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北宋·蘇軾 播放
畫中畫
點擊按住可拖動視頻
夜飲 東 醒復醉,坡 1 歸 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來 2 倚 3 杖 4 聽江 。聲 5 長恨此身非我有, 何 忘卻時 6 營 。營 7 夜 風靜闌 8 縠 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紋 9 宋詞三百首 臨江仙 觸景生情 抒懷 船帆 飲酒 兒童 譯文 逐句全文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夜里在東坡飲酒,醉而復醒,醒了又飲。回來的時候仿佛已經三更。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聲如雷鳴。反復敲門里面全不回應,只好獨自倚著藜杖傾聽江水奔流的吼聲。[7]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長恨身在宦途,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時候能忘卻為功名利祿而奔競鉆營!趁著這夜深、風靜、江波坦平,駕起小船從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7] 注釋 1 東坡:在湖北黃岡縣東。蘇軾謫貶黃州時,友人馬正卿助其墾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間。 2 歸來:回來。 3 倚:倚著,靠著。 4 杖:藜杖。 5 聽江聲:蘇軾寓居臨皋,在湖北黃縣南長江邊,故能聽長江濤聲。 6 何時:什么時候。 7 營營:周旋、忙碌,內心躁急之狀,形容為利祿竟逐鉆營。 8 夜闌:夜盡。 9 縠紋:比喻水波細紋。縠(hú),縐紗。[6] 摘要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的詞作,作于謫居黃州時期,是一首即事抒情之作。上片敘事,著意渲染其醉態。寫夜醉回到居所,家童已睡熟,無人開門,只得“倚杖聽江聲”。酒后靜立于夜深的長江邊,很容易觸發聯想。下片就寫酒醒時的思想活動:幾經挫折,受盡冤屈;滿腹才華,卻落得獲罪流放的下場。躲開名利場,乘坐扁舟,歸隱江湖。全詞寫景、敘事、抒情、議論水乳交融。語言暢達,格調超逸。[2] 作品賞析 這首詞風格清曠而飄逸,寫作者深秋之夜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后返歸臨皋住所的情景,表現了詞人退避社會、厭棄世間的人生理想、生活態度和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展現了作者曠達而又傷感的心境。[3] 上片創造了一個極其安恬的靜美世界。因為夜闌更深,萬籟俱寂,所以佇立門外,能聽到門里家童的鼾聲,也正因為四周的極其靜謐,所以詞人在敲門不應的時候,能夠悠悠然“倚仗聽江聲。”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是常用的詩家手法。從寫家童“鼻息如雷”到進而寫諦聽江聲,就把夜之深、夜之靜完全襯托出來了,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首句“夜飲東坡醒復醉”一開始就點明了夜飲的地點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復醒,醒而復醉,當他回臨皋寓所時,自然很晚了。“歸來仿佛三更”,“仿佛” 二字,傳神地畫出了詞人醉眼朦朧的情態。這開頭兩句,先一個“醒復醉”,再一個“仿佛”,就把他縱飲的豪興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一個風神瀟灑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懷曠達、遺世獨立的“幽人”躍然紙上,呼之欲出。其間浸潤的,是一種達觀的人生態度,一種超曠的精神世界,一種獨特的個性和真情。“倚杖聽江聲”,這個富有啟發性的句子很自然地引出下片的內容。 下片詞人便慨然長嘆道:“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嘆,既直抒胸臆又充滿哲理意味,是全詞樞紐。“何時忘卻營營”一個人的形體精神是天地自然所賦與,此身非人所自有。為人當守本分,保其生機,不要因世事而思慮百端,隨其周旋忙碌。“夜闌風靜彀紋平”表面上看來只是一般寫景的句子,其實不是純粹寫景,而是詞人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相契合的產物。它引發出作者心靈痛苦的解脫和心靈矛盾的超越,象征著詞人追求的寧靜安謐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兩句,自是順理成章。“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這余韻深長的歇拍,表達出詞人瀟灑如仙的曠達襟懷,是他不滿世俗、向往自由的心聲。[4] 這首詞寫出了謫居中的蘇東坡的真性情,反映了他的獨特風格。歷史上的成功之作,體現作者的鮮明個性,因此,作為文學作品寫出真情實感是最難能可貴的。[1] 創作背景 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豐三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住在城南長江邊上的臨皋亭。后來,又在不遠處開墾了一片荒地,種上莊稼樹木,名之曰東坡,自號東坡居士。還在這里筑屋名雪堂。對于經受了一場嚴重政治迫害的蘇軾來說,此時是劫后余生,內心是忿懣而痛苦的。但他沒有被痛苦壓倒,而是表現出一種超人的曠達,一種不以世事縈懷的恬淡精神。有時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時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間,他要從大自然中尋求美的享受,領略人生的哲理。這首詞作于蘇軾黃州之貶的第三年,即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九月。[5][1] 作品評價 王文誥《蘇詩總案》:壬戌九月,雪堂夜飲,醉歸臨皋作。 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二:子瞻在黃州,病赤眼,逾月不出,或疑有他疾,過客遂傳以為死矣。有語范景仁于許昌者,景仁絕不置疑,即舉袂大慟,召子弟,具金帛,遣人赒其家。子弟徐言:“此傳聞未審,當先書以問其安否,得實,吊恤之,未晚。”乃走仆以往,子瞻發書大笑。故后量移汝州謝表,有云:“疾病連年,人皆相傳為已死。”未幾,復與數客飲江上,夜歸,江面際天,風露浩然,有當其意,乃作歌辭,所謂“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者,與客大歌數過而散。翼日喧傳:“子瞻夜作此詞,掛冠服江邊,拏舟長嘯去矣。”郡守徐君猷聞之,驚且懼,以為州失罪人,急命駕往謁,則子瞻鼻鼾如雷,猶未興也。然此語卒傳至京師,雖裕陵亦聞而疑之。[5] 作者簡介 ![]()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鐵冠道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與辛棄疾并稱“蘇辛”。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累官至端明殿學士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禮部尚書。南宋理學方熾時,加贈謚號文忠,復追贈太師。在王安石變法期間,蘇軾雖贊同政治應該改革,但反對操之過急的政策及王安石任用的后任呂惠卿,因此招來新黨爪牙李定橫加陷害;后來又因蘇軾反對“盡廢新法”,受到司馬光為首的舊黨斥退,終生當不了宰相。由于蘇軾在新舊黨爭中兩邊不討好導致仕途失意,被侍妾王朝云戲稱為“一肚皮不合時宜”。在元祐更化中一度官至尚書;紹圣年間因新黨的章惇為相,又加貶謫至儋州(海南島)。 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蘇軾遇赦北歸時病卒于常州(今蘇州),時年65歲。次年,其子蘇過遵囑將蘇軾靈柩運至郟城縣安葬。宋高宗時追贈太師,宋孝宗時追謚“文忠”。 蘇軾在散文、詩、詞、賦均有成就,且善書法和繪畫,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枯木怪石圖卷》等。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編有《蘇文忠公全集》。 參考資料 [1]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21-12-28] [2] 上彊村民編、張小柳譯析 . 學生課外閱讀文庫宋詞三百首 . 長春 : 時代文藝出版社 ,2003-04 . 100 . [3] 良石著 . 和毛澤東一起學宋詞 . 北京 : 臺海出版社 ,2018-03 . 22 . [4] 劉敬余著 . 唐詩宋詞鑒賞釋義+解詞+拼音無障礙閱讀精裝版 . 北京 : 北京教育出版社 ,2017-11 . 391 . [5] 高原等 . 唐宋詞鑒賞辭典(唐·五代·北宋) . 上海 :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8-04 . 640-643 . 展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