避免的有品牌老化的危機,企業則需要有更多品牌,帶來新的增長。 渠道創新改革也是安踏實現躍遷的關鍵之一。直面消費者(DTC)戰略在安踏零售終端持續推進,安踏已建立了完整的零售業務流程及各項運營標準,以快速響應消費者的需求,并實現大幅提升了一到二三線城市購物中心的門店收入的大幅提升。公開數據顯示,安踏門店DTC占比已接近70%,店效提升超過25%。 在一系列的變革后,安踏的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由此也有了更高的目標。2021年安踏提出新的戰略“單聚焦、多品牌、全球化“,要成為全球領先的多品牌體育用品集團。 以安踏為首的國產品牌的崛起,一方面得益于新世代消費者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如“新疆棉“事件,以及近年來我國在抗擊疫情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效,這種自信和認同感推動了”國潮“以及國貨品牌的發展。 另一方面也離不開企業的自我內驅力,進行多元化營銷、渠道改革等。當然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在于國產品牌創新意識的提升,用持續的研發投入,用科技實力帶動產品力和品牌力。 與此同時,以迪桑特、可隆體育為代表的戶外品牌群,作為安踏集團面向未來的第三增長曲線強勢崛起,展現出良好的高速上升勢頭,充分驗證了安踏多品牌孵化運營能力和提前布局小眾市場細分賽道戰略的成功。 業績超預期逼近500億,安踏打破國際雙寡頭局面 伴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長,以及企業的自我驅動,全球品牌在中國深耕發展,以及中國品牌走向世界,將是未來的趨勢。疫情后的動態復蘇之年,中國國民經濟展現超強韌性,文化自信和品牌自信讓中國企業品牌迎來全新的發展階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