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乙,字仲陽,北宋醫學家,被尊稱為兒科之圣、幼科之鼻祖。其所著《小兒藥證直訣》為兒科經典著作,奠定了中醫史上兒科的專業地位。 迎難而上專攻兒科兒科一直是醫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科目,古代醫家稱兒科為“啞科”,認為治小兒病最難。 這是因為古代醫學講究的“望聞問切”,到了小孩兒身上實行起來十分困難。第一,小兒脈微難見,診察時又多驚啼,靠脈診難以辨證;第二,小兒喜怒無常,骨氣未成,形聲未正,無法靠望診給出答案;第三,幼小兒童還不能說話,即使能說話亦往往詞不達意,無法靠問診獲得有用信息;第四,小兒各方面都沒有成熟,五臟柔弱,病情反復無常,用藥稍有不當,就會使病情變得更加復雜,乃至于失去性命。 正因如此,在古代,許多大夫面對兒童的病癥無從下手,也不愿意給小孩子治病,所以許多孩子沒長大成人就早早夭折。在這樣的情況下,卻有一位醫生迎難而上,通過自己的努力和經驗的積累,不僅自創了一套給小兒看病的方法,還留下了不少病例和兒科醫學著作。他就是在當時赫赫有名,在后世被尊為“兒科之圣”的錢乙。 奠基中醫兒科里程碑錢乙通過四十余年的醫療實踐,總結出了小兒的生理特點。他把古今有關兒科的資料逐一加以研究,借助于《顱囟經》中“小兒純陽”之說的啟示,摸索出一套適于小兒用的“五臟辨證”法。 他提出小兒“五臟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壯,臟腑柔弱,易虛易實,易寒易熱”的理論,對兒科常見的驚搐、瘡疹、水痘、天花、猩紅熱等病的鑒別診斷作了描述,提出多種有效療法,且能區分出幾種不同類型的黃疸,其中包括現代醫學所說的傳染性肝炎、腸寄生蟲病的發生和新生兒溶血性黃疸等疾病。 在診斷上,他主張從面部和眼部診察小兒的五臟疾病,增加了“面上證”與“目內證”兩種特殊的觀察方法。在處方用藥方面,力戒妄攻、誤下與峻補,主張“柔潤”的原則。 錢乙一生著作頗多,其中《小兒藥證直訣》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兒科專著。它第一次系統地總結了對小兒的辨證施治法,使兒科自此發展成為獨立的一門學科,在中醫歷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 該書最早記載辨認麻疹的方法和百日咳的診治,最早從皮疹的特征來鑒別天花、麻疹和水痘,記述多種初生疾病和小兒發育營養障礙疾患,以及多種著名有效的方劑,還創立了我國最早的兒科病歷。《四庫全書目錄提要》稱錢乙的書為“幼科之鼻祖,后人得其緒論,往往有回生之功”。 化裁古方制六味地黃丸錢乙善于化裁古方,創制新方。如經典名方六味地黃丸,就是錢乙對張仲景《金匱要略》所載的“金匱腎氣丸”進行化裁而制成的。金匱腎氣丸是一個溫陽之方,錢乙根據“小兒純陽”理論,從金匱腎氣丸中減掉了附子和肉桂這兩味溫藥,使整個方子的屬性發生了變化,稱作六味地黃丸。 六味地黃丸的主要成分是熟地、山藥、山萸肉、茯苓、丹皮和澤瀉,號稱“三補三瀉”。這味藥在古代主要用來當作兒科補劑,補腎臟的虧虛,解決小兒“囟門不合”和小兒“五遲證”等。 進宮治病官封太醫丞北宋神宗時,長公主的小女兒病了,瀉痢。宋神宗派了許多御醫來,效果不好,小女兒的病越來越重,長公主府上亂作一團。 這時有人推薦民間醫生錢乙,于是錢乙立即被帶進了宮。此時他剛剛喝過酒,還在醉中,努力讓自己鎮定下來。進了內室,看到患兒,才舒展了眉頭,臉上的表情也輕松了些。在場的駙馬一聞錢乙有酒味,覺得這個人膽子太大了。錢乙還不知趣,說,這病沒事,不重。明天會出疹子,出過就好了。駙馬聽了,更氣了。小女兒患的是痢疾,重得不行了,你竟然說輕!駙馬就叫人來把他轟出去。 錢乙一句話也不說,“不對而退”。第二天,女孩兒果然出了一身疹子,精神倒足了。駙馬再去請錢乙。錢乙一看,用了一些藥,女孩兒后來徹底好了。此后,錢乙聲名大噪,官封太醫丞,每天都被皇親國戚、文武大臣召見看病,足見其醫術之高明。 錢乙因治好皇子公主的病而名聲大震,并官拜太醫丞。 中醫之祖系列故事 兒科之祖——錢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