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穿刺插管技術 穿刺插管技術多用Seldinger技術,即在局麻或對不能合作的病人施行全麻下,皮膚消毒后,用刀片尖挑開穿刺點處皮膚約2mm小口,選擇合適的含針芯穿刺針,左手摸準被穿刺的動脈并用示指和中指(或環指)固定之;右手持針,保持針尖斜面向上與皮膚成30°~40°角,經穿刺點快速進針:當針刺中動脈并松開右手時,可見穿刺針跳動方向與動脈縱軸一致。此時拔出針芯并緩慢向外退針,可見血液從針尾噴出,立即插入導絲并退出穿刺針,通過導絲引入擴張鞘管或導管,直至將導管引入靶血管。此技術開始主要用于穿刺動脈,后擴展到穿刺靜脈。 二、灌注術 藥物對疾病的療效,除了與自身的藥理作用和病變對藥物的敏感性有關之外,還取決于病變局部的藥物濃度和藥物與病變接觸的時間長短等因素。介入放射學中經導管動脈內藥物灌注術(TAI),就是在提高靶器官藥物濃度的同時又不增加外周血藥物濃度的方法。采用經皮動脈穿刺并插管至靶動脈,將藥物持續性地灌注一定時間:一次沖擊性灌注,常用30分鐘或幾個小時將藥物注完;長期藥物灌注,多指48小時以上持續或間斷性灌注。臨床用于治療惡性實體瘤、動脈痙攣或閉塞導致的缺血性病變、動脈內新鮮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療等,是目前經血管途徑介入治療應用較廣泛的技術之一。 三、栓塞術 經導管血管栓塞術(TAE),是在影像導引下,經導管向靶血管內注入或送入栓塞物質并使之閉塞,中斷血供,從而達到預期治療目的的介入治療技術。根據不同病變和治療目的,栓塞物質可從毛細血管床、分支至主干逐級栓塞,也可三者同時被栓塞。栓塞術對病變治療作用的機制主要是:阻塞靶血管使腫瘤或靶器官缺血壞死;阻塞或破壞異常血管床、腔隙或通道;阻塞血管,使遠端壓力下降或直接從血管內封堵破裂的血管,以利于止血。 四、成形術與支架術 人體內血管、氣管、消化道、膽管及尿路等軟組織構成的中空管腔,一旦發生狹窄或阻塞,以前只能用外科學方法進行手術復通。自1974年球囊導管研制成功,使經皮經腔血管成形術(PTA)在擴張血管狹窄性病變取得成功后,又逐漸開始了瓣膜成形,以及心血管以外的管腔狹窄或阻塞性病變的治療。如:食道成形術、膽道和輸尿管成形術等。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逐漸出現了血管內支架植入術、動脈內血栓旋切術、激光及超聲血管成形術等等。臨床實踐表明,PTA加內支架植入術(stent implantation)是目前血管成形的主要技術,包括血管以外的膽道支架術、氣管與支氣管支架術、食道支架術以及肝內門、腔靜脈分流術(TIPSS)等等。內支架(stent)是用溫度記憶合金絲等制成的管狀支撐器,將其放入狹窄或閉塞的血管、氣管、食管或膽管等管腔內,靠其膨脹力來支撐管腔并保持長期開通。臨床常見的有溫度記憶支架、自膨賬支架和球囊括張式支架等。支架植入血管后,需要長期服用抗凝藥物。 五、針穿(抽吸)活檢術 判定了病變組織的良、惡性的性質,決定著臨床的治療方案。介入性穿刺活檢術是一種簡單易行、并發癥少且很有價值的診斷方法。它包括抽吸活檢術、切割活檢術以及旋切活檢術等等。 現以抽吸活檢術為例:在X線透視、超聲或CT影像定位下,將抽吸活檢針穿刺入病灶中,退出針芯,連接10ml或20ml注射空針并保持在負壓狀態下,將穿刺針小幅度推拉數次,以利于病變組織或細胞吸入針內。抽吸結束拔針時,不再抽拉注射器以保持針內負壓。當針退出皮下組織和皮膚時,要停吸負壓,以防止針內標本吸進針筒內,造成涂片困難;當針退出后,將針內標本輕輕推注在玻璃載片上,隨即推片、固定并送病理。用無菌紗布敷蓋穿刺點并稍加壓迫,以防穿刺點出血。 一般地,腫瘤較大者其中心可能已發生壞死,而腫瘤邊緣部分常生長活躍,此時取材應注意吸取其邊緣部分,也可采用多向取材的方法。 ![]() 1、經導管動脈內藥物灌注術的縮寫是 A、TAE B、TAI C、TIPSS D、PTA E、PTCD B 經導管動脈內藥物灌注術(TAI) 經導管血管栓塞術(TAE) 經皮經腔血管成形術(PTA) 肝內門、腔靜脈分流術(TIPSS) 2、常用血管介入治療方式有 A、經導管血管栓塞法 B、經皮腔內血管成型 C、血管內灌注藥物治療 D、穿刺活檢 E、抽吸引流 ABC 3、在下肢動脈血管造影過程中,靶血管與導管頭位置較遠時,高壓注射器上首先需要選擇 A、X線曝光延時 B、注射延時 C、增大注射壓力 D、增大注射流率 E、增加注射時間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