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中醫,老百姓通常都會想到中醫有秘方。 因為近百年積貧積弱,很多傳統知識基本上也就只在民間零星的流傳,慢慢地讓人印象模糊了。 不僅僅是中醫,幾乎所有的傳統技術,在近代,都在垂死掙扎。 在這些傳統技術中,大家都難兄難弟,比如徽州磚雕這門技術,傳統曲藝,園林修復,等等各色門類。相較而言,中醫還算不太瀕危的物種。 只是文化自信在近代還是受到了巨大的沖擊,故而很多以往習以為常的認知,現在與老百姓隔得越來越遠了。 從中醫上講治療,分四個步驟,證、理、法、方,處方是最末一位。 只是證、理、法、指的都是醫學理念,整個過程是思維邏輯,最后物化凝練在一張處方上。 抓藥看病,也都是憑著一張處方,故而不少老百姓想當然的覺得中醫就是秘方。 中醫確實有秘方,其實現在我們平常所有運用的處方,在以往的某些年代,都是秘方。 唐朝時孫思邈就感慨,江南諸師秘仲景方不傳。 孫思邈身為一代藥王,醫術了得,但直到晚年近百歲時,才看到殘本的《傷寒論》,于是發出感慨,很多江南的醫師,手上得到了《傷寒論》,就當成秘笈,絕不示人。 到了宋朝,《傷寒論》得到官方公開出版后,也就算不得秘方了。 宋朝官方的和劑局所編修的中成藥典籍《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可以說其中的絕大多數方子,都是宋朝以前的秘方。 只是再精妙的處方,都不是憑空產生的,都是在證、理、法的整體思路下,屢經臨床驗證,行之有效,并在正確的應用指征下,療效經得起反復驗證的處方。 故而經典處方,是無數臨床實效的凝練下,中醫理論高度的凝結。 每一張經典處方都有她的傳奇,每一張處方的證、理、法,就是處方運用如神的秘訣。 同樣一把倚天劍,張無忌隨手撥動就是精妙絕倫,在滅絕師太手里,則當不得大用。 一樣的劍,可以使出不同的威力。 一樣的方,能不能用好是關鍵。 處方的使用原理,就是中醫的內功,在行家手里,就是起死回生的靈丹,倘若不得其人,絕世珍寶,也只能蒙塵納垢,晦暗無光。 名方傳奇: 宋代有位名醫叫錢乙,被稱為兒科圣手,是古今醫家中兒科最負盛名的名醫。 錢乙的姑父醫術高超,頗有醫名,錢乙從小跟隨他的姑父學醫,天資穎悟,未滿弱冠,就已經盡得其傳,且識見超群,應診擬方似乎都已青出于藍。 在宋神宗元豐年間,錢乙剛二十出頭,在當時的京城汴梁(今開封)行醫,因為醫術超群,才一二年間,便已譽滿京城,下至販夫走卒,上至宮廷貴胄,其精湛的活人手段讓大家稱道不已。 一天,祁國長公主她女兒病了,祁國長公主就是當今皇上宋神宗的妹妹,宋英宗的女兒。 長公主的女兒時年才五六歲,已經病了第四天了,高熱不退,腹瀉,不思飲食,困倦無力,身上軟的都支不起身,人都燒的有點糊里糊涂的。 第一日,就把皇兄平時最賞用的御醫陳太醫給請來瞧病了,開了一張柴苓湯,四平八穩。 第二日上午,熱度稍稍降了一些。小寶貝仍舊還是精神不振,一大早剛喝了點白粥,不多久就吐了出來。 長公主看在眼里,心里著急,丫鬟們剛端上來的早餐也完全沒有心情吃。轉身吩咐下人立刻去把陳太醫繼續請來看診。 應差的下人還沒出府,陳太醫已經大步跨進府門,急匆匆的來了。 長公主見到陳太醫急急的來了,二話不說,馬上拉上他繼續進內室給女兒看診。 這兩天每日腹瀉十幾次,熱雖稍減,脈仍數急,診脈時,小女孩蓋著很厚的被子,仍舊有些哆嗦。 考慮到長公主的女兒,素體孱弱,從小多病,處方中給與人參、當歸各一錢,托補氣血,希望能夠扶正達邪。 開完方后,陳太醫領著長公主家的下人回太醫局抓藥,帶回駙馬府急煎侍奉著。 第三日,一大早,陳太醫就引著上級領導——正奉上太醫張太醫一同來診。 長公主急忙引入內室,昨日用藥后,高熱,泄瀉,仍舊沒有緩解的趨勢,兩位太醫看著長公主的女兒雙眼緊閉,唇白面淡,病情危篤,思忖著加用暖脾止瀉之法,與前方中再加干姜、肉豆蔻各一錢,煎藥再進。 到了第四日,兩位太醫診畢調方,告退先回了。 長公主看著女兒,氣息奄奄,病情反復,似乎絲毫沒有看到病勢轉佳的跡象,唉聲嘆氣坐在床邊,眉頭緊鎖,神情恍惚。 不知不覺,已到傍晚,夜幕降臨,城里家家戶戶,都已飯菜飄香。 只是這長公主仍舊茶飯不思,衣不解帶,愁容滿面,思前想后,想到了錢乙。 她聽聞城內有個醫生叫錢乙,傳說醫術超群,但回頭一想,太醫局的醫師哪個又是平庸之輩呢?他們也都是學富五車的大國手啊! 旁邊站著負責端茶倒水的丫鬟小鳳,看出了公主的心思,輕輕地低聲道: “夫人,要不請城里的小先生錢乙來瞧瞧吧,我母親上個月吐瀉不止,看了好些京城名醫,都擺手回絕說治不了了,這事夫人您也知道,后來就是請了錢大夫,沒想到,治了幾次,漸漸有了起色,現在她老人家燒火做飯都很利落了,像個沒事人一樣了。” 長公主沉思了一會,下了決心,抬頭說道:“也只有如此了,小鳳,你讓崔管家親自去請來府上,讓錢大夫給瞧瞧。” 話分兩頭,這錢乙錢大夫白天診病回家,妻子賢惠持家,各色菜式已經備下,還燙了壺小酒,夫妻共飲,真是世間神仙眷侶,圍爐酌酒,心情舒朗,又有好菜下酒。 不一會,一壺飲盡,妻子立馬起身又添了一壺。 這邊飲邊談,好不和諧。 酒飲正酣間,一陣急切的敲門聲傳來,正是長公主駙馬府上的崔管家到了。 家里的磨墨小童去開了門引入廳堂,錢乙立刻出來拜見。 崔管家這時哪里還有什么禮數,不由分說,拉著錢乙就走,至于拉去干什么,路上邊走邊說了。 只是此時的錢乙酒酣半醉,聽得也是糊里糊涂。 不多時,已到駙馬府上。 錢乙嘴里冒著濃重的酒氣,進了駙馬府,看到氣氛森嚴的層層樓閣,酒稍微醒了點。 等到進入了重重帷幕之內,看到了病危中的小孩,錢乙的神情才開始凝重起來,酒也醒了大半。 他仔細觀察了長公主的女兒,肌膚灼熱,頸脖、四肢都觸摸了一下,干烙無汗。細細一看,頸脖處有細密隱隱的小紅點,掀起被角,提起孩子的手來診脈,孩子卻下意識地縮進被子里。 小孩子病了幾天,說話都有點吃力。 錢乙問:“頭痛嗎?” 小孩子點點頭。 繼續問:“頭的哪個位置痛?” 小孩子吃力得舉手指了指太陽穴,指了指后腦勺。 詢問了下人一些問題得知,大便氣味不重,大多成水泄,每天前幾次腹瀉量稍多,其后便意多,但實際拉出來的量并不多。 胃口不佳,但能少量吃點,并非完全不能進食。 唇干,起皮,舌淡紅,苔薄白。 錢乙仔細診脈,六部浮弦,數急,久按稍不受按。 他診查完畢,然后長長地出了口氣,起身,退了出來。 隨后詢問了一下之前的診治經過,心中有了底。 駙馬爺是寧遠軍節度使,剛辦完公務回府,女兒患病多日,他也甚為焦急,一進府門,就朝女兒的閨房疾走而來。 正巧碰上錢乙坐在窗邊的書桌上寫脈案。 錢乙看到這華服錦繡的高大男子進屋,想是駙馬爺駕到,立即起身行禮。 駙馬爺走近了擺擺手說:“聽說您是遠近聞名的錢先生,敢問小女病癥如何?” 錢乙一聽,果然是駙馬,拱手回答道:“病勢稍重,但大局無礙,頸脖處隱約有紅疹未透,待今日用方后,紅疹大透,自然熱退瀉止。” 駙馬聽他答得氣定神閑,泰然自若的樣子,好似很有把握。言語中夾雜著濃濃的酒氣。 駙馬眉頭一皺,想著連日來兩位太醫幾經輾轉,毫無寸進。這個毛頭小伙子居然言語輕飄,是不是大言欺人? 駙馬陰沉不悅地說道:“聽你這樣說來,好像這病并無難處啊?你說話可不能輕佻啊?如果戲弄于我,可不會有好果子的。” 錢乙聽了,心里暗驚,心想駙馬對我并不信任啊,于是一言不發,留下已經寫好的脈案處方,拱手作揖,轉身就走了 。 駙馬拿起脈箋細細端詳,這箋上寫著: 二陽合病,寒濕未透,內陷腸腑,疹毒內伏,無力外達,由外之內者,先治其外,稍兼氣餒,可扶正內托,尚有逆流挽舟之機。擬敗毒散化裁,仍從表散,待邪透正自安。先進一劑,明日再議后法。 羌活、獨活、柴胡、前胡、枳殼、桔梗、甘草、茯苓、川芎、人參、連翹、大青葉。 看完方箋抬頭向院外望去,錢乙的背影消失在夜色中。 回頭看到了長公主,還埋怨她怎么找個市井醫生來給我們千金診病,這能靠譜嗎! 長公主敷衍了駙馬幾句,立馬吩咐小鳳:“快去把藥配制齊全,煎了給小姐服上,快去。” 小鳳答應下后立刻就去操辦了。 第二日清晨,錢乙尚未出門應診,駙馬府上的崔管家已在門外恭候了。 遇到錢乙,立馬招呼:“錢先生,快快快,先跟我回府,給我們小姐調個方子,然后才能放您去坐堂應診。” 說罷拽著錢乙就向駙馬府走,邊走邊說:“錢先生,您可真神啊!小姐昨夜服了您開的藥,今天清晨真的發了滿身疹子,但熱卻退了,肚子也不拉了,早上主動要吃的了。長公主等您給再起個方,繼續調治。” 錢乙邊走邊應和著,不多久,到了府上。 小姐雖然還有些體弱,但精神狀態好了很多。 長公主自然要感謝一番,請錢乙繼續善后調治,錢乙開了幾貼善后方,交給小鳳。 長公主隨后詢問:“錢先生,您是如何能夠判斷小女,疹透后能夠熱退瀉止的?” 錢乙拱手后回答:“小姐腹瀉,是表證沒有處理好,病勢內陷,正氣又無力外托,所以疹毒欲透而難透,我只是用藥幫助身體的自愈之機,病是從表而來,還要從表而解。況且凡病疹毒,必要疹出才能熱退。” 也不知道長公主是聽得懂還是聽不懂,連連點頭稱是。 因錢乙屢次為皇室診病,療效卓著,宋神宗授予“翰林醫學”的頭銜。 這錢乙所用的敗毒散,就是宋以前的秘方,配伍精妙,被后世歷代醫家所稱道,諸多醫家都善用此方。 在宋朝被太醫局收入《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 敗毒散有不少姊妹方,本文要介紹的是此方的姐妹方,名叫荊防敗毒散。 當代諸多藥廠根據此方,制作成中成藥,就是非常著名的荊防顆粒。 9、荊防顆粒: 荊防顆粒是根據古方荊防敗毒散改變劑型而制作的中成藥。 荊防敗毒散出自明代張時徹所著的《攝生眾妙方》。所謂敗毒,清代醫家陳素中說:“培其正氣,敗其邪毒,故曰敗毒。”《傷寒辨證》 自從敗毒散問世以來,歷代醫家對敗毒散及其類方都非常重視,并為大多數醫家所習用。 這是一張配伍非常精妙的處方,而且適應癥廣泛,在各科疾病中都能夠廣泛運用。很多擅長使用敗毒散類方的醫師,往往都能成為一方名醫。 藥物組成: 荊芥,防風,羌活,獨活,(疏風解表,散寒透濕) 柴胡,前胡,桔梗,枳殼,(疏氣降肺,宣胸行氣,化痰止咳) 川芎,茯苓,甘草。(通經和營,利水散濕,調和藥性) 功能主治:發汗解表,散風祛濕。頭痛身痛,惡寒,無汗,鼻塞清涕,或略兼咳嗽,稍有痰。 此方治療表證,應用面廣泛,而且作用強大,從病因上說,散風散濕散寒,作用均衡,且發散力量頗強,且衛分營分通行,藥性能走太陽少陽厥陰少陰四經。 諸如程度較重的流感,惡寒發熱,熱度甚高,甚至寒戰,身體極度不適,身重乏力,疲軟不堪,往往自覺都覺得病的不輕。很多醫師善用荊防敗毒散,對癥用方,往往一劑退熱,患者自身感覺,煥然一新,往往嘖嘖稱奇。很多醫師因善用此方,名震一方。 這除了臨床醫師善于使用此方,也與此方的創制者理論功底高超,臨床經驗豐富有關,故而能夠創制出如此精妙的處方。 在今天的社會,單純的傷寒表證,發病率較民國時期少了很多,故單純散寒的處方,運用機會大大下降,而荊防敗毒散則使用頻率較高,且江南、嶺南這些地區,往往夾有濕邪,應用機會更多。 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是與流行病傳染病作斗爭的歷史,經史料記載大疫五百余次。 疫癥,通常有寒疫、濕疫、瘟疫、火疫、燥疫等等。 比如東漢末年,張仲景寫《傷寒論》的時代,就是寒疫流行的時代,因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才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寫了劃時代的巨著《傷寒雜病論》。 比如明代末年,大疫四起,從南至北,輾轉千里,以傷寒治法治之多死,這次流行的是濕濁疫,病情極為兇險。故而吳又可精心鉆研,創作了傳染病領域的輝煌之作《瘟疫論》。 比如清朝中葉,京師大疫,有醫師以大劑石膏治之,全活甚多,這是一場瘟疫。故而余師愚寫了傳世之作《診疫一得》。 雖然如此,但很多寒濕疫,敗毒散都能擔當重任。 記載如下: 嘉靖己未,江淮大疫,用敗毒散,倍人參,去前胡、 獨活,服者盡效。萬歷己卯大疫,用本方復效。崇禎辛巳、壬午,大饑大疫,道殣相望,汗和藥中,惟加人參者多活。 時下,新冠疫情已經肆虐了近三年了,很多患者發病時有惡寒、發熱、身重、疲勞,這是荊防敗毒散的適應癥。 新冠感染,在傳染病中,傳染性很強,毒性并不強。和歷史上出現的鼠疫、乙腦等傳染病相比,絕對是小把戲。 很多新冠感染的患者,初期對癥的話,敗毒散一劑就解決戰斗了。 這么好的經典處方,你學會了嗎? 附: 錢乙,字仲陽,宋代東平人,約生于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間(約公元1032~1113年),享年82歲,是我國宋代著名的兒科醫家。錢氏治學,當初先以《顱囟方》而成名,行醫兒科,曾治愈皇親國戚的小兒疾病,聲譽卓著,被授予翰林醫學士。曾任太醫院丞,在多年的行醫過程中,錢乙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成為當時著名醫家。《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錢乙幼科冠絕一代”,言不為過。其一生著作頗多,有《傷寒論發微》五卷,《嬰孺論》百篇,《錢氏小兒方》八卷,《小兒藥證直訣》三卷。現僅存《小兒藥證直訣》,其他書均已遺佚。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