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三旗是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 下五旗是正紅旗、鑲紅旗、鑲白旗、正藍旗、鑲藍旗。 一、上三旗 1、正黃旗 以旗色純黃而得名。建于明萬歷二十九年,由皇帝親自統領,是上三旗之一。兵丁人口最多,至清末,下轄92個整佐領又2個半分佐領,約3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5萬人。 2、鑲黃旗 建于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黃色鑲紅邊而得名,鑲黃旗是上三旗之首,旗內無王,由皇帝所親統,兵為皇帝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 3、正白旗 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初定,以旗色純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多爾袞死后,順治皇帝將其納入皇帝親統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 二、下五旗 1、正紅旗 建於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為紅純紅而得名,正紅旗是下五旗,為下五旗之首。分為滿洲、蒙古、漢軍三部分,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個旗。 規模為下轄74個整佐領,兵丁2.3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1.5萬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隸正紅旗;清乾隆年間的大貪官和珅也是正紅旗人,由蒙古族組成,在清朝屬于自治部落。 2、鑲紅旗 建于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為紅色鑲白而得名,鑲紅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6個整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清光緒帝的寵妃珍妃就是鑲紅旗人。 3、鑲白旗 建于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白色鑲紅而得名,鑲白旗屬于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親統,而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是84個整佐領,兵丁2.6萬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 4、正藍旗 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整頓編制,分別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初置黃、白、紅、藍4色旗,編成四旗。正藍旗建于此時,因旗色純藍而得名。 正藍旗在順治前與正黃、鑲黃列為上三旗,順治初,被多爾袞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親而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 5、鑲藍旗 建于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為藍色鑲紅而得名,鑲藍旗是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了下轄八十七個整佐領又一個半分領,兵丁2.7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5萬人。 擴展資料 旗人是明萬歷十九年努爾哈赤統一了建州諸部,后建立八旗制度,八旗中的人對自己的簡稱。八旗打破了原來分裂的局面,使得努爾哈赤直接掌管八旗,當時的旗人擁有一定的地位。八旗制度是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的過程中創造的滿族社會制度。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合起來稱為八旗。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旗人 同義詞 旗人一般指八旗子弟(八旗旗人及其后代) 八旗子弟泛指八旗人的后代,又稱旗人。八旗子弟并非貴族,只是兵丁,八旗中官員子弟多為紈绔子弟。 八旗制是清代滿族的軍隊組織和戶口制度,以旗為號,分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各旗當中因族源不同分為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滿洲、蒙古、漢軍同屬一旗,旗色亦相同,八旗軍人數最多時有27萬人。[1]
目錄定義“八旗子弟”最初指旗人,八旗制度終結后,多指旗人的后代。 組成八旗根據組成成員亦可分為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 演變創建努爾哈赤隨后發展壯大,以五牛錄為一札欄厄真,五札欄厄真立一固山厄真,固山厄真左右設立美凌厄真。原來的旗幟有黃白藍紅四種顏色,在這四種顏色的基礎上設立鑲黃、鑲白、鑲藍、鑲紅四種旗幟,八旗便由此產生。 [3] 成立評說周恩來同志曾經提到的“八旗子弟”,應該說是一個特定名稱,它指的不是清兵入關前后的旗籍青年;也不是辛亥革命之后,逐漸變成了勞動人民的曾經有過旗籍的青年;也不是指具有旗籍的一切人。“旗人”之中,也有出類拔萃、不同凡響的人物。清代的大作家曹雪芹,就是正白旗人。現代作家老舍,就是正紅旗人。他們“旗下人”的身份絲毫不影響他們在文學上的成就。他指的是清末那些憑借祖宗福蔭,領著“月錢”,游手好閑,好逸惡勞,沾染惡習,腐化沉淪的人物。 老舍先生因為是滿族的旗人(不像曹雪芹那樣是原屬漢族而祖先進了滿洲旗的旗人),因此,他對于滿族旗人,對于那些“八旗子弟”的生活方式和所作所為是知之有素的。在他的《正紅旗下》那篇自傳體的文章中,曾對早年旗人生活作了繪聲繪色、入木三分的揭露。這里我想引他的兩段話,以窺見不少旗人淪落的原因以及他們當時的生活方式:“……按照我們的佐領制度,旗人是沒有什么自由的,不準隨便離開本旗,隨便出京;盡管可以去學手藝,可是難免受人家的輕視。他應該去當兵,騎馬射箭,保衛大清皇朝。可是旗族人口越來越多,而騎兵的數目是有定額的。于是,老大老二也許補上缺,吃上糧錢,而老三老四就只好賦閑。這樣,一家子若有幾個白丁,生活就不能不越來越困難。這種制度曾經掃南蕩北,打下天下;這種制度可也逐漸使旗人失去自由,失去自信,還有多少人終身失業。“ 二百多年積下的歷史塵垢,使一般的旗人既忘了自譴,也忘了自勵。我們創造了一種獨具風格的生活方式:有錢的真講究,沒錢的窮講究。生命就這么浮沉在有講究的一汪死水里。是呀,以大姊的公公來說吧,他為官如何,和會不會沖鋒陷陣,倒似乎都是次要的。他和他的親友仿佛一致認為他應當食王祿,唱快書,和養四只靛頦兒(注:一種小鳥)。同樣地,大姐丈不僅滿意他的“滿天飛元寶”,而且情愿隨時為一只鴿子而犧牲了自己。是,不管他去辦多么要緊的公事或私事,他的眼睛,總看著天空,決不考慮可能撞倒一位老太太或自己的頭上碰個大包。……他們老爺兒倆都聰明、有能力、細心,但都用在從微不足道的事物中得到享受與刺激。他們在蛐蛐罐子、鴿哨、干炸丸子……上提高了文化,可是對天下大事一無所知。他們的一生像作著個細巧的、明白而有點糊涂的夢。 這類人物去當什么“參領”“佐領”以至什么名義上更大的官兒,自然沒有辦法不把事情弄糟。” 旗色含義女真人當時分成五種顏色:紅、黃、藍、白、黑。當時的女真人將:紅色代表太陽,黃色代表土地,藍色代表天,白色代表水,黑色代表鐵。鐵又先于土,有土就不要五色,只有四種顏色:紅、黃、藍、白。 稱:女真人靠天吃飯,靠天種地、有水、有日,就能生存、發展。 所以用:紅—代表日,黃—代表土,藍—代表天,白—代表水。因此用紅、黃、藍、白依次對應日、地、天、水。 上三旗與八旗旗主們及左右兩翼分設 ⑴進北京后的上三旗與下五旗 下五旗守衛京城外,大批派往各地駐防護衛。它們是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 ⑵1601年設立四旗的旗主分別是: 正白旗,旗主努爾哈赤長子褚英統領; 正紅旗,旗主由努爾哈赤次子代善統領; 1615年擴為八旗的旗主分別是: 正黃旗,旗主努爾哈赤統領; 鑲黃旗,旗主努爾哈赤統領; 正白旗,旗主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統領; 正、鑲紅旗旗主由努爾哈赤次子代善統領。 正藍旗,旗主由努爾哈赤侄子阿敏統領。 ⑶左右兩翼設置: 左翼:鑲黃、正白、鑲白、正藍 右翼:正黃、正紅、鑲紅、鑲藍 駐京后滿族八旗在北京城的戍衛駐扎 (京旗)、(禁旅八旗) ⑴北京城內城是方城,按方位顏色布防: 兩紅旗駐西方(西直門、阜成門); 兩藍旗駐南方(崇文門、宣武門). ⑵八旗軍隊位置按“五行陰陽”劃分: 兩黃旗駐扎北方,北方在五行中代表水,黃色代表土,土能擋水; 兩白旗駐扎東方,東方在五行中代表木,白色代表金,金能降木; 兩紅旗駐扎西方,西方在五行中代表金,紅色代表火,火能克金; 兩藍旗駐扎南方,南方在五行中代表火,藍色代表水,水能滅火。 東西南北,金木水火,黃白紅藍,一伸一抑、一張一合,順其自然的天理現象和崇拜。 旗的區別⑴八旗中正、鑲旗的讀音: 八旗中有正、鑲區別,也稱“整”、“廂”旗。正,當整個、全部講;鑲,在原純色基礎上鑲的邊。 ⑵區別:正四旗龍首向右,龍腹內有五朵祥云;鑲四旗龍首向左,龍腹內有三朵祥云。 ⑶旗的樣式: ①正四旗左右長7尺5寸,上下寬6尺,長方形;鑲四旗,是正四旗尺寸剪去外上下角; ②八色龍旗,均做龍圖,鑲旗形成,只是加邊后,中間面積小,龍形小些; ③龍與旗色配合:黃旗配藍龍,白旗配藍龍,紅旗配黃龍,藍旗配紅龍; ④旗桿:長一丈五尺,朱紅色,龍頭向旗桿,桿端為鐵槍頭。 建立演變年 代 地 點 人 物 設 旗 情 況 1615年撫順新賓赫圖阿拉城(天命元年) 清太祖努爾哈赤 正四旗改為:黃、白、紅、藍 1637年 盛京沈陽(崇德2年)清太宗皇太極成立漢軍二旗:正黃、鑲黃 1639年 盛京沈陽(崇德4年)清太宗皇太極擴漢軍為四旗,正白、鑲白 1643年 盛京沈陽(崇德8年)清太宗皇太極擴充漢軍為八旗 合 計:8×3=24旗,24旗×7500人/旗=18萬人。 四級組織⑴八旗的基層組織官職——牛錄(佐領)額真 ⑶八旗組織中的最高官職——旗主為固山額真 5甲喇=1梅勒=5×1500人=7500人。 ⑷2梅勒=1固山=7500*2=15000人。 15000*8旗=120000人 這就是滿族1644年入關時的人數 詞條圖冊 我們都知道,清朝賴以崛起和占領天下的根本就是八旗制度。明朝末年,努爾哈赤率領尚處于奴隸部落時代的女真人崛起于關外東北之后,以女真部落為根基建立的八旗制度,迅速席卷東北地區,建立了強盛一時的后金政權。
努爾哈赤死后,其繼任者皇太極更是將八旗制度發揚光大,又增設了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進一步擴充了八旗勢力,并為清朝最終入關占領天下,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那么,八旗制度究竟是什么呢?努爾哈赤最先創立的八旗,其實并沒有8個旗,而是4個旗,分別為正紅旗、正白旗、正黃旗和正藍旗。 隨著他的東征西討,不斷征服其他女真部落,實力不斷擴張的努爾哈赤又將新增的女真人編為了新的4個旗,分別為鑲紅旗、鑲白旗、鑲藍旗和鑲黃旗,合計起來一共為8個旗。至此,八旗制度正式形成。
但是,許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在八旗內部依然是有上下等級之分的。而這八旗等級的區分,則分為上三旗和下五旗。 那么,這樣的區分又是從何而來呢? 努爾哈赤時期,是八旗的草創階段,根據努爾哈赤的設想,其實八旗就相當于8個大的女真部落,這些八旗的旗主對于統領下的各旗擁有巨大的權力,旗丁之于八旗旗主,更具有人身依附的關系。 而作為總旗主和最大的奴隸主,努爾哈赤統領了實力最為雄厚的正黃旗和鑲黃旗。顯然,雖然十分仇視漢人,但是受漢人文化的影響,女真八旗內部依然視黃色為尊貴顏色。作為汗王的努爾哈赤,因此統領了正黃旗和鑲黃旗。
努爾哈赤在其人生末年,將其統領的兩黃旗分給了他最受寵的三個小兒子,也就是多爾袞、多鐸和阿濟格三兄弟。皇太極繼位之后,隨即對多爾袞三兄弟統領的兩黃旗進行了置換。 但是,這種置換并沒有形成多大的波瀾,因為作為汗王的皇太極,統領兩黃旗本身就約定俗成,再加上兩旗置換之時只換旗幟并沒有換人。因此,皇太極繼位之后,他原來統領的正白旗和鑲白旗旗色換為了正黃旗和鑲黃旗,其他并沒有什么變化。 然而,此時的局面對于皇太極卻是極為不利的,努爾哈赤留下的后金政權幾乎內外交困,尤其是四大貝勒南面而坐,其他三大貝勒與皇太極的地位幾乎沒有什么差別,這自然令雄才大略且野心勃勃的皇太極極為不滿。在這種情況下,皇太極開始削弱其他三大貝勒的實力和勢力。
他先是廢除了四大貝勒輪值機務之制,使得三大貝勒的權利受到嚴重削弱,其次,他又借口阿敏的十六大罪,將其削去了旗主和大貝勒之職,禁錮在高墻之內,原由阿敏統領的正藍旗旗主則由其弟濟爾哈朗擔任。 隨后,對于三貝勒莽古爾泰,皇太極借口其拔刀欲犯上、對大汗大不敬之罪,削去了其大貝勒的名號。遭受重大打擊的莽古爾泰于天聰6年12月“暴卒”。 在莽古爾泰去世后不久,有人告發莽古爾泰生前有不軌之舉,皇太極借此機會將莽古爾泰和繼任者德格類等人,以謀逆罪削除爵位,并將正藍旗收歸于公。
而所謂的公,當然是指擔任大汗的皇太極所有。從此,正黃旗、鑲黃旗和正藍旗由皇帝皇太極直接統領。這三旗也跟皇帝的親兵無異。而其他五旗則仍由相應的旗主統領,也因此,他們被稱為下五旗,很顯然,由皇帝直接統領的上旗級不但待遇更好、地位更高,也更受到皇帝的信任。 不過,在皇太極死后,上三旗再次發生了變化。皇太極去世之后,他的長子豪格并未繼任皇帝之位,反而是由6歲的福臨漁翁得利。不過,真正掌權的確是多爾袞。 掌權之后,為了打壓豪格,多爾袞將豪格統領的正藍旗降入了下五旗,而自己所直接統帥的正白旗升入了上三旗。因此,名義上由皇帝統領的上三旗分別為:正黃旗、鑲黃旗和正白旗。
多爾袞病逝之后,終于掌握大權的順治皇帝并未對這上三旗作為調整,從此之后,清朝皇帝直接統領的上三旗穩定下來。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作為上三旗,兩紅旗、兩藍旗、鑲白旗作為下五旗,一直延續到清朝滅亡。 滿洲八旗分上三旗和下五旗,下五旗居上三旗之后。由皇帝親領的三旗為“上三旗”,由諸王、貝勒、貝子分領的五旗為“下五旗”。清朝入關前下五旗為正紅旗、鑲紅旗、正白旗、鑲白旗、鑲藍旗;入關后順治皇帝憑借中央政權的政治經濟力量,掌握正白旗,撥出正藍旗,下五旗調整為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鑲白旗、鑲藍旗。
目錄相關信息詳細介紹正紅旗 : 下五旗之一。 【駐屯地】:今內蒙古烏蘭察布市東部 【清末期管轄兵力】:74個佐領、兵2萬3千 【總人口】:約11萬5千人 * 鑲紅旗 : 下五旗之一。 【駐屯地】:今內蒙古烏蘭察布市東部 【清末期管轄兵力】:86個佐領、兵2萬6千 【總人口】:約13萬人 【名人】:珍妃(光緒帝的寵妃) * 鑲白旗 : 下五旗之一。 【駐屯地】: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 【清末期管轄兵力】:84個佐領、約2萬6千兵力 【總人口】:約13萬人 * 正藍旗 : 下五旗之一。 【駐屯地】: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 【清末期管轄兵力】:83個佐領、11個半分佐領、兵2萬6千 【總人口】:約13萬人 * 鑲藍旗 : 下五旗之一。 【駐屯地】:今內蒙古烏蘭察布市東部 【清末期管轄兵力】:87個佐領、1個半分佐領、兵2萬7千 【總人口】:約13萬5千人
|
|
來自: yiyidaodao >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