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語】 這個時代:信息變多、思考變淺,機會變多、競爭跨界,隨時干擾、永遠在線。每一個個體都在與外界的持續交換中,感受到能力階的壓力與焦慮,希望獲得適應自身成長節奏的知識,并將知識轉變為價值。本書將為你呈現隱蔽個人爆發式成長的關鍵知識、方法和背后的邏輯: 專注頭部、外包大腦、終身提問、聯機學習、知識IPO、升維思考。從這本書你可以得到成為高手的思維模式和方法,找到路徑、借助趨勢紅利,撬動個人爆發式成長。 本次共讀將帶領大家閱讀《躍遷》第2部分,字數6千字左右,預計閱讀時間20分鐘。讀完記得識別文章底部藍色海報的二維碼進行打卡簽到,打卡將作為發獎證據,請勿忘記。 (2) 高手的暗箱: 利用規律,放大努力 獲得百倍收益的關鍵,并不是百倍努力。每個時代的高手都在利用社會和科技的底層邏輯撬動自己,實現跨越式的成長。 走在時代前面的明白人 在我高中時,化學老師出了一道小測驗——一個空了很多格的元素周期表,要我們填空。 大部分人都填了一些,不記得的也蒙了幾個。我實在記得不多,索性完全空著,還寫上:“全部元素在化學課本最后一頁可以找到。” 第二天批改試卷,老師瘋了。 但老師是對的嗎? 老師是對的。考試的時候可不能翻化學書,還寫刺激判卷老師的話,我用這種驢脾氣來高考,肯定沒好果子吃,對大部分人來說,大學教育相對而言依然是成功的捷徑。 但我不知道,我無意中掌握了一種信息時代的必需技能——知道知識在哪兒,比知道知識是什么更重要。在書本稀缺的年代,把知識放到腦子里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一個知識在網上很容易獲得的年代,我的做法也許更加正確。 今天知識有多容易獲得?舉個例子,我住在清華大學附近,從我家到最近的書店步行大概要30分鐘,而我從褲兜里掏出手機查閱同一本書,大概只用5秒鐘。5秒和30分鐘的區別,就是這20年來信息調取速度的差距——360倍。 這樣快的調取速度,使我非要記住某個知識點的必要性大大降低——我只需要記關鍵詞,而不是具體內容,這樣能讓我的記憶量變大很多。但與此同時,我的大腦的另一個部件“工作內存”,也代表著我的理解能力,卻在這20年里沒有什么改變。這讓我用一種新的方式學習和記憶。 過去出門,我會花半個小時記下我的航班、航站樓、目的地酒店、坐什么車、當地有什么好玩的等信息;今天,我會花幾分鐘找到一個能提供這些信息的好用的App。過去聽完演講,我會記錄下演講所有精彩要點,今天我會發郵件索要PPT(幻燈片),然后打上標簽丟入我的知識管理庫,需要的時候調取出來。 我的認知方式逐漸轉換成調用知識,而不再是記憶知識。 學習的目標是調用信息、解決問題,這是一個“存儲——整合——提取——運用”的四步法。和中學時候的我相比,今天我的大腦聯網著一個1萬倍記憶量的云盤、享受著360倍速的網速,但還靠同一個內存條和CPU(中央處理器)工作。 如果今天還把注意力花在如何讀100本書,并且嘗試把它們記住上,就好比一個人非要背下整本電話簿才開始撥電話。智慧不等于信息,記憶應交給電腦。未來世界的認知能力,是找到信息的搜索能力、運用信息的思考能力以及從大量信息里抓取趨勢的洞察能力。 這種變化對于你來說,也許是漸進的。但是提高到人類歷史的角度——我們“記住知識”的方式持續了兩千多年,而就是在近20年內,新的認知方式突然成為主流,這種變化是不連續的、跳躍式的,就像電子從一個能量級吸收能量,突然跳到更高的能量級。 這種突變式的進化,我們就稱為“躍遷”。 對信息的不同處理方式,也會反過來影響思考方式。當我想到一個點子,我不會馬上繼續獨自思考下去,而是會上網找找有沒有其他人也激發過類似的思考,或者直接打電話給一個專業人士聊聊業內最新動態。 你也許會想,這太可怕了。一個人想到點兒東西,然后就馬上聯網搜索、與人溝通,好像自己沒大腦一樣——你說這是不是變蠢了? 我開始也這么想,一直到我意識到,其實我過去寫書、寫專欄、講課也并不是完全獨自完成的。我寫出來書,發給編輯和朋友,大家丟給我他們的觀點以及最新看到的信息,然后我再改。和今天的方式一樣,只不過現在迭代更快、范圍更大,以前從出書到收到反饋要半年,現在昨天發表的專欄今天就有回應。但是本質并沒變,寫作就是一種和讀者的對話。 那我到底有沒有變蠢呢? 有必要區分下“獨自思考”和“獨立思考”。我們可以調用全世界的知識和觀點,但是依然需要獨立面對兩個問題:其一,進入場景,面對當下資源、當下情景你如何解決當下問題?其二,回到內心,你為什么要解決這個問題?你要調用多大的資源?你準備通過解決這個問題創造怎樣的生活?這些都需要你獨立思考。 你可以聯機打游戲,看人家的攻略通關,但還是需要獨立地玩這一關,達成你自己玩游戲的期待。就像跨國企業都在做的glocal(global-local)——“全球本土化”戰略,有全球視野,但是保存當地特色。 如果你有獨立思考能力,聯機思考會讓思想質量變得更高,迭代更快。 這個時代,每個人都需要學會如何成為一個“聯機的獨立思考者”。 任何一條行業鏈,一旦某個鏈條有能大幅提高效率的新技術,這個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就會變化。 數碼攝影剛出來的時候,遇到了當時主流膠片派的一致反對——“沒有質感”“顆粒度太大”“噪點太多”。我手頭有一個2002年出廠的30萬像素的數碼相機,剛起步的數碼相機攝影效果也的確不盡如人意。 膠片派反對數碼攝影更加深層的理由其實是,這個玩法簡直是作弊!膠片派多年摸索學習的暗房技術、沖印拼接技術變得一點兒用都沒有。如果有點兒靈性和審美能力的年輕人,拿個手機再來點兒濾鏡,效果并不比一般的攝影愛好者差。我認識的一位報社攝影記者曾特別驕傲地告訴我,他能用一秒鐘憑借手感不看鏡頭直接對焦,拍清楚一只鳥。今天自動對焦的相機,很多都能做到這一點。數碼技術的滲入使攝影界的核心競爭力從技術走向了觀察和審美能力。 這種“高科技作弊”的情況出現在每個領域,隨著移動互聯網、AI(人工智能)、VR(虛擬現實)等技術入場,一些你非常熟悉的行業,會面臨完全想不到的規則改變,競爭力會截然不同。 比如說我熟悉的教育培訓領域。一個培訓師的鏈條是這么回事兒:研發內容——設計課程——現場演繹,有點兒類似電影的“編劇——導演——演員”。近20年來,這個行業經歷了三個階段的改變。 線下教育時代 10年前,一名培訓師的核心技能是“現場演繹”。當時社會發展相對緩慢,知識也稀缺,同一套知識能用好幾年。因為全都是線下,一個班講完的東西,可以在另一個班重復講一次,完全不需要調整。在這樣的世界里,持續研發和改進課程似乎沒有什么必要。一個老師三年講同一門課,只要表達得足夠好,絕對口碑爆棚。 一位婦女激動地拉著某老師的手說:“老師你講得真好,和當年一模一樣,你知道我有多感動嗎?10年前我就是聽了這個講座改變自己命運的。”線下教育時代有點兒像話劇時代——老師是好的話劇演員,演100場《茶館》,那是大師。 在線教育時代 當在線教育發展起來,競爭格局完全改變了。 首先,知識更新很快,三年前的新知今天大半已過時,教研和研發變得很重要;其次,課堂變得無限大。我在“得到”App上的專欄《超級個體》有5萬多訂閱用戶,應該是有史以來用戶規模最大的收費個人成長課。在我寫這本書的兩個月里,訂閱人數增加了兩萬,但是我幾乎沒有增加精力投入。當然這也帶來副作用,你的內容被永遠留存下來,下次講必須是新的內容。 這就進入了培訓界的電影時代——培訓師的核心技能從表演轉化到了研發能力。現在活躍在各個領域的頂尖老師,都是該領域的一線實戰高手或者專業研究者,不再是“專業”培訓師。 無邊界時代 “表演系”的培訓師們還沒有遇到真正的無邊界競爭(boundless career)——未來幾年,教育培訓、出版、傳媒、影視的邊界會開始慢慢模糊。一個互聯網內容產品,到底是不是培訓?很多VR產品的教學功能已經比培訓好,到底是不是培訓?Keep(一款移動健身App)到底算不算私教?未來的培訓市場,面臨IT(信息技術)、VR、App、內容、直播等領域的跨界融合。 教育永存,老師也無可替代,但未來的老師一定是一群“人機合一”的新教師——用大數據理解知識盲點,用聯機專家完成教研,他們是掌握了最新呈現方式的各領域專家。 1997年,國際象棋大師卡斯帕羅夫跟電腦“深藍”對弈,“深藍”最終以兩勝一負三平的成績獲勝。當時人類世界一片嘩然。在20年以后的2017年,谷歌的AlphaGo(阿爾法圍棋)跟圍棋等級分世界排名第一的柯潔下棋,也贏了。但這次我們的媒體論調變得比較輕松,而且還蠻樂觀的。 為什么相隔20年,人類社會對于這個事情的態度會有這么大變化呢?因為我們這一代人已經逐漸接受一個事實,那就是機器真的已經在很多領域比人強了。 《全新思維》的作者、美國未來學家丹尼爾·平克提到:世界已經從過去的高理性時代,進入一個高感性和高概念的時代,當AI能處理大部分左腦工作,唯有感性和創新能讓你獲得“人”的優勢。有6種能力極其重要:設計感,故事感,交響能力,共情能力,娛樂感,探尋意義。 在一個人工智能盛行、行業無邊界的時代,什么是未來的職業通用競爭力?一個人能夠用機器學習和處理信息,用大腦整合和創新思想,用系統思維思考問題,會是未來最有競爭力的。 今天每個人都需要面對未來,問自己三個問題: 我今天做的事,機器能做嗎? 我今天做的事,會被外包嗎? 我今天做的事,明天會做得更好嗎? 科技、社會、文化的躍遷,必然會帶來認知、思考、競爭力和人生觀的劇變。這種變化每個時代都在發生,近200年尤甚,未來只會更快。 遠的有馬車夫因汽車被淘汰;近的有打字員因計算機被淘汰,傳呼機被手機淘汰;更近的有報紙被公眾號淘汰,膠片技術被數碼攝影淘汰;身邊的有人工智能擊敗人類圍棋手,大數據讓高盛金融分析師下崗…… 我用24個字形容這個時代的特質: 信息變多、思考變淺, 機會變多、競爭跨界, 隨時干擾、永遠在線。 這是一個與過去10年玩法完全不同的時代——如果我們還頂著從非洲大草原進化來的大腦,裝著工業化時代的思維,操持著過去在學校里學到的技能,也許還能蹦幾年,但長遠來看注定被淘汰。 1825年火車剛剛試車成功的時候,這個又笨又大的鐵家伙遭到的冷眼絕對比贊揚多。每次火車開出的時候,總有很多農場主駕著馬車和火車賽跑,每每都能把火車比下去。比完后馬車主在酒吧舉杯相慶,一起調侃火車。 近200年過去了,再也沒有比火車快的馬車,因為火車的內在結構更合理、更開放,也更加能迭代。任何偉大而卓越的事情剛開始的時候,總是喝彩少而冷嘲多,為大部分人所不解。 同樣,走在時代前面的明白人,永遠是小部分。他們理解世界的趨勢,了解科技的力量,有更加成熟的心智模式、更開放的心態和更快的迭代速度,即使短期笨拙,長周期也一定比你跑得快——可怕的不是優秀的人比你更努力,可怕的是優秀的人方法論比你正確太多。 這些人就是時代的高手。 拉斐爾也用投影儀 大衛·霍克尼是當代最有影響力的英國畫家,國際畫壇的大師之一,他還是一名藝術評論家和攝影師。 1999年,倫敦英國國家美術館舉辦了安格爾的作品展。當時的霍克尼也是業內大師了,但他在看畫展的時候依然被震撼到了。他發現安格爾能在一個很小的畫幅中用素描抓住特別細微的特征,這些線條非常精準、連貫,簡直就像生長出來的一樣。 更加讓人震撼的是,這批肖像畫是一天之內畫出來的,而且安格爾和這些模特素不相識。 畫過素描就知道,畫認識的人比畫不認識的人要容易很多,因為熟人你潛意識中已經完成從立體到平面化的過程了。所以,對于安格爾如何在一天之內于如此之小的畫幅上畫出這么多素不相識的模特,霍克尼備感困惑。 “要達到這種程度,他是怎么畫出來的?”霍克尼喃喃自語,“簡直像是拍出來的照片。” 霍克尼恨不得要下跪,相比之下,他自己這雙手簡直就是木頭做的。 這種自然主義的驚世天才有那么一個兩個也就算了,但是從文藝復興到18世紀,那個時代的天才畫家,全部都是這個水準。丟勒、拉斐爾、卡拉瓦喬……驚人的技藝讓人絕望。 難道現代人比幾百年前的人差那么多? 藝術、商業、科學、文化……我估計任何一個領域的人,都遇到過類似情況——你遇到業內某個頂級高手的作品或產品,那一瞬間,你突然意識到,以你現在的進步速度,根本就不可能企及這些人的高度,你開始懷疑自己的腦子簡直是豆腐腦兒。 要多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 要用多少汗水,才能澆灌出這樣的精進? 不過本書不準備繼續在“努力”這條路上給你“打雞血”。這個故事也馬上要急轉直下。 霍克尼在一次朋友聚會上,偶然得知16世紀的畫家已經知道有暗箱——就是中國所謂的“小孔成像”——這個玩意兒的存在,達·芬奇的手稿也提到了凹凸鏡,而且畫家和磨鏡片的工匠屬于同一個公會……他在想,有沒有可能,哪怕一點兒可能,這些大師是用暗箱投在紙面上,勾出素描稿,然后上色的呢? 這樣一來,畫畫變得簡單多了,那些反復被強調的素描基本功變得不那么重要,關鍵是上色和涂抹——類似你今天畫《秘密花園》。 先不說大師,如果今天你去畫大油畫,別人也會要你給他一張照片,用投影儀投射在畫布上,勾出素描稿,然后上色就完了。要注意啊,不都是手工,別被騙了。 霍克尼腦子里有這個想法以后,心里非常害怕——要知道,假如這個推論是對的,對于歷代大師的技藝,還有相伴的各種畫雞蛋的雞血故事和美術學院學生篤信的“熟能生巧”,是多么大的打擊。巨大的顛覆需要海量的證據,他整理了500年來幾乎所有的畫作,查閱了許多資料,在2006年出版了自己研究的結果——一本331頁的書《隱秘的知識》(Secret Knowledge)。 這本書里有清晰的證據顯示,16世紀以來,幾乎所有的畫家都知道暗箱的存在,而有相當一部分畫家,在使用暗箱。他確定達·芬奇在暗箱里看過蒙娜麗莎,但他這種天才也許沒有描手稿,估計是看完自己手繪出來的;米開朗琪羅是技術狂,肯定不屑于用這種技術,但是拉斐爾,文藝復興三杰之一,肯定用了暗箱技術。這本書引起了世界級的震動,有興趣可以去看看。 回到講這個故事的初衷,我想指出的是: 如果拉斐爾在用投影儀,今天各領域的高手是否也有自己的“暗箱”? 我們并不否認高手們的努力。但他們的成就高度,沒法僅靠努力達成。他們站在巨人肩膀之上,光芒萬丈,以至于我們過去太關注他們,看不到巨人。真正拉開他們和普通人距離的,在于他們有意無意地做出的正確的選擇,以及選擇背后隱藏的規律的偉力。這些社會和科技的底層邏輯像杠桿一樣,放大了他們的努力,讓他們實現了跨越式成長。長江商學院的校訓是“取勢、明道、優術”,個人方法論被放到了第三位,更重要的是把握趨勢(取勢)、理解系統運行之道(明道)。 《圣母子》 (拉斐爾,1505年,現藏于美國國家美術館) 電影《星際迷航》這樣描述星際航行原理:飛船加速飛離地球后,就不再依靠自身的燃料,而是依靠星球間的引力在飛行,利用星系間的“引力彈弓”,把自己發射到一個又一個新方向。這種情況下,自身燃料只用來調整自己的角度,這樣飛得最快,最遠,也最省力。在某些時刻,甚至可以利用“蟲洞”來穿越空間。 個人發展是一樣的,個人的命運并不是一條孤獨的航線,而是與整個社會的每一個人纏繞在一起。一開始你應該通過努力和精進達到“逃逸速度”,然后應該切換思維方式,利用平臺和系統的力道,撬動自己去更遠更好的地方。 沒有一個人是僅憑努力、天賦、機遇而獲得巨大成功的,躍遷式的成功都是利用了更底層規律,激發了個體的跨越式成長。 今天各領域的高手們,站在了哪些看不見的巨人之上?他們在商業、科學等專業領域的能力除了來自天賦、努力或運氣,還有哪些暗箱?他們在應用哪些隱藏的規律讓自己遠遠超前? 本書就想講這些道理。在今天的時代,基于個體的精進太慢,只有借勢躍遷,才能趕上這個時代的速度。 至于這些規律為什么沒有人分享,是他們太忙無暇顧及?還是他們反復說過但大家就是聽不懂?還是他們就蒙著試卷不肯讓大家偷看?這個不得而知。但是這本書的努力就是讓這些規律展現,讓巨人露出肩膀,讓每個普通人都能帶著自己的暗箱,站上去。 通過法則,實現躍遷。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講到這里。小伙伴們記得簽到,讀書,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我們下期再見!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躍遷》詳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
|
來自: 碧海藍天kx32di > 《Ⅰ認知思維訓練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