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吐魯番葡萄干是由糖分積累至最高的鮮葡萄晾制而成。當地農民利用傳統晾房(如圖5)自然晾制需30—40天;2021年,采用智慧晾房(如圖6),經太陽能熱烘干只需3—4天。據此完成下題。 1、與中東部相比,吐魯番葡萄種植的優勢自然因素是 ①勞動力廉價 ②光熱條件好 ③灌溉水源足 ④晝夜溫差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與傳統晾房相比,智慧晾房可以 ①降低成本 ②節約能源 ③調控溫濕 ④提高品質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3、智慧晾房發揮最大功效的月份是 A.4—5月 B.6—7月 C.9—10月 D.11—12月 本題以吐魯番葡萄為背景材料,以吐魯番葡萄種植的優勢自然因素、與傳統晾房相比智慧晾房的優勢、智慧晾房發揮最大功效的月份為切入點,考查了農業區位因素、氣候(大氣環流)等相關知識及獲取與解讀信息、調動及運用知識的能力等。 1、與中東部相比,吐魯番葡萄種植的優勢自然因素是 ①勞動力廉價 ②光熱條件好 ③灌溉水源足 ④晝夜溫差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 吐魯番,地處盆地之中北側的山脈阻斷了南下的冷空氣,而東、南、西三面的沙漠戈壁又使得北上的暖空氣異常干燥(盆地地形,不易散熱,且熱量集聚量大),使這里成為中國最熱、最干燥的地區之一。雖然當地干燥少雨(云層稀薄),卻因為晴天日數較多,全年日照時數超長(與緯度較高亦有關系),且太陽光熱輻射量豐富(即光熱條件優越)。故②項正確。 【繼續滑動查看】 吐魯番盆地,晴熱干燥,白天太陽輻射強烈(日照時間長),氣溫極高,夜里晴空輻射(晴朗的夜晚,地面及其附近空氣通過輻射長波而冷卻降溫的現象)強烈,氣溫極低(即晝夜溫差大——早穿棉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利于果實糖分(有機質)的積累。此外,吐魯番土壤通透性良好,含鹽量較低,土壤呈中性略偏堿性,利于葡萄種植。故④項正確 【繼續滑動查看】 各種農業生產對于勞動力的需求是不同的。就種植業而言,經濟作物對于勞動力的需求要大于糧食作物(種植水稻的勞動力需求又要大于種植小麥)。其中,葡萄(種植)就是一類經濟作物的種植,但是這種勞動力的需求較少,因而廉價也不是優勢。此外,注意題目的限制性條件——“優勢自然因素”——勞動力為社會經濟條件,故①項錯誤。 【繼續滑動查看】 獨特的地理位置(地勢低洼,水往低處流),使得吐魯番的地下水源較豐富。水是生命之源,通過新疆較為獨特的坎兒井灌溉工程,將雪山雪水(清潔、無污染)經地下渠道輸送到葡萄園,這是吐魯番葡萄牙發展的基礎條件之一。但是(抓住比較對象)這點水資源,與中國中東大部(季風氣候,降水充沛、河湖眾多,水資源豐富)相比,則根本難成“氣候”,故③項錯誤。 2、與傳統晾房相比,智慧晾房可以 ①降低成本 ②節約能源 ③調控溫濕 ④提高品質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 (葡萄干)晾房,即蔭房,是晾制葡萄干的土木結構建筑,多呈平頂長方形格局。其中,墻壁多方形花孔,以便于通風,又不使陽光直射葡萄,而晾房木櫞上設“掛架”(離地面存在一定距離,便于通風和清掃掉落葡萄),以掛晾葡萄。這就是純天然使用太陽輻射(能)及風能來風干(曬干)葡萄,類似我們的晾曬衣物。 【繼續滑動查看】 與傳統晾房相比,智慧晾房是經太陽能熱烘干,絕非僅僅以晾曬來處理葡萄,而是類似吹風機或烤箱的概念,將葡萄人工烘干,以求高效率及低風險(傳統晾房,看天吃飯,存在氣象風險),即人為調控溫濕(類似空調房),可以提高品質(熱烘干的葡萄干色澤均勻、更加潔凈)。但是,建造智慧晾房,以及使用的過程中,耗費成本較高,能源消耗量較高(原晾房,基本無需能源)。故①、②二項錯誤,③、④二項正確。 注意,智慧晾房是一個“光伏+儲能”的微電網系統,實現自發自用和余量上網,自動調節負荷用電峰谷,有效解決臺區用能短缺問題的同時,進一步提高村民經濟效益。
3、智慧晾房發揮最大功效的月份是 A.4—5月 B.6—7月 C.9—10月 D.11—12月 解析: 以北半球為例,四季劃分標準是:歐美國家多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二分二至”為劃分標準,而我國傳統的四季則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四立”為準。此外,北溫帶國家還有一種最常見的四季劃分方法: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次年2月為冬季。 【繼續滑動查看】 智慧晾房,經太陽能熱烘干葡萄,故發揮最大功效的月份(時期)應當是太陽輻射較強(含日照時間長,熱量豐富)的時間點,不是冬春季(太陽高度小,日照時間短),故A、D二項錯誤。其中,6、7月份為夏季,太陽高度較大,白晝時間長,正是晾曬的好時間。但是,相對而言,新疆適宜生長的時間較短,葡萄成熟較遲,多為7—9月成熟(一般內陸葡萄也都是夏季成熟),故9—10月(秋高氣爽,太陽高度及日照時間均較為適宜),是晾制葡萄干的最佳時節。故C項正確,B項錯誤。 吐魯番盆地,是天山東端斷層陷落盆地(地塹),位于新疆中部,面積1.57萬平方千米。整個盆地呈環狀結構,周圍眾山環繞,中部地勢低洼(其中的艾丁湖底,海拔-154.31米,是中國陸地海拔最低的地方)。由于地勢低洼,又是深居內陸,盆地氣候炎熱干燥,年降水量僅16毫米,蒸發量卻高達2900毫米,年均溫在30℃以上,歷有“火州”之稱。 由于吐魯番盆地為中國夏季最為炎熱的地區之一,故盆地(綠洲)農業全賴坎兒井(干旱、半干旱地區開發利用淺層地下水進行自流灌溉的一種地下暗渠)灌溉。除了新疆吐魯番、哈密等地有坎兒井外,中亞、中東、北非一帶均有此類灌溉渠道(井),故來源頗多(一說源自漢代關中井渠,一說源于中東波斯,一說創于新疆本地等)。 坎兒井,一般順地面坡度布置,包括豎井(開挖暗渠時,用以定位、出土、通風,平時則供檢查維修用,類似現代窨井)、暗渠(分集水、輸水兩部分,前者深入含水層,收集地下水后通過輸水部分引出地面與明渠相接)兩個部分。坎兒井具有不需提水工具、流量穩定、減少蒸發損失和防風沙侵蝕等優點,故今日新疆仍有2000條坎兒井在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