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個人離別之苦 換人民解放之福——張太雷 1927年12月12日,張太雷在廣州起義戰斗中被敵人伏擊,中彈身亡,年僅29歲。張太雷為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獻出了年輕的生命,是中共歷史上第一個犧牲在戰斗第一線的中央委員和政治局成員。 廣州起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民兵武裝起義,是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又一次英勇反擊,和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并稱為“三大起義”。 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隨后起義軍南下廣東省東江地區,準備再行北伐。時任中共中央南方局書記、中共廣東省委書記的張太雷,9月到潮(安)汕(頭)組織群眾接應南昌起義軍。10月初,南昌起義軍在潮安(今潮州)、汕頭地區遭受嚴重損失。 11月26日,張太雷從香港返回廣州,秘密召開會議,具體研究了廣州起義的準備工作,決定乘國民黨在廣州兵力薄弱的有利時機,組織共產黨所掌握的第4軍教導團和警衛團一部以及工農武裝,舉行武裝起義。起義的工人赤衛隊編成7個聯隊(徐向前為六聯隊隊長)和2個敢死隊。第4軍教導團系由原國民黨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分校改編,葉劍英曾兼任團長。該團共1000余人,裝備較好,戰斗力也較強,是廣州起義的主要武裝力量。 12月6日,中共廣東省委在張太雷主持下,成立了以張太雷為委員長的革命軍事委員會以及起義軍總指揮部,葉挺任總指揮,葉劍英任副總指揮。起義前夕,由于叛徒泄密,廣州實行全城戒嚴,國民黨準備抓捕第4軍教導團核心成員,并調動遠離廣州的主力部隊回防。在此緊急關頭,1927年12月10日深夜,張太雷在財政廳前黨的地下聯絡站召開教導團、警衛團骨干會議,部署立即發動起義。11日凌晨2時許,張太雷和葉挺、惲代英等人來教導團駐地,主持起義誓師會議。 ![]() 廣州起義 1927年12月11日3時許,震驚中外的廣州起義爆發。在張太雷、葉挺、葉劍英等領導下,教導團全部、警衛團一部和工人赤衛隊共5000余人,分數路向廣州市各要點發起突然襲擊。東路,教導團主力在葉挺直接指揮下,迅速將駐在沙河的1個步兵團打垮,俘敵600余人,繳獲部分武器,繼之消滅了駐燕塘的炮兵團,然后回師市區,協同工人赤衛隊攻占了公安局。中路,教導團一部和工人赤衛隊攻占了國民黨廣東省政府及其以北的制高點觀音山(今越秀山)等地。南路,警衛團第3營及工人赤衛隊一部向第4軍軍部、第4軍軍械庫等地攻擊,遇到頑強抵抗,未能攻克。與此同時,廣州市郊芳村、西村等地的農民也舉行起義,一部分進入市區配合起義軍的行動。 起義軍民經過4個多小時的戰斗,除第4軍軍部、軍械庫和第4軍第12師后方辦事處之外,珠江以北市區的國民黨軍、保安隊和警察武裝均被消滅,繳獲各種炮20余門,各種槍1000余支。當日清晨,張太雷身穿戎裝,系著紅領帶,在剛攻克的國民黨廣東省立公安局主持廣州蘇維埃政府工農兵執行委員會第一次聯席會議。中國第一個城市蘇維埃政權——廣州蘇維埃政府由此誕生,它被譽為“東方巴黎公社”。12日,回防廣州的張發奎所部3個多師和駐守廣州珠江南岸李福林的第5軍一部,從東西南三面向起義軍反撲。一夜未眠的張太雷和葉挺等指揮起義軍頑強抵抗,打退敵軍多次進攻。在得知敵軍從觀音山向總指揮部撲來的消息后,張太雷立刻和共產國際代表德國人紐曼以及警衛等乘車趕赴大北門指揮戰斗。 當汽車行駛至惠愛西路時,前方突然出現一群穿便衣拿槍的人。缺乏經驗的警衛以為是赤衛隊員,沒有防備。誰知這批人其實是工賊組成的稱為“體育隊”的反動武裝,他們看到車,一聲呼嘯,散到路邊舉槍射擊。“保護共產國際代表!”張太雷一邊喊著,一邊和警衛開槍還擊。怎奈敵眾我寡,最終張太雷不幸身中三彈,倒在血泊中。葉劍英親自率領警衛團冒著槍林彈雨搶回張太雷的遺體。很快,敵軍以十幾倍兵力圍攻廣州,并在12月13日重新占領廣州城區,5700多位起義軍壯烈犧牲。 ![]() 1921年在蘇聯的張太雷 張太雷,中國共產黨重要的創始人之一,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首任書記。五四運動期間,張太雷是天津地區愛國運動的骨干,并與同在天津南開大學的周恩來結下深厚的戰斗友誼。他也是黨內最早的國際活動家。1921年初他被派赴蘇俄,擔任國際遠東局中國科書記,成為第一個在共產國際工作的中國共產黨人,是中國共產黨少數見過列寧的人,具有杰出的政治、外交才能,被譽為“真正的國際主義者”。 ![]() 張太雷在共產國際大會 張太雷又是革命危急關頭黨的核心領導人。1927年4月27日,中共“五大”在武昌召開。張太雷當選為中央委員。在會上他與瞿秋白、蔡和森、惲代英、李立三、任弼時等一起,批評了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支持毛澤東關于進行土地革命、組織工農武裝的正確主張。在大革命失敗、陳獨秀離職的緊要關頭,張太雷又與周恩來等五人組成的中央常務委員會領導全黨。 ![]() 張太雷與妻子陸靜華 中國革命博物館珍藏著張太雷第一次赴蘇俄前夕寫給母親的信。在家書中,張太雷向妻子陸靜華和母親表達了自己放棄做官發財之路而走上共產主義道路的決定。同時,他還囑咐妻子要自立自強,教育子女。在這封家書中體現了他對理想的追尋、對官員腐敗的痛斥以及良好家風的建設。張太雷在信中提到要“謀將來永遠的幸福”,這正是共產黨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 在張太雷的影響下,女兒張西蕾、兒子張一陽均走上了革命道路。 ![]() 張太雷的子女 1938年,懷揣父親家書的張西蕾在上海找到黨組織,并在黨組織安排下加入皖南新四軍,分配在新四軍軍部教導總隊學習。在黨的教育下,張西蕾的革命覺悟提高很快,當年12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共產主義戰士。 1939年2月,周恩來達到新四軍軍部,接見了張西蕾,并指示陳毅安排黨組織派人去常州老家接張太雷其他家人前往軍部,再前往延安。隨后不久,陳毅派警衛劉思猛到常州,但陸靜華以老母臥病在床不便行動為由謝絕了組織的好意。惟張太雷的兒子張一陽堅決要去參加新四軍,到達皖南后,張一陽放棄留在軍部機關工作的特殊照顧,要求到基層鍛煉,最后分配到三支隊教導連任政治干事。 1941年蔣介石發動“皖南事變”,張一陽在突圍中被俘,關押在上饒集中營,在惡劣的條件中感染回歸熱病毒,高燒不退,水米不進。敵人在得知張一陽的身世后,以特效藥做誘餌引誘他寫悔過書,他被拒絕后在獄中不幸離世,時年18歲,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年輕的生命。 真正是一脈忠魂,兩代英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