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淺靜脈炎是臨床上十分常見的疾病,有血栓性淺靜脈炎、游走性血栓性靜脈炎、下肢靜脈曲張(原發性下肢靜脈曲張、繼發性下肢靜脈曲張)。多發生在下肢,其次胸腹壁的淺靜脈,屬中醫學的“脈痹”、“惡脈”等范疇。 因有靜脈輸液、注藥史;劇烈重體力勞動、扭傷和做過乳腺手術史;感染、過敏、高凝狀態代謝性原因等均引起本病。無靜脈曲張的病人中,反復發生此證時,患肢并有不同程度的缺血或營養障礙表現,應注意動脈狹窄及閉塞性疾病或潛在內臟的癌癥疾患。 淺靜脈炎表現出:靜脈發紅、腫脹、疼痛具有間歇游走、交替的特性;急性期可有發熱,全身不適,舌苔黃膩,脈濡數等;紅腫消退后,皮色有色素沉著,靜脈發硬,結節可自行消退;患肢足背動脈搏動消失,為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并發癥,動脈搏動正常,以女性多見,多為單純游走性淺靜脈炎,應排除早期癌癥表現;血象:白細胞增高、抗“O”呈陰性;病理檢查可確診。 治療可內服宜涼血通絡、清利濕熱的藥,用五神溝合三妙丸加減,或用茯苓15克,赤小豆15克,丹參6克,赤芍10克,連翹12克,忍冬15克,地丁10克,苡根12克,蘚皮10克,紫草10克,丹皮5克,蜈蚣2條;病久出現條狀硬結者用桃紅四物湯加三棱、莪術;外治早期可選紫金錠、三黃散、金黃散用蜜水各半調制外用,或用金花散調麻油敷,或2%黃柏水濕敷,每日2次。婦女妊娠或經期在醫生指導用藥。 為了預防復發,應同時治療體內感染病灶如扁桃腺炎、齲齒等;早期臥床休息,抬高患肢,待癥狀好轉后,才逐漸下床活動;下肢靜脈插管不宜過久,避免經周圍靜脈輸入刺激性較強的液體;用彈性襪或彈性繃帶壓迫患肢,使曲張靜脈被壓而有于靜脈回流,應用時要注意壓迫要均勻,不宜過松和過緊;患者應徹底忌煙、酒,適當體育鍛煉,提高自身免疫能力;經積極治療后,如硬性索狀物不消,遺留疼痛不適者,可以手術將病變靜脈切除。 |
|
來自: 學中醫書館 > 《189.實用偏方秘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