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楊浦濱江工業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世界僅存最大的濱江工業帶”。 之前幾期已經有詳細介紹過楊浦濱江南段(楊樹浦電廠至漁人碼頭)的三個項目,分別是楊樹浦電廠遺址公園(原作)、邊園(大舍)、綠之丘(原作),而除此之外,這段行程中還有許多值得參觀的設計,這次一并梳理。- 1869年,黃浦江江堤上修筑的楊樹浦路,拉開了楊浦百年工業文明的序幕,紗廠、船廠、電廠、煤氣廠、制皂廠等應運而生。
- 之后的一百多年,沿江密布的工廠、倉庫、碼頭,創造了許多民族工業之最。
-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城市轉型發展,產業結構調整,楊浦濱江老廠開始紛紛關停,上海中心城區老工業退場,新型濱水空間啟動再造。
- 2017年10月,楊浦大橋以西至秦皇島路碼頭約2.8公里岸線貫通。
- 2019年9月,楊浦濱江南段大橋以東2.7公里公共空間開放。
- 至此,楊浦南段濱江5.5公里全部打通,“世界僅存最大濱江工業帶”重獲新生。

致正建筑工作室 設計內容:新一棉、上海肥皂廠片區 劉宇揚建筑事務所 設計內容:電站輔機東廠片區 大舍建筑設計事務所 設計內容:堆煤場以及煤氣廠片區 - 設計內容:楊樹浦電廠、上海煙草公司機修倉庫、祥泰木行舊址片區
 上位將此區域規劃為六個功能組團,從現狀來看,空間規劃中的大部分區域功能都有基本實現,確實使得濱江工業帶的公共生活得到了再生。沿線每300-500m即會出現一座節點型的建筑物或構筑物,基本保證了游走的趣味性。加之充滿野趣的景觀設計以及大量遵從工業遺存的設施,確有達到沉浸式的觀覽體驗,更能真切的感受到工業文明的歷史氣息。但沿線業態缺失是硬傷,氣質雖好,活力卻不足,特別是“事件場”及“生活集”兩個區域,仍未能發揮其效能,可能還需運營模式的優化和調整。以下對其中重點項目進行梳理(自楊浦電廠至漁人碼頭)參見《建筑圖鑒》NO. 22007(點擊圖片查看相關文章)參見《建筑圖鑒》NO. 22005(點擊圖片查看相關文章)在陸域進入水域的口部,有楊浦濱江現存最老的廣寧碼頭。由于區位的特殊性,碼頭的岸上原來有一個小廠房,被保留為一個工業架構,后來改造為驛站。建筑本身并無太多可說,遠看有點農家樂的氣質,入口處狹小而昏暗,也就沒了走近的欲望。 值得注意的是建筑師并未以建筑物的歷史價值作為其是否保留的唯一判斷標準,而是以其場地潛力為出發點,在區域尺度中判斷其作為節點建筑的重要性。此處原為鍋爐廠(1953-1979)期間建成的老廠房,因安浦路通過而需要被拆除。改造前后 建筑師將其與規劃道路有沖突的一側進行了拆除,而其他區域則僅保留了外圍墻體。之后再利用鋼結構構架進行加固和形體重現。 從現場觀感來說,不太理解何必如此大費周章去改造一個并無歷史價值和實用功能的建筑物。哪怕是仔細讀了相關的推文,依然覺得這種做法過于形式化,硬做了一個完全沒有空間功能的場所,對于整個場域來說更像是個配合景觀而造的構筑物。更尷尬的是,當天行至此處時剛好下雨,站在這樣一個有墻有頂卻沒法避雨的空間里,當時就凌亂了……路過時略有注意,同樣是留框架塞盒子的做法,形體比例有點奇怪,層層出挑,頭重腳輕,看起來是想做個可觀江景的窗口。由于廠區原有的大量水池(此地原建中壓水解樓及檢測樓),水池之間原本只通過細的水管連接,建筑師用兩米多直徑的大型鋼管將其串聯起來,使之成為一個人可以進入并穿行的展示空間。雖然參觀當天管道空間并未開放,但其室外公區及周邊的景觀設計依然精致可看。筒倉雖不在此區域之中,但其在浦東濱江難有良好的觀覽角度,反倒在楊浦濱江可以看到其全貌。 參見《建筑圖鑒》NO. 21006(點擊圖片查看相關文章)參見《建筑圖鑒》NO. 21004(點擊圖片查看相關文章)這里曾是始建于1902年的祥泰木行舊址,周邊的一些構筑物或景觀設計依然能看到歷史的痕跡。鑒于如此背景,材料方面選取了木材作為表達的重點,輔以鋼材及混凝土。整個建筑的空間形式有點像京都博物館平成知新館(谷口吉生),包括布局方式、入口、室內的空間關系以及水景的設置。值得注意的是地下一層與場地脫開處理,留出了采光通風的空間,形成了一個靜謐但不閉塞的展示空間。(只是這部分的排水處理會相對復雜) 結構方面許多趣味,地下基坑及地下室外墻為混凝土結構,地下一層及一層為鋼結構框架結構,地上二層為鋼木混合結構。復雜的結構必定帶來復雜的材料交接,現場的完成度很高,各種材料的細部交接處理都做的很好,值得在現場研究學習一番。此外,建筑地下一層的展廳內設有一座體量巨大的沙盤,可以完整看到楊浦濱江工業帶的改造內容,千萬不要錯過。展示館的對面是一座名為“人人屋”的驛站,乍看有點齒科診所(隈研吾)的即視感。大概也是因為場所背景而采用了鋼木結構。  從形式上來說,就是一個雙坡的玻璃房子外面包了一層木構件的皮,頂部再加一片鋁板屋面。內部的玻璃房子用的是反向支點玻璃幕墻(支承結構在室外),“皮”則是采用十字型的預制木桿件(云杉膠合木)。后來查到施工周期只有一個月,再回想現場的完成度,還是不禁贊嘆。始建于1938年的東方漁人碼頭,曾是上海叫得響的老魚市場。在保留主題框架的同時,這里也被打造成了匯聚餐飲、購物、娛樂等多功能商業天地。整組建筑形體怪異,施工細節更是不忍直視,不做贅述。不過一路走來直到這里才有些像樣的餐飲,途中只有一兩家咖啡廳,建議隨身備點零食。除以上建筑物之外,市政、景觀、及配套設施的設計也有巧思。座椅、護欄 藝術作品 眺望臺、舟橋、鋪地 傘亭、水上橋亭 紡織廊架 沿線設有大量利用工業遺存改造而來的城市家具,以及棧橋、橋亭等構筑物,配合上沿途充滿野趣的景觀設計,以及大量的藝術作品,使得游人既能遠離城市喧囂,沉浸于這片區域濃厚的工業氣息,又不感無趣或荒涼。

總體來說,楊浦濱江實在是一段非常精彩的行程,春暖花開的周末,騎行、游走、停留,這片土地上的一切歷史,一切留存,一切景象,都將與這歲月一起,向野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