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節我們仔細介紹了基輔的戰場地形,這樣我們就知道大戰主要在基輔城北面打響。 由于第聶伯河和基輔水庫的存在,基輔戰場又分為河西和河東兩個獨立戰場。 其中河東戰略要地切爾尼戈夫,要點鐵路樞紐; 河西戰略要地是伊萬基夫和伊爾平,要點是捷捷烈河與伊爾平河。 無論戰場地形如何,最終戰斗都是靠人打的,熟悉了戰場地形,我們還需要了解下這場大決戰的雙方主角。 由于攻方被迫分為河西河河東兩個獨立戰場(見鏈接:《環形防御》、《基輔戰場地形》),為此俄軍專門組建了兩個不同的戰斗集群。 河西方向的部隊車輛統一用字母V標識,人們一般稱之為俄軍V戰斗集群,簡稱V集群。 河東方向的部隊車輛統一用字母O標識,人們一般稱之為俄軍O戰斗集群,簡稱O集群。 需要聲明的是,俄軍和烏軍都沒有公布過自己的戰斗部署,普通人也無從知道他們到底哪些部隊在哪些戰場這樣的軍事機密。 不過現在是網絡時代,人們可以根據海量的戰場視頻和類似陣亡者訃告等各類信息推測,大體能推出個八九不離十。 總的來說我們對俄軍的戰略部署的了解要比烏軍多。 因為戰場視頻大部分都是烏方拍的,人們能看到和搜到的被損毀設備、車輛以及人員陣亡訃告也主要來自俄軍。 上節我們之所以說基輔河西戰場是俄軍的主要進攻方向,這也不是俄軍發言人告訴我們的,是人們根據得到的戰場部隊信息推出來的。 河西的V集群最閃耀的部隊無疑屬于俄軍王牌空降部隊。 空中突擊第76師第234團確認投入河西戰場; 近衛空降98師參戰第217、331團確認均投入了河西戰場和安東諾夫機場之戰(戰斗介紹見鏈接:《時代變了》); 第31獨立空中突擊旅、空降兵第45特種作戰旅也都確認大部投入河西戰場,還是安東諾夫機場之戰的主力; 第11空降旅也確認投入河西戰場。 我們此前介紹了,空降作戰是前蘇聯到俄軍歷次作戰中的突擊先鋒,也一向被視為俄軍王牌。 無論裝備、單兵素質、作戰意志還是作風在俄軍中都屬于頂級。 俄軍總共4個空降師、6個空降旅,確認參戰的3師4旅有5個都出現在了河西戰場,而河東戰場沒有空降部隊出現。 那我們結合上節內容就比較容易得出結論:俄軍基輔戰役以河西為主戰場。 俄軍戰略企圖大致為:基輔北部河西戰場地形遍布沼澤、河流,道路設施非常差,因而其防御設施和防御體系也會比較差。 俄軍通過大量使用精銳王牌空降部隊打通空中運輸走廊,通過空運彌補陸上交通困難,就可以有效利用河西烏軍防御相對薄弱的弱點。 當然空降部隊再強那也只能算是特種部隊,數量稀少,只適合完成一些關鍵的特種作戰,攻占主力必須由陸軍來完成。 俄軍在基輔河西戰場投入的主要部隊已基本能確認是第29集團軍、第35集團軍和第36集團軍。 確認參戰的一線坦克摩托化作戰部隊分別是這三個集團軍下屬的近衛坦克第5旅、近衛第36、37、38、64摩步旅; 此外還有很多后方配合的單位,包括各集團軍的炮兵旅、導彈旅、防空旅、后勤部隊等,比如說已識別導彈103旅、炮兵165旅等。 而河東軍區的O集群沒有空降部隊輔助,主力作戰部隊可以確認來自第2集團軍、第41集團軍和近衛第90坦克師。 已識別確認的參戰部隊分別是兩個集團軍下的近衛第15、21、35、74摩步旅和近衛第6坦克團。 現在我們可以對俄軍基輔戰役的部隊投入做一個簡單總結。 俄軍在河西方向投入了多支王牌空降部隊,陸軍部隊涉及俄東部軍區3個集團軍,普遍認為投入了13個營級戰斗群(BTG)。 一個BTG一線戰斗部隊滿編是700人,但是還要包含大量的二線部隊,包括炮兵、導彈、防空、通訊、后勤以及軍部、旅部和警衛部隊等等。 我們簡單給個結論就是俄軍河西戰場被識別出來的部隊滿編大約25000人。 河東戰場投入部隊涉及俄中部軍區的兩個個集團軍和一個坦克師約10個BTG,滿編人員至少有15000人,可能近2萬。 俄軍后期覺得基輔兵力不足,東部的近衛坦克第一集團軍等主力部隊也曾沿著高速公路奔襲基輔。 不過近坦一集的奔襲過程似乎不是很好看,他們具體有多少部隊抵達基輔城下,為俄軍主力提供了多少有效支援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此外據傳后期還在烏克蘭各地看到了不少俄羅斯的國民近衛軍(類似于武警部隊)。 總之俄軍基輔方向投入部隊當不下四萬,加上后續補充可能接近五萬。 俄軍基輔戰場總指揮確認是亞歷山大.柴科上將。這個任命很好理解,因為柴科上將現在是俄軍東部軍區總司令。 俄軍基輔戰場主攻方向是河西戰場,而河西戰場陸軍都隸屬于東部軍區,自然是東部軍區的長官最適合指揮協調。 柴科上將曾經是專職保衛莫斯科、號稱俄陸軍第一師的塔曼師師長,之后又擔任號稱俄第一王牌的近衛坦克第一集團軍司令。 2015年,他成為俄軍駐敘利亞部隊參謀長,4年后升任為俄軍駐敘部隊司令。 從個人履歷我們不難看出,柴科上將是作為俄軍頂級名將來培養的,還有著豐富的實戰經驗。 一代名將做總指揮,集結了最精銳的王牌空降部隊和來自東部軍區、中部軍區的陸軍主力,怎么看這也是一個豪華陣容。 而他們的對手烏軍基輔方向的守城部隊,看上去就慘多了。 由于烏軍部隊被泄露出來的資料要少很多,所以我們對烏軍部隊部署的推測準確度比俄軍要差一點。 而且烏軍的構成也要比俄軍復雜很多,烏軍大致可以分為現役作戰部隊,現役部隊,預備役部隊、民團部隊和武警部隊等多個梯隊。 聽起來似乎很繞,但是我們仔細梳理一下理解起來并不困難。 要知道烏克蘭八年來一直處在戰爭狀態,而且戰爭烈度不低。 所以烏軍這幾年來一直保持10個旅作為烏東前線的作戰部隊,這些部隊由專門的聯合部隊戰役司令部指揮。 烏軍這10個旅不是固定的,而是在全國29個現役旅中輪換前往前線,我們可以理解為烏克蘭一直在“烏東輪戰”。 沒有編進現役作戰旅的部隊繼續留守本地按照分屬于北、西、南三個司令部。 此外還有10個常設的預備役旅,預備役部隊主要來自參加過輪戰的退役人員,平時為民,戰時可迅速重新征召入伍。 上面這些都是正規部隊,按照現代國家慣例武警部隊戰時也會被納入軍隊中,烏克蘭的武警部隊叫國民警衛隊,大約有5萬人。 上面這些可以算作各個梯次的作戰部隊,不過烏克蘭還有一支很特殊的部隊叫本土防衛軍。 在基輔安東諾夫機場的作戰中,在機場軍訓的本土防衛軍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第一時間阻截作用(見鏈接:《時代變了》)。 本土防衛軍怎么來的呢?很簡單,部隊主要來自類似亞速營這樣的民團。 14年的克里米亞和烏東獨立事件以及隨后的戰斗中,烏軍當時的正規軍基本被打垮。 面對烏東“民兵”和俄“自愿軍”的猛烈攻勢,烏東各地民團武裝成為15-16年烏軍主要的抵抗力量。 隨著烏軍逐步重建,烏政府軍自然就不能容忍類似于半獨立軍閥的民團繼續存在。 他們經過了多次的博弈和斗爭,最終絕大部分民團同意打散后由政府軍重編,組成了本土防衛軍。 有意思的是,民團中最著名的亞速營并沒有進本土防衛軍,而是成為了國民警衛隊的第15團亞速特戰營。 上面介紹了,國民警衛隊屬于武警部隊,比正規部隊肯定要差一檔,但畢竟是現役部隊,而本土防衛軍屬于預備役部隊。 顯而易見亞速營比其他民團高一檔,原因是14年亞速營是烏軍收復馬里烏波爾的主力,政府念其功勞予以獎勵。 基輔戰場隸屬于烏克蘭的北方戰區,在俄烏戰爭打響前北方戰區的第30機步旅、第95空中突擊旅正在烏東輪戰。 因此此時基輔戰場可緊急調動馳援基輔的現役陸軍部隊只有第72機步旅、第14機步旅和第10山地旅。 另一方面在切爾尼戈夫方向還駐扎有第1坦克旅、第61獵兵旅(可以理解為專門在森林作戰的特種部隊)和第169訓練中心。 基輔戰役發起后,由于河西地區的森林沼澤非常適合獵兵旅,因此第61獵兵旅大約很快就回師基輔。 除了這些一線陸軍外,還有一些二線部隊:第43重炮旅,第7、39、40、831航空旅,還有一個防空團。 這樣算下來,基輔戰場目前烏軍能夠集結的部隊有十多個旅級單位。 但實際上像重炮旅、航空旅等二線部隊都是烏東危機后由營級單位擴建來的,缺編嚴重。尤其是航空旅,烏克蘭空軍能飛的戰機不過幾十架,再多空軍旅,實際可用于作戰的士兵很少。 真正的骨干是6個一線陸軍旅級單位,4個在基輔,2個在切爾尼戈夫,骨干兵力不到3萬。 烏軍正規軍總兵力不到4萬,其余的部隊都來自前面介紹的國民警衛隊、本土防衛軍和重新征召入伍的預備役。 雖然烏軍大約迅速組織起了約五萬武警、民團和預備役部隊,但他們在裝備和戰斗能力上顯然和現役部隊有較大差距。 因此,面對近4萬的俄軍主力,基輔戰場烏軍不僅裝備遠遠不如,在現役部隊數量上也處于下風。 戰前普遍認為最樂觀估計烏軍的戰斗力只有攻方的二成到三成。 基輔保衛戰打響后,烏軍在烏西山區的利沃夫軍區(西部軍區)還有大約7-8個旅級單位,當中或許有1-2個旅的正規軍馳援基輔,但具體細節我們現在還不清楚。 總的來說,烏軍雖然在基輔戰役集結了約10萬部隊,但以輕裝備的武警、民團和預備役為主。 一線作戰的骨干還是6個陸軍旅,這其中第10山地旅,第61獵兵旅和第169訓練中心都是烏東危機后近幾年擴建來的部隊。 而且這些部隊聽名字就知道,不是教導部隊性質就是山地、叢林突襲等相對偏特種作戰的部隊。 烏軍真正的骨干是三支老部隊——鎮守基輔的第14機步旅和第72機步旅,鎮守切爾尼戈夫的第1坦克旅。 而且這三支部隊都有著不堪回首的過往。 第1坦克旅參與過15年1月著名的頓涅茨克機場戰役,他們試圖為被圍在機場的烏軍解圍,結果損失了20多輛坦克,寸功未立。 坦克1旅也就算是吃過一場敗仗而已,另外兩個機步旅就慘多了。 2014年4月,烏東北部的盧甘斯克州的戰斗中,第72旅被敵軍圍住,幾乎被全殲。 不過第72機步旅和第14機步旅比起來又算好的了,因為第14機步旅的前身是第51機步旅。 2014年8月,烏東南部頓涅茨克州爆發了著名的伊洛瓦伊斯克戰役,第51旅被圍殲全軍覆沒。 無奈之下,烏克蘭政府解散了第51旅,以其僥幸逃生的少數老兵為骨干新組建了第14機步旅。 可以說,鎮守基輔的兩個骨干陸軍旅都是些八年前的殘兵敗將幾乎從頭開始重新組建的。 一邊是名將帶領數萬精銳正規軍組成的王牌部隊,一邊是些八年前尸橫遍野的殘兵敗將。 任誰都會懷疑,那些烏軍骨干旅的老兵面對俄軍鋼鐵洪流,會不會想起八年前漫山遍野的戰友尸體而嚇得腿肚子發軟呢? 俄軍鐵桿盟友們的國民都認為面對俄軍的夢幻組合,這些當年的殘兵敗將難道還敢螳臂擋車不成? 一切結果只有打出來才知道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