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血輪的《綺情樓雜記》說:“按打牙祭本打衙祭之訛傳。《通考》載石林葉氏云:'節度使碧油紅旆,受賜者藏于公宇私室,皆別為堂號節目,每朔望之次日祭之,號衙祭日,祭畢分肉以畀眾人。’是衙祭二字,由來已久,后流傳民間,遂附會成為打牙祭。”這段話來自清人吳振械寫的《黔語》。但,究竟是“衙祭”附會成了“牙祭”,還是“牙祭”附會成了“衙祭”? 《說文》稱:“衙,行皃,從行。”可見并非指后世官府,東漢張衡的〈東京賦〉道:“戈矛若林,牙旗繽紛。”薛綜解釋說:“兵書曰:'牙旗者,將軍之旌。’謂古者天子出,建大牙旗,竿上以象牙飾之,故云牙旗。”周代的牙旗是否飾象牙,或者式樣如牙璋,還是“其旗兩邊刻繪如牙狀”都很難說。 《宋史》載:“軍前大旗曰牙,師出必祭,謂之禡……太宗徵河東,出京前一日,遣右贊善大夫潘慎修出郊,用少牢一祭蚩尤、禡牙。”唐人封演的《封氏聞見記》載:“《詩》曰:'祈父,予王之爪牙。’祈父,司馬,掌武備,象勐獸,以爪牙為衛,故軍前大旗謂之牙旗,出師則有建牙、禡牙之事。”禡牙就是祭牙旗,出師前除了祭祀戰神,還要祭祀軍旗。祭祀完了就把肉分給眾人吃,這便是打牙祭。 因此《陔余叢考》就說:”衙門,本牙門之訛。“節度使有固定的衙門,其受賜的旗幟可稱衙旗,祭祀也變成了固定日期,但”衙“是由”牙“而來的。 出征要犒勞士兵,衙門也要定期犒勞下屬,推廣到民間有所謂:“牙祭不打,生意要垮。”乾隆朝的《鎮遠府志》載:“每月初二、十六日,盛熟肉一方,俗曰'刀頭’,祀財神,謂之“打衙祭”。是日,公所飲食必半。商店過乞丐,輒給錢一文,或米一勺。每年正月初二之衙祭,謂之為'起衙’。臘月十六之衙祭,謂之為'倒衙’。祭之余肉,以畀眾人,即祭所云:'韗巵翟閽,惠下之道也。’”下屬也好,工匠也好,都要對他們表示尊重。 原載《人間福報》2018年6月1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