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美術史上,有一些優秀藝術家尚未得到應有的認知和評價,我們需要回到歷史的現場,與其相遇相識,送去我們的問候與敬意。如果宋步云先生還在,今已年過110歲了,他已經走進歷史,卻依然與這個時代、與中央美術學院這所學府氣息相連。拂去塵埃,還原其時代語境,追尋其藝術步履,方能找尋一個鮮活、完整的藝術家形象。 ——于洋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 宋步云 宋步云(1910一1992)是中國早期油畫、水彩畫界具有代表性的畫家之一,同時也是將西方繪畫藝術、技法傳播到中國的開拓者之一,生前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離休干部,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擅油畫、水彩畫、中國畫、版畫。 作為美術教育家的宋步云在經費拮據、校舍匱乏的艱苦環境中,為收回王府井帥府園校尉胡同的北平藝專校舍、購置多處宅院作為教職工宿舍、反對“南遷”、保護校產、發起北平美術作家協會嘔心瀝血。他嚴格治學,悉心指導下一代,以治藝治學的專誠,超越了個人經歷的不幸和人生坎坷,為我國美術事業培養了許多卓有成就的藝術人才。 本文節選自《人民藝術家》雜志第202112期,內容有刪改。 在20世紀上半葉中國美術的發展進程中,時代、家國與藝術,總是緊緊凝結在藝術家個體的創作與生活之中,宋步云也不例外。 ![]() 《自畫像》 宋步云 / 布面油畫 / 64.5cm×53cm / 1946年 1910年,宋步云出生于山東省濰坊市。他在少年時期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并在家鄉讀書時得到當地畫家丁東齋的啟蒙引導,放棄了父輩寄托的“平步青云”的夙愿,而將畢生精力投入到美術事業之中。 1928年,宋步云在濰縣文華中學讀書時,聯合在校愛國學生組織抗議帝國主義奴化教育和宗教侵略的學潮,受到反動勢力的迫害。 ![]() 宋步云舊照 1930年起,他先后在濟南愛美藝術師專、北平京華美術學院、杭州國立藝專等學校就讀,師從林風眠、李苦禪等名門大家,研習油畫、水彩畫、國畫等。期間,他加入了要求國民政府立即對日宣戰的“濟南學生請愿團”,冒死游行、請愿、臥軌,要求出兵抵御日寇的侵略。 1934年,宋步云去往東京日本大學藝術系專攻油畫,在日本畫壇名家中村研一、藤田嗣治等人的影響下,對西畫技法大開眼界;并結識傅抱石,在后來受其影響同以散鋒筆法表現風雨、山石。 ![]() 宋步云與《流亡圖》(1936年) 留日期間,他參加過當時在日本的郭沫若指導的中國愛國學生的演劇活動,并在公開場合憤怒披露日本軍國主義侵華的罪行;他創作了大尺幅油畫《流亡圖》,表現“九一八”后祖國同胞國破家亡、背井離鄉的悲慘境遇,表達了自己身在東瀛卻心系祖國的民族氣節和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 1937年,宋步云毅然回國融入抗日洪流,在重慶參與發起中華全國木刻協會,任常務理事。1940年,他執教于重慶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和重慶國立藝專。在渝期間,他舉辦七次油畫、水彩畫個人畫展,轟動西南畫壇;他還與友人組織創辦《抗建通俗畫刊》,并以實際行動支持《抗建通俗畫刊》,創作、發表了數十幅表現抗日救亡主題的木刻作品。 ![]() 傅抱石與宋步云(1962年) 1946年,宋步云應徐悲鴻之邀北上,參與接管并籌建國立北平藝專(中央美術學院前身),任副教授并兼任庶務主任、代理總務主任,為北平藝專教學建設嘔心瀝血。當時日本投降不久,藝專已由國民黨接管并被列為臨時大學第八分班,位于東總布胡同、貢院西街附近,因校園過小無法順利開展教學,奉徐悲鴻之命,宋步云與占領帥府園校址的國民黨軍區司令譚南光進行斡旋談判,最終排除了國民黨軍區駐軍的干擾,將李宗仁贈予徐悲鴻作為藝專新校舍用的王府井帥府園的樓舍、廣場,改建為藝專校舍,使學校的教學活動得以正常開展。此后,他又幫助藝專購買東城多處四合院落,作為教職員宿舍。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年,藝專還接收了一位日本粉畫家——矢崎千代二,這位堪稱日本粉畫界鼻祖的藝術家在日偽時期就在該校任教,日本戰敗后拒絕回國,并將其畢生作品全部獻給了中國,由國民黨教育部門接收,徐悲鴻得悉后親自登門拜訪,宋步云按照徐的囑托對川崎的生活精心照料和愛護。 ![]() 左起:劉金濤、徐悲鴻、廖靜文、 孫宗慰、蕭淑芳、宋步云、高淑貞、吳作人 在北平解放前夕,宋步云還曾受黨的地下組織之托,協助徐悲鴻等進步教師保護校產,抵制學校南遷,掩護地下組織的工作人員。 但宋步云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離開了這所自己曾經全心投入參與籌建的學校。至于原因,徐悲鴻之妻廖靜文曾在訪談中提及。 當時,北平藝專內部有一些斗爭,主要分為兩派:一派擁護徐悲鴻,因此對宋步云也愛屋及烏;另一派有另外的看法,雖然不敢對徐悲鴻怎樣,但是對宋步云表示不太歡迎。當然,宋步云自己也感覺到了,他向徐悲鴻表示,自己不想留在北平藝專了,但徐悲鴻一直挽留。 ![]() 廖靜文與徐悲鴻舊照 后來,黨和政府派遣的軍代表來到了北平藝專,對許多事情具有決策權。軍代表剛來,并不了解過去的情況,那些對宋步云不滿的人就向軍代表反映,不希望宋步云留在北平藝專。盡管徐悲鴻向軍代表大力擔保宋步云沒有問題,但宋步云還是離開了北平藝專。對此,徐悲鴻深感愧疚。 “因為他為北平藝專做了那么多工作,所以徐悲鴻覺得很對不起他。徐悲鴻對宋步云離開北平藝專是依依不舍的,管行政工作是很難的事,不可能做到人人滿意。比如分房子,有的人分得多一點,有的人分得少一點,都有具體情況,當然得罪人。你要堅持原則就不可能去遷就每一個人,這就是宋步云先生得罪人的原因,所以有好多人不愿意干行政工作,只愿意教書。但是在徐悲鴻擔任校長的時候,宋步云先生為了減少徐悲鴻工作上的困難,自己不顧別人對他的看法,也不怕得罪人,就擔任起行政工作來,他是心甘情愿地為徐悲鴻工作,這也是讓徐悲鴻感激的,也是讓我很感激的,所以我至今懷念宋步云先生。徐悲鴻去世以后,宋步云先生還到家里來看我,表示了他的關懷,盡管他不在北平藝專了,他還可以作為一個朋友來關心,所以我也很感謝他。” ![]() 1959年,宋步云在六盤水創作 離開北平藝專后,即使在長時間蒙冤的歲月里,宋步云依舊筆耕不輟,用畫筆歌頌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成就,謳歌中華民族大好河山的壯美,創作了油畫《開山》《洪峰側流》《新社會新礦工》《英勇就義》等作品,水彩畫《晚霞》《蘆溝早春》等作品。 1958年,宋步云應邀擔任人民大會堂寧夏廳的總設計師和美術顧問,為完成設計任務遠足西北,留下大量寫生作品。1961年,在吳作人、傅抱石的介紹下,他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1985年,他被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宋步云在《從藝六十年回顧紀略》中寫道:“由20世紀80年代起,隨著撥亂反正迎來好的政治局面,我的精神也大為煥發。我懷著極其愉快的心情踏遍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博覽了祖國的大好河山。長白山林、天池瀑布、鏡泊湖光、蓬萊仙島,沿大連黃海經東海到南海的風光無一不入我的筆下。” ![]() 1982年,宋步云創作《長白山林海憶英烈》 ![]() 《天池晴雪》 宋步云 / 紙本設色 / 105cm×155.5cm / 1982年 20世紀80年代以后,他先后創作了巨幅國畫《長白山天池》《多壽圖》《碩果迎賓》《人間重晚晴》《風云長護古雄關》《寒林落暉》《月季》,水彩畫《靜月潭》《黃海之晨》《鏡泊湖濱》等。他在古稀之年不避辛苦,創作出許多鴻篇巨制。 1987年,他在中國美術館成功地舉辦 “宋步云藝術活動六十年”個人畫展;1990年,他的家鄉政府成立了“宋步云藝術館”,表達了人民對他的藝術及藝術精神的愛戴;1991年,他的大型畫冊《宋步云畫集》出版。 1992年,宋步云病逝,享年82歲,葬于北京市八寶山革命公墓。 ![]() 《多壽圖》 宋步云 / 紙本設色 / 81cm×50cm / 1984年 ![]() 《萬壽圖》 宋步云 / 紙本設色 / 144cm×364cm / 1987年 宋步云在追求自己的美術事業的過程中,曾為救國吶喊奔走,也曾為國立北平藝專復建及其后的中央美術學院建設做出無可替代的奠基之功,雖然經歷了世事的不公卻勇于擔當、不怨不尤,一直保有對于人生和藝術的熱愛,為中國現代美術史留下一個篤實赤誠、堅韌執著、熱愛生活的藝術家的背影。 正如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所說:“宋步云先生當年蒙受不公正待遇,很難想見他是如何克服現實中的許多困難,于精神寂寞中保持對藝術的信仰和專注”,“宋步云先生的人生際遇和此中況味又有多少人能體會到,但是他以對自然與藝術的熱愛這種樸實的信念戰勝了窮愁困厄的歷程,卻在畫中體現了出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