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是人類最親密的動物伙伴之一,它靈動的身姿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靚麗的色彩,它清脆的叫聲愉悅著我們的身心。
為了保護鳥類,《世界保護益鳥公約》規(guī)定每年的4月1日為“國際愛鳥日”。
然而即便如此,我們仍會在有意無意間,傷害著我們的朋友,它們有些已永遠從這個世界消失,有些正在瀕臨滅絕的邊緣掙扎……
鷸類有“三長”的特征:長嘴、長脖子、長腿,它們能在海灘和淺水區(qū)域,邊走邊低頭覓食。勺嘴鷸是其中長得非常有特點的,它外形最具特色之處,就是喙基平扁,先端擴大呈鏟形。
勺嘴鷸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危物種,估計野外種群數量不足500只。勺嘴鷸在俄羅斯東部北極圈一帶繁殖,每年冬季到來前,會遷徙數千公里到達南亞及東南亞的沿海地區(qū)越冬。
中國沿海各省均有機會觀測到勺嘴鷸,其中江蘇省東臺市和如東縣的灘涂濕地,是目前已知勺嘴鷸全球數量最大的遷徙停歇地;廣東省雷州半島和福建省閩江口的灘涂,為勺嘴鷸在中國最大的兩個越冬地。
灘涂棲息地的喪失和退化、非法捕獵、環(huán)境污染以及人類活動的干擾,是勺嘴鷸面臨的主要威脅。
鹀是雀形目鹀科鳥類的統(tǒng)稱,全球有300多種。猛地看上去,它們很像麻雀,但喙更加短尖,并且上下喙不能嚴密合攏。
說起黃胸鹀,你可能不熟悉,但提到禾花雀,可能就無人不曉了。曾經數量眾多、十分常見的黃胸鹀,數量正在急速減少,甚至被列為瀕危鳥類,這一切都要歸咎于人們的口腹之欲。
黃胸鹀每年結成大群遷徙,途中常常大批落入捕鳥人的羅網,被賣給餐館、商販,制成各種菜肴。最近幾年,部分地區(qū)的黃胸鹀開始罕見,甚至已經找不到了。
在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中,有五種鶴,白鶴可謂最低調的一種了。它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危物種。
作為大型涉禽,白鶴的個頭比我們熟悉的丹頂鶴要小一些,在中國主要為冬候鳥和旅鳥。
白鶴在西伯利亞繁殖,向南遷徙的路線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三條,越冬地分別在中國、印度和伊朗。西部越冬于伊朗里海南岸的費雷敦凱納爾沼澤,自2008年冬一直僅有1只越冬個體;中部越冬于印度的蓋奧拉德奧國家公園,2002年后越冬白鶴種群消失。
東部白鶴種群數量最多,每年遷徙于西伯利亞東北部與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間,其中99%的個體會在江西省的鄱陽湖度過漫長的冬天。
中華鳳頭燕鷗自1861年被發(fā)現且命名后,一直鮮為人知;1937年夏,從山東青島外海采集最后21只標本后,它就神秘失蹤了,人們一度認為它已絕跡。
沒想到直到2000年夏天,鳥類攝影家梁皆得在馬祖列島拍攝鳥類時,無意中從一大群大鳳頭燕鷗中捕捉到了它的身影。
2021年10月20日,山東青島
一只中華鳳頭燕鷗在膠州灣海洋公園紅島段覓食
截至2018年,作為鷗科鳥類中最稀少的一種,估計中華鳳頭燕鷗的數量僅存30-49只,成為世界上最瀕危的鳥種之一。因為它蹤跡神秘,數量稀少,因此也被鳥類學家稱為“神話之鳥”。
青頭潛鴨的相貌并不出眾,雄鳥頭部為閃耀的深綠色,眼白色,胸深栗色,腹部白且延伸到栗色的脅部;雌鳥整體顏色黯淡,眼褐色,嘴基有深紅色斑塊。而它們的嘴都是深灰色。
青頭潛鴨曾是中國司空見慣的一種野鴨,可僅僅半個世紀,它就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認定為極危物種,野外數量僅千只。
2019年2月16日,青島
在高密一處水庫棲息的青頭潛鴨
雖然數量急劇下降,青頭潛鴨的分布范圍卻沒有太大變化——依舊集中在低海拔平原湖泊,這幾年觀測到的繁殖點,基本都在大城市近郊。
青頭潛鴨養(yǎng)育“子女”的方式也值得一提:它們有時親自孵卵,有時會把卵產在同類窩里,讓人家替它孵卵,可謂非常雞賊了。
靛冠噪鹛是體型較小的畫眉科鳥類,它的頂冠為藍灰色,特征是黑色的“眼罩”和鮮黃色的喉。
由于早年間鳥類學家和保護者的努力,這種鳥的知名度進入21世紀后顯著提高,不過這依然沒有改變它數量少、分布范圍窄的事實,截至2018年,野生數量不足500只。
靛冠噪鹛對生活環(huán)境是非常挑剔的,它們喜歡大樟樹、楓樹等,附近還要有一些灌木和水源,便于它們覓食。
目前,靛冠噪鹛偏愛婺源,因為婺源的天然常綠闊葉林生態(tài)環(huán)境很典型,而且具備以上提到的條件,簡直是為靛冠噪鹛量身打造的家園,吸引著靛冠噪鹛在此落戶并繁衍。
我們在動物園里常見藍孔雀,與它不同,綠孔雀是完全的本土種群。雄性綠孔雀高大威猛,漂亮的尾羽有兩米多長,雌性綠孔雀雖無艷麗的尾羽,卻也遍身華彩。
在中國,綠孔雀生活在云南中部和南部疏落的熱帶季雨林中,核心分布區(qū)位于紅河流域中上游楚雄彝族自治州雙柏縣以及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
南朝“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的名句,讓孔雀之名家喻戶曉,這首詩中的孔雀,就是綠孔雀。如今,被冠以“中國百鳥之王”“中國動物圖騰”之名的綠孔雀,正在瀕臨滅絕,2014年的調查顯示,全中國的綠孔雀數量已不足500只。
2017年5月,綠孔雀進入云南省生物物種紅色名錄,成為中國最瀕危的物種之一。近年來保護措施越來越多,但熱衷拍攝鳥類的攝影師表示,因數量稀少,能拍到綠孔雀照片的人已經不多了。
藍鷴怎么讀?不用過于謹慎了,這次直接念半邊就可以了,鷴就讀作“xián”。藍鷴屬于雞形目、雉科,細分的話屬于鷴屬。
藍鷴又稱藍腹鷴,是我國臺灣特有鳥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認定為近危物種,1862年由英國博物學家羅伯特·斯文豪命名。它僅分布于臺灣島內海拔300-2000米的山林底層。
為什么藍鷴的數量會這么少呢?首先就是它的繁殖能力一般,雌性藍鷴一窩僅產卵四五枚左右,且會受到特定季節(jié)的限制。
其次因其發(fā)現命名的時間本來就比較晚,被列為保護動物也就更晚,所以在被保護起來前,它可真是沒少遭到人類的獵殺。
作為曾廣泛存在于中國的朱鹮,曾大量消失。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僅靠著保護秦嶺腹地陜西洋縣殘存的幾只野生朱鹮,朱鹮種群得以漸漸恢復超過2600只。
相信只要我們意識到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瀕危鳥類的重要性,朱鹮這樣的例子是可以復制的。
好好愛它們吧,這樣我們才能把它們從瀕危的困境中拉出來。
投票告訴地理君,你最喜歡哪種瀕危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