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謀殺啟事 ![]() ![]() 書摘: 一樁謀殺案將于十月二十九日星期五晚六點三十分在小圍場發(fā)生,望周知。諸友請務必應邀,恕不另行通知。 ![]() 從周一到周六,奇平克萊格霍恩村和其他的英國小村莊一樣,重復著平靜又無趣的生活。每個人最大的樂趣就是從每天早晨的報紙中,挖掘出可以咀嚼兩口的八卦新聞,說不定可以在門口的圍欄中“雞同鴨講”。 有人在哼唱著自己改編的歌:“今天是謀殺的好時間,就像溫煦的五月天,村里的警察都不見。” 游戲還是真實?真相往往只在一念之間。想要知道真相,你必須成為真相的一份子,然后從你以為的真相中剖開事件本身。 周五,六點三十分,黑暗中,三顆子彈。 精心布局的演出,需要有好的演員來配合,再輔以道具的準確出場,才能上演一出精彩的大劇。兇手是誰?為什么要發(fā)出這則謀殺預告?是他還是她? 語言是一門藝術,只有同為藝術家的人,才能破解語言中隱藏的密碼。說了什么很重要,但為什么要這么說顯然更重要。大費周章地告訴所有人這場謀殺,到底是想隱瞞些什么呢?欲蓋彌彰往往只是想掩蓋顯而易見的真相,可人們卻默契地忽視那些真相,畢竟,很多時候我們的眼睛很容易被心里的陰影所蒙蔽。 現(xiàn)場出現(xiàn)了一個死者,卻不是大家以為將會被謀殺的布萊克洛克小姐。這個品行不良的死者,死前曾聲稱要實施這樣一場“游戲”,卻不曾想自己變成了“游戲”里的主角。但一個“兇手”如何一邊抵著門,一邊舉著電筒再一邊開槍殺人呢?這成了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 當然,在場的每個人都給出了自己的各種猜想。有過作戰(zhàn)經(jīng)驗的上校給出了心理學的解釋;話多的邦納小姐總是強調--可以連通一間房間的兩扇門;那個看清了當晚有誰不在場,卻只留下“她沒有在場”便離奇死亡的穆加特羅伊德。他們在給出猜測的同時,也在講述一個只有兇手才知道的事實。 謀殺啟事,從黑暗中走來也從黑暗中離去。只有站在黑暗中依舊保持清醒的人,才能最終發(fā)現(xiàn)有人在黑暗里隱藏的真相。 ![]() 馬普爾小姐 ![]() ![]() 書摘: 那位特殊人才,獨一無二、四星級的老姑娘。 簡·馬普爾小姐,她遠比他想象的要慈祥得多,也要老得多。她看上去確實是飽經(jīng)風霜了。頭發(fā)雪白,粉紅色的臉上布滿皺紋,一對藍色的眸子柔和且天真無邪。 ![]() 馬普爾小姐這個鄉(xiāng)村女偵探,誕生于阿加莎1930年的《寓所謎案》,這個一出場就是老太太模樣的業(yè)余偵探,據(jù)說是以阿加莎自己為原型創(chuàng)造的角色。她和那個留著小胡子,總是帶著偵探光環(huán)的波洛很不一樣,相比較波洛的嚴苛與傳奇,馬普爾小姐顯得更平易近人,就像生活在我們身邊的普通老太太一樣。 如果說偵探的套路就是從各種蛛絲馬跡,甚至是普通人看不見的隱藏線索里尋找真相,那么馬普爾小姐就是完全以普通人的視角來分析案情,然后一步一步推理出真相本身。這樣的破案過程自然不如精彩燒腦的劇情來得吸引人,卻讓我這個普通讀者有了更深入的代入感,想必這也是阿加莎當初想要創(chuàng)造這個角色的一個小理由吧。 馬普爾小姐提出的第一個質疑,就是“嫌疑人”是否具有犯罪動機,而她給出的理由也是相當?shù)慕拥貧狻τ诰蚣毸氵^日子的老太太來說,多一塊錢的預算都是會抗議半天的,而“嫌疑人”曾經(jīng)就在馬普爾小姐的支票上動過手腳,雖然只是多了10塊錢,還是讓馬普爾小姐立馬察覺出這個看似紳士的小伙子,是個會為了錢做些不光彩事的年輕人。錢這個理由,成了最初的懷疑理由,但喜歡八卦的馬普爾小姐同時也了解到,只是錢并不足以讓這個尚且過得去的年輕人殺人,畢竟“嫌疑人”的智商并不滿足布局謀殺的需求。 之后在對口供的的甄別中,馬普爾小姐以自己對鄉(xiāng)村人士的了解,得出一個合理的結論:在場的人都只是看到了燈亮以后的結果,對于黑暗中曾經(jīng)發(fā)生過什么,每個人其實只停留在自己的想象中。 我們很多時候總是需要去聽取更多的“聲音”,以此來認識那個未知。但馬普爾小姐給出了一個更為實際的思考結果--答案有的時候往往是藏在沒有“發(fā)聲”的地方,比如你的視覺盲區(qū),比如你脫口而出的條件反射,比如你看到的某些“不和諧”。 對于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閑談,如果你愿意仔細聆聽,其中不乏會有一些讓你驚奇的內容。像是無意間喊錯的名字,也許你該想想哪一個名字才是真的,就像說個沒完的邦尼,為何會對萊蒂喊出“洛蒂”?心理學上早已給出了結論,有些時候的口誤也許才是真實想法。 阿加莎從來沒有給我們仔細講述過馬普爾小姐,所以對于她曾經(jīng)的經(jīng)歷我們一無所知,但這樣的馬普爾小姐卻會說:“你們總是輕易地信任別人,尤其對于別人口中所說信以為真”。看似冷漠的話卻讓這個鄉(xiāng)村偵探有了立體感,也讓案件真相有了更合理的解釋。 ![]() ![]() ![]() 書摘: “她給他那則啟事,讓他去登報,安排他去訪問小圍場,以便研究宅邸的地形,還帶他去看了會面地點--案發(fā)那天晚上,她會到這個地點來接他,并把他領進家。” “然后,那一天到來了--” ![]() 故事要從一個漂亮的女孩說起。曾經(jīng)單純可人的女孩患上了甲狀腺腫大癥,原本只是需要家人及時送她去做手術,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卻因為父親的暴戾和頑固而變成了再也抹不去的傷痕。慶幸這個女孩還有一個正直善良的好姐姐,她不僅悉心照顧這個生病的妹妹,甚至還想將自己未來的財富與她共享,讓她體驗到人生的美好。可惜人的欲望總是會衍生出可怕的魔鬼,財富在帶給人幸福的同時,也會剝奪安寧的心。 姐姐因為流感意外去世,原本唾手可及的遺產(chǎn)就隨著姐姐的突然離去而消失。在絕望的深淵里掙扎太久的妹妹,沒有辦法接受救贖的機會就這么失之交臂,有個聲音說:“變成那個遺產(chǎn)繼承人”。于是這個想法在她心里生了根,也讓道德的底線陷進了貪婪的沼澤里。 讓人不安的有時候是別人的傷害,但更多的時候來自于自我的恐懼。那個一直說著“我不喜歡珠寶”的布萊克洛克小姐,在真相的“珍珠”散落一地時,終于露出了她心底深處最想隱藏的真實。那道因為做手術而留下的疤痕,就像勒住她喉嚨一般,讓她始終不敢說出自己的名字,以及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為了繼承遺產(chǎn),她自導自演了一出謀殺的劇目,讓那個認出她真實身份的年輕人在一場“游戲”中喪生,也親手“送走”了最信任她的好朋友。而當她以為一切都將如她所想的那樣推進時,卻被自我的恐懼按下終止鍵。 故事寫于1950年的英國,在今天看來是簡單且乏味的。可那道難看的疤痕并不是只存在于上個世紀的故事中,當我們身邊那些看起來善良的人,某天也做出了一些扯斷底線的事時,我們依舊沒有走出那個老故事。 善良這個奢侈品并不是一種簡單的能力,如果沒有捍衛(wèi)善良的武器,那么善良只會淪落為激發(fā)邪惡的種子。看似善良的嫌疑人和布萊克洛克小姐,以及生活在小鎮(zhèn)上的鄰居們,都是生活在真相之外的陌生人,他們彼此之間并沒有真正地認識和了解。就像馬普爾小姐說的,每個人其實都是陌生人,早已沒有過去的信任與真誠,至此我才真正明白馬普爾小姐看似的冷漠,其實是在告誡我們:真正認識一個人遠比我們想的要難得多。 ![]() ![]() 書摘: “生性懦弱而又心地善良的人往往最容易背信棄義。一旦他們對生活抱有怨恨,他們原有的一點兒道德力量便會被怨恨消耗殆盡。” ![]() 生活大多時候平淡無奇,但如果你愿意走進其中認真觀察,也許你會發(fā)現(xiàn)一些不為人知的真相。對于那些大張旗鼓的表演,我們不妨做一個安靜的觀眾,就像馬普爾小姐一樣,悠閑地坐在搖椅上,看一個關于謊言的故事...... 用原創(chuàng)詮釋生活 在品讀中遇見一本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