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脈穴首見于《針灸甲乙經》,其中記載:“申脈,陽蹺所生也。” 申脈穴乃足太陽膀胱經的腧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于陽蹺脈,具有“祛寒回陽、安神定志、舒筋活絡”的功效。“申”字在這里有兩重意思。首先,申在十二時辰當中是指下午的三點到五點這個時間段,而此時恰是氣血流注于膀胱經的時候。其次,申同“伸”,也可被理解為伸展的意思,因此,身體能否伸展自如,健步如飛,就與主管人體矯健與否的申脈穴有著直接的關聯,也就是申脈穴的由來。該穴位在臨床應用廣泛,今天和大家一起學習一下申脈穴的臨床應用。 申脈穴屬足太陽膀胱經, 有“調節陰陽、鎮靜安神”之功,能通過陽蹺、陰蹺脈陰陽相交 ,得其平而起到促進睡眠的作用。臨床引起失眠的原因很多,心腎不交是誘發失眠最常見的原因,通俗來說就是腎水無法上升,從而導致心火上亢,水火無法相濟,從而使得人心煩意亂,無法安枕。申脈穴配照海穴為臨床治療失眠常用之對穴處方, 這兩個穴位在內外踝尖的下面一點點,內外呼應,仿佛一對夫妻一般,每天堅持按摩這兩個穴位可以使得腎水上升,滋潤心臟,從而防止心火過旺。 申脈穴除了可調理失眠之外,其另一大保健功用就是治療寒癥。原因在于申脈穴為膀胱經腧穴,膀胱經有 “巨陽”之稱,陽氣最多,主一身之陽氣,且申脈為陽蹺所發,故調節一身之陽尤善,陽氣行則氣血行,肢節得以濡養。人體受到寒邪之后會縮成一團,瑟瑟發抖,中醫稱之為“寒主收引”,而申脈穴有伸展脈絡之意,可以高速調動人體陽氣,陽氣足則寒邪自散。俗話說:“人老腿先衰”,這實際上講的就是陽氣不能通達人體末端的表現,申脈穴有回陽保命之功,可有效延緩這一現象。如果您有困擾多年的足寒、膝足痛,或者下肢無力等下肢虛寒無力癥狀,經常用艾灸或者用手指點揉刺激申脈穴,可以明顯改善以上癥狀,讓您越活越年輕。 落枕為臨床常見的頸部軟組織損傷。本病多因睡覺時枕頭過高、過低或位置不當使頸部肌肉、椎間關節等組織長時間處于一種過度牽拉狀態所致,或者同時因頸肩裸露感受風寒致使氣血凝滯,筋脈不舒而發生頸肩疼痛。明代《針灸逢源》曰: “頭面頸項四肢風,后溪申脈當詳核。”,現代臨床實踐證實申脈穴配合后溪穴是調理頸肩腰背疼痛的要穴。腰背乃足太陽膀胱經、督脈、陽蹺脈所過之處。后溪穴為手太陽經之穴,通于督脈;申脈為足太陽經之穴,通于陽。手足太陽同氣相通,兩穴相配,其位置一上一下,能振奮手足太陽經之氣,貫通強壯腰脊,使血脈流通腰部功能恢復,疼痛迅速消失。 申脈穴通于陽蹺脈,主治神志病,為治療癲癇日發的首選腧穴,在治療癲癇中具有重要作用。 王清任在《醫林改錯· 癲狂夢醒湯》中指出:“癲狂……乃氣血凝滯腦氣”,申脈穴歸屬足太陽膀胱經,膀胱經“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故申脈穴善調理頭面及腦內疾病,而有“醒腦開竅、疏通氣血”之功,可以治療癲癇、頭痛等頭部疾病。 臨床實踐證實艾灸申脈穴還是治療急慢性腹瀉較好的穴位之一。泄瀉多由“胃腸虛寒,復感寒濕之邪,導致運化傳導功能失司”而成。申脈穴是陽中至陽的穴位,按摩或者艾灸申脈穴可使人體內的寒邪在短時間內排出體外,恢復自身陽氣,從而起到疏通六腑,調和腸胃的作用。陽氣充則水津四布,小便通利,大便轉實矣。 由此可見,申脈穴可謂是一個祛寒回陽的妙穴,對于四肢冰涼、脾胃虛寒泄瀉均有較好的改善作用,同時對失眠、落枕、腰腿痛、癲癇治療也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1.穴位位置:正坐垂足著地,外踝垂直向下可觸及一凹陷,按壓有酸服感處即是。 ![]() ![]() ![]() 2.穴位功效:安神定志,祛寒回陽,通經活絡 3.穴位主治: ①失眠; ②虛寒體質: ③落枕; ④腰腿疼; ⑤下肢無力; ⑥癲癇; ⑦胃腸虛寒泄瀉; 4.按揉方法:每天用食指指腹揉按申脈3分鐘左右,先左后右,早晚各一次; ![]() 5.艾灸方法:手腳冰涼、腹瀉患者可對該穴位進行艾灸,艾柱點燃后距離穴位2-3 cm,艾灸5~10分鐘,可隔天一次,連續15次為一療程(約1個月)。 注意事項:陰虛火旺、實熱人群、過饑、過飽、女性月經期間避免艾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