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前蘇聯陸軍的技術裝備和特色,除去大縱深突擊和坦克海,可能大家最直觀的認識就是在行軍或進行追擊作戰中坦克周圍搭滿了士兵這件事了!就是后來有了BMP-1/2/3履帶式步兵戰車和BMD-2空降戰車,以及BTR-70/80/90輪式裝甲運輸車,依然常見步兵坐在車頂行軍的景象。也可以說,蘇軍的這道景觀甚至成為了整個東方陣營軍隊的標志! ![]() 全文約2073個字,閱讀需要5min
![]() ——士兵坐車頂并不代表蘇軍高層沒有意識到這種步坦協同方式的弊端!就是真的沒有意識到,蘇軍在二戰期間根據《租借法案》也接觸到了大量的西方軍事裝備,如美國出口給蘇聯的3000多輛M3A1裝甲偵察車,美國M3半履帶裝甲運兵車,以及蘇軍在戰場上遇到的德國Sd.Kfz. 251班履帶式裝甲運兵車。 ![]() 雖然蘇聯率先于他國研發了BMP-1步戰車和BTR-60輪式運兵等車型,可是受坦克“正面投影要小=中彈概率就小”這套理論的影響,裝甲車輛過于追求低矮和小巧,造成無論是坦克還是步戰車、運兵車,其內部空間極其狹小和壓抑,因此才有了“士兵坐車頂”這一危險系數極高的行為! ![]() 正如有人說“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那樣,蘇軍在研發坦克方面,受T-34和T-54坦克的影響太深!而在裝甲運兵車方面,起初完全是受美式裝備的刺激和啟迪,以M3A1輪式裝甲偵察車為藍本研發的、沒有頂蓋的BTR-40 4x4輪式裝甲運兵車;以T-70輕型坦克與吉斯-5(ZIS-5)卡車相結合,酷似M3和Sd.Kfz. 251的B-3半履帶裝甲運兵車,都屬于為摩托化步兵研發的裝備。 ![]() BTR-40 1948年開始小規模試用的BTR-40裝甲運兵車,以美式M3A1為參考,以蘇聯嘎斯-63 4x4卡車的底盤為基礎而研發。嘎斯-63是在嘎斯-51基礎上增加了前驅動機構和分動機構,起初配備一臺76馬力的道奇D5 6缸汽油發動機。該車的外輪廓尺寸為5525x2200x2245毫米,軸距3300毫米,整備質量3280千克,最高時速65千米/小時,最大爬坡角度30°,最大牽引質量2000千克,可拖拽兩噸的火炮或掛車。 ![]() 在下諾夫哥羅德高爾基汽車廠(GAZ)接近完成BTR-40的設計時,也正是純蘇聯產嘎斯-63卡車定型的時候,這為BTR-40日后大規模量產提供了保證!為了便于對BTR-40有一個形象的認識,筆者在此也簡單羅列一下M3A1裝甲偵察車的參數:(見下圖) ![]() M3A1裝甲偵察車參數 因為在設計之初就擬定采用裝甲車體承力結構,既不是像M3A1那樣的框架承力設計,也未使用嘎斯-63的車架。BTR-40得以被設計成上述車型中尺寸最小的一款。其車長只有5000毫米,軸距為2700毫米,幾乎比嘎斯-63卡車縮短了近半米的車長! ![]() 用今天的眼光看,BTR-40也就是一輛全尺寸SUV的長度。例如日產途樂的長寬高分別為5165x1995x1955毫米,軸距達到了3075毫米,軸距比BTR-40長了近400毫米;寶馬X7的長寬高也達到了5163x2000x1835毫米;由福特F-450皮卡底盤打造的、帶有濃濃裝甲車味道的“喬治·巴頓”車型,其車身尺寸更是破天荒的達到了5930x2537x2145mm,軸距比BTR-40長了近1米! ![]() BTR-40雖然貴為一型裝甲運兵車,其整體布局與嘎斯-63或其它卡車無異。前部為動力艙,其次是車輛操作艙室,駕駛員居左,右側為車長席;卡車意義上的后貨廂作為載員艙使用。可同時乘坐8人,還在載員艙開有4個射擊孔;在駕駛艙的左右還有兩個帶窗子的裝甲車門,該車在車尾設計有一對雙開的尾門。據說士兵在需要下車戰斗時,更喜歡從載員艙的兩側直接跳下——這或許讓蘇軍士兵養成了從裝甲車兩側下車的習慣,因此在開發BTR-70/80/90 8x8輪式裝甲運輸車時,均在車身兩側設計有蚌式側門! ![]() BTR-40作為一款4×4驅動車型,照搬了嘎斯-63卡車各代車型的發動機和變速箱;最大馬力78匹,公路最高時速78千米/小時,非鋪裝路況可保證35千米/小時的時速。該車采用嘎斯-63卡車那樣的“半橢圓形板簧+避震器”的懸掛系統和分動系統。并在車頭安裝有一個4噸級的絞盤,這也是俄式軍卡和裝甲運兵車中幾少按裝的設備! ![]() BTR的車重只比嘎斯-63卡車重了2噸,卻要保證正面可防御12.7mm彈藥的射擊,兩側和尾部能夠防御7.62mm彈藥的要求。而該車的前部裝甲厚度為11~15毫米,側面裝甲厚8毫米,尾部只有區區6毫米。為了能滿足防護要求,設計師又祭出了自T-34坦克開始的傾角裝甲布局方案——就是形成一種裝甲+等效防護的理念——可是連正副車門都置于車輛正面防護的受彈面上,就不知挨上1發12.7mm那樣的大口徑子彈會不會打不開? ![]() BTR-40沒有正向主武器,或者是采用了一種弱雞的“雙聯”主武器配置方案。在駕駛艙和車頂每側各有1個機槍槍架,可安裝2挺SGM型7.62mm機槍,可進行左右各45°的旋轉,具有-6°~23.5°的俯仰角,車內備彈1250發。 ![]() BTR-40在1948年問世時,尚不算明顯落伍的裝備,但是與日后的新銳車型比較起來,無論是體形還是防護,都已經背道而馳。但是該車依舊生產至1960年,總產量約8500輛,還有反坦克炮牽引車、指揮車、自行高射機槍車等多種衍生車型;還出口到朝鮮、越南、敘利亞、古巴、等多個國家...... ![]() 與BTR-60裝甲運輸車10.3-11.6噸的車重;與BTR-70輪式裝甲運輸車7535×2800×2320毫米的車身尺寸,11.7噸的車重比較起來,BTR-40無疑是太小了…… ![]() (參考資料及圖片來源于hawk 26等網絡媒體,侵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