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茶友大家好!今天我們聊一下怎樣選用普洱茶?今天內容比較多,但都是干貨。其實這個問題比較麻煩,不一定能細說的明白,不詳細后期我在補充吧。 選用普洱茶有幾點概括分別是地區山頭茶,年份茶,生熟茶,季節茶,這些問題能說明白在市場選到自己中意的普洱茶還是比較簡單的。因為問題比較多我只能分幾期來說明,這期我們先說山頭茶。 山頭茶,顧名思義就是云南各大山頭的茶品,綜合市面比較多見的茶分出比較出名的茶區,大易武茶區、大班章茶區、南糯和帕沙、勐宋茶區、大冰島茶區、景邁茶區這六大茶區。 ![]() 易武茶區 1、外形特點:易武是茶葉重鎮,易武種茶的歷史悠久,歷來有班章為王易武為后的說法。易武茶從條索來看,葉片大,芽頭小,葉梗比較粗,而且長,新茶呈現墨綠淡青黃色。易武古茶樹大部分都是經過人為矮化的,樹干粗壯、樹卻不高、樹形不大,很多都是散種在山林荒野之中,生態環境好,是形成易武茶品質好的一個原因之一。 2、口感特點:易武茶以“柔”出名,尤其麻黑一帶的,完全秉承香揚水柔,純正的易武片區古樹茶,茶湯是純粹的明黃色、透亮,品飲時入口苦澀非常低,甜度極高,茶湯質感非常細膩,水路柔和溫婉,有清香和花蜜香,如果存放時間超過一兩年,花香會比較淡,蜜香凸顯,回甘快,但持續時間長。 易武茶山位于六大茶山東部,緊靠中老邊境,面積約750平方公里,是六大茶山中面積最大的茶山,它包括易武正山、慢撒茶山、曼臘茶山在內,因面積較大也有人將易武茶山稱為易武茶區。易武地名為傣語,意為“美女蛇居住之地”因易武有個花蛇洞地名由此而得。 ![]() 班章茶區 1、班章普洱茶特點標準的大葉種茶,因此條索粗壯,芽頭肥壯且多絨毛。有強烈的山野氣韻,嗅散茶和茶餅有很突顯的古樹茶特有之香,香型似乎在蘭花香與花蜜香之間,但小編個人認為這是淡淡的樟香味。香氣很強,在茶湯、葉底、杯底上都可以嗅到,香氣下沉,暗香突出,新茶明香更顯,1至4年的香型總體呈花蜜香型,蘭香感明顯,且杯底留香。茶氣足,茶湯口感飽滿,分布均勻,生津快,回甘長,很有厚度和剛度,入口即能明顯感覺到茶湯的勁度和力度。苦澀味很協調,化得快,只停留在口腔上顎,至舌底、喉部一帶時,已明顯轉化為甘味。 2、班章茶區班章五寨普洱茶特點 老班章--是一個哈尼族村寨,海拔1700多米,屬于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生態環境良好,現有古茶園4400多畝,是標準的大葉種普洱茶。茶品條索粗壯,芽頭肥厚且多絨毛,有強烈的山野氣韻,茶氣濃強,香氣沉穩,茶品以強勁霸氣而聞名,在普洱茶界有著“茶王”的美譽。 ![]() 新班章--距離老班章7公里左右,平均海拔1600米,村民均由老班章遷出。新班章與老班章一脈相承、同氣連枝,口感韻致極其相似又略有差別,不似老班章茶的香沉持久,新班章茶的香氣更清新高揚。 老曼峨--是一個古老的布朗族村寨,據今已有1370多年的歷史,海拔略低于老班章,約在1300-1400米左右,現有古茶園3000多畝,古茶樹的樹齡大,500年以上的古樹資源較多。老曼峨茶品以苦聞名,苦味雖重,但化得很快,回甘好,口腔有一種苦甜交錯的特別體驗。 壩卡囡--是一個拉祜族村寨,平均海拔在1650米左右,古茶園面積1000余畝,古茶樹間距較大,樹齡多在200年以上。“壩卡囡”的大樹茶多為甜茶,茶品口感特色以冰糖清甜,細膩滑口為主。 壩卡龍--也是拉祜族村寨,平均海拔在1800米左右,年均氣溫18.7度,生態植物多樣性保護完好,土壤有機質豐富,陽光充足、雨量充沛、溫濕適宜、云霧繚繞,特殊的小氣候環境,為茶樹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茶品內質豐富,茶氣強烈,韻致悠遠。 班章茶區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老班章。老班章是標準的大葉種茶,因此條索粗壯,芽頭肥壯且多絨毛,很少有其他茶區的茶有如此壯的條索、芽頭的。老班章生態好、樹齡長,有強烈的山野氣韻,嗅散茶和茶餅有很突顯的古樹茶特有之香,香型似乎在蘭花香與花蜜香之間。老班章的香氣很強,在茶湯、葉底、杯底上都可以嗅到,而且杯底留香比一般古樹茶更強更長久。 南糯和帕沙 帕沙古茶山位于勐海縣境內格朗和鄉西南方向,最高海拔1850米,平均海拔在1700多米,從地理位置上看,處于南糯山與布朗山之間,據說130多年前,現今的班章老寨就是帕沙村民的祖先去開發并世代安居樂業的。 南糯山和帕沙山都在格朗和鄉轄區內,但隔山隔水各為一個村委會,南糯山與帕沙山兩山相距30多公里,在地理上完全不相連,帕沙有5個哈尼族寨子,帕沙老寨至少有500年歷史,是哈尼族在勐海縣的另一個歷史定居點。帕沙目前保存下來的古茶園至少還在2000畝以上。帕沙因在格朗和鄉最高峰南山支脈上,山高路遠,群山環圍,涉足的人實在太少,從而沒有得到媒體的關注,所以一直將它委屈的歸屬在南糯山名下。 純正的帕沙茶以清甜而著稱,海拔越高,茶的韻味越足,由于整個勐海片區名山茶多,帕沙的名氣要排得靠后。但就收藏生茶而言,值得推薦。 帕沙之所以名氣不大,其中一個原因是很多人拿帕真的茶來充當帕沙(帕真海拔低)。盛易祥。 ![]() 帕沙的茶王樹: 帕沙茶樹1號(茶王樹),小喬木型,樹姿半開張,樹高7.1米,基部圍197厘米,主干胸圍192厘米。 與帕沙茶王樹相近年紀的古茶樹小伙伴,比比皆是。 肥碩的芽頭翠綠可愛,的確是生產高品質普洱原料的上佳地點。但目力所及,卻沒見幾個采茶人在工作,以致大量待采的茶芽荒廢。原來當地茶農很多進城打工了。 帕沙古樹隨著海拔的增高,品質越好,毛料初期品起來澀感重,做成餅后澀感減淡,品飲后澀化得很快,后期陳化后應該是一款好茶。 帕沙普洱茶特點: 第一泡至三泡湯色為青綠色,香氣高揚,水路比較細,喉嚨沒有干燥感,反而很清爽,舌面回甘 生津很好,能感覺到一點苦味,澀味也很輕,化得比較快。 第四至八泡湯色還是青綠色,香氣高揚,湯水柔軟,舌面回甘 生津持續,層次變化明顯,有苦味,基本感覺不到澀味。 至十五泡湯色青綠,香氣還是很好,湯柔水甜、生津不減,有層次變化,略苦無澀。 十五至二十泡色較淡,香氣減弱,湯柔水甜,舌尖還有生津,略苦無澀。 南糯山位于景洪到勐海的公路旁,距勐海縣城24公里。是西雙版納有名的茶葉產地。位于東經100°31'~100°39',北緯21°~22°01'之間,平均海拔1400米,年降水量在1500~1750毫米之間,年平均氣溫16-18°C,十分適宜茶樹生長。南糯山村委會轄30個自然村寨,居民均為哈尼族。 ![]() 格朗和哈尼族鄉為西雙版納州勐海縣唯一的哈尼族鄉,現有人口15836人。哈尼族大多居住在海拔800至2500米的山區,主要從事農業,茶葉文化尤為發達。格朗和哈尼人居住的南糯山,是飲譽中外的普洱茶主產地之一。逶迤連綿的南糯山,有茫茫的原始森林和獨具特色的茶葉文化。在起伏連亙的南糯山中,上百年,甚至上千余年的古茶樹,從山腳順著坡勢蜿蜒向上伸展,層層疊疊,直通茫茫云海,蔚為壯觀。 南糯山古樹茶茶園分布 南糯山位于景洪到勐海的公路旁,距勐海縣城24公里。是西雙版納有名的茶葉產地。面積居勐海古茶園之首。古茶樹主要分布在半坡老寨、姑娘寨、竹林寨、石頭老寨、石頭新寨、多依寨、丫口老寨等哈尼族村寨。 南糯山茶園總面積有21600多畝,其中古茶園12000畝。古茶樹主要分布在9個自然村,比較集中的是:竹林寨有茶園2900畝,古茶園1200畝。半坡寨有茶園4200畝,古茶園3700畝。姑娘寨有茶園3500畝,古茶園1500畝。南糯山古茶園由于分布較廣不同片區的茶的口感滋味有一定區別。 ![]() 南糯山古樹茶特點 1、南糯山古樹茶條索較長較緊結,茶湯色金黃,明亮,湯質較飽滿,苦弱回甘較快,澀味持續時間比苦長,山野氣韻較好。 2、拔瑪茶條索緊結,芽毫肥壯;茶湯橙黃明亮,滋味濃淳,甜而不膩,柔中帶剛,水路細膩,微澀秒化,生津綿綿;香氣清逸,悠遠持久,香韻綿長。 3、半坡老寨的茶,干茶條索粗壯緊結,芽葉修長,墨綠相間;沖泡后,茶湯清黃透亮,蜜香清高,湯質飽滿,細膩順滑,清涼回甘,茶韻悠長。 4、丫口老寨的茶,干茶墨綠顯翠,條索粗壯,芽葉肥壯而多茸毛;茶湯金黃透亮,入口清香中帶有蜜香,湯質飽滿綿柔,水路細膩,微苦無澀,柔中帶剛,回甘強烈持久,甜味足。 5、多依寨古樹茶,干茶外觀偏黑,條索較長;湯色綠白透亮,新茶初泡滋味偏淡,茶香透著蜜蘭味,入口微苦澀,回甘生津好;但三四道過后則給人水路細膩,純、滑、甜、內質豐富的感覺。 6、石頭老寨的古樹茶,條索厚實緊結,入口蜜香,濃淳飽滿,回甘快,蔗甜顯,杯底冷香明顯,口感持久,回味綿長。 談到這,有茶友可能會說,縱觀江內、江外六大茶山,和早期介紹云南古茶山的書籍,都沒有帕沙古茶山的身影,為何如今,帕沙又作為一個獨立的山頭,出現在眾多名山頭里? ![]() 南糯山、帕沙山在行政區劃上同屬格朗和鄉。早期,因為諸多原因,介紹勐海古茶山的書中,都將帕沙茶山歸入南糯山的范圍。直到2007年,詹英佩女士著述的《普洱茶原產地西雙版納》一書出版,書中才首次大膽提出將帕沙從南糯山中“獨立”出來的看法,并闡述帕沙之所以能獨立的原因如下: ①南糯山、帕沙山雖同屬格朗和鄉,但兩山山水相隔,各為一個村委會,相距30里路,中間無古茶園連接,在地理位置上兩者完全不相連; ②從帕沙的建寨、分寨歷史來看,帕沙對勐海當地哈尼族的發展、壯大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歷史作用,帕沙本身獨具厚重的歷史沿革和文化內涵; ③帕沙如今遺留的古茶園面積之廣,已超過巴達古茶山,與勐海勐宋古茶山相當,據當地人說,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古茶園面積是現在的兩倍。從茶園面積來看,帕沙具有獨立的資本; ④帕沙特殊的群山環繞的地理位置,使得帕沙交通閉塞,出入帕沙并不容易,長此以往,導致帕沙相對其他茶山,涉足過帕沙的茶人、茶商較少,媒體對帕沙的報道也少,加之帕沙籠罩在南糯山的光環之下,其早期在普洱茶山頭熱的大潮中,并未展露頭角,也就不足為奇。 勐宋茶區 勐宋古茶樹分布--曼窩科后山大茶山的古茶園集中連片、面積最大,海拔在1650-1780米之間,有坡地混林茶園1500畝。茶樹密度每畝52株,屬普洱茶種;最大一株古茶樹基部圍粗185米,距地面020米形成二分枝,圍粗分別為0.78米和0.50米,樹高3.6米,樹幅4.2-3.7米。這株古茶樹的主人說,按儇尼父子聯名制世系計,他們遷居這里已有14代,平均每代20年,從第一代開始種茶計算,已有280年的歷史了。這片古茶園生態環境也較好,茶樹生長勢較強,單產較高。有片茶樹當地人稱為苦茶,又叫“荒野茶”。還有一片坡地古混林茶園,因滋味明顯比其他茶葉甘甜,當地人并稱這片茶樹為“甜茶”,實際屬普洱茶種。勐宋茶葉加工以手工加丁曬青毛茶為主,現建有兩個茶葉初制所,除曬青外,也少量加工烘青綠茶。茶葉飲用方法以沸水沖泡為主,部分村寨僵尼老人還保留古老傳統的溫火煮茶飲用方式。 ![]() 勐龍勐宋古茶山代表性古茶樹植株主要有:阿媽央古茶樹,俗名苦茶,學名不詳,其樹型小喬木,樹姿開張,基部圍粗1.32米,樹高4.75米,樹幅6.1x5.8米,一級分枝3枝,圍粗分別為0.6米、0.42米、O.36米,生長勢強。葉長橢圓形,長寬18x6.5厘米,葉面平,葉質軟,葉色綠,葉尖驟尖,葉齒細銳,芽葉色澤嫩綠,有細微茸毛。青蛙池古茶樹:俗名苦茶,學名不詳,其樹型小喬木,樹姿開張,基部圍粗1.2米,樹高3.8米,樹幅6x4.9米,最低分枝0.2米,一級分枝3枝,同粗分別為0.8米、0.42米、0.35米。葉橢圓形,長寬14.2x5.4厘米,葉脈8-10對,葉而微隆,葉質硬脆,葉色深綠,葉尖驟尖,葉齒尖銳,芽葉色澤嫩綠。茸毛少。曼賣窯大茶樹:學名普洱茶(CamelliaSlrle[islsvarassalnlca),喬木型,樹姿直立,基部圍粗1.2米,主干胸圍0.7米,捌高6米,樹幅5.2x4.1米,分枝密,長勢強。葉長橢圓形,長寬17.3x6.8厘米,葉脈10-13對,叫—面微隆,葉質較硬,葉色綠,葉尖驟尖、葉齒細銳,芽葉嫩綠,茸毛較多。曼賣窯大茶樹:學名普洱茶( 勐海勐宋茶區茶的特點--勐宋茶區南本古樹茶味道濃烈,苦味較重,回甘持久耐泡。在普洱茶界有苦茶之鄉的美譽。滋味濃烈厚實、久泡有余香,耐沖泡,入口苦味重一些,但化得很快,回甘很好,茶品獨特的滋味獨具綿長和清爽。主要歸納以下幾點: 1條形肥厚壯實,芽頭露毫油亮。 2耐泡度極高,比一般茶葉的出湯率高。 3苦味濃烈,入口即苦,有些掩蓋了其它的韻味的感覺,但是中后期味道極好。 4香型獨特,韻味飽滿,苦味化散稍慢一些,但回甘持久,喉韻清爽。 ![]() 冰島茶區 冰島古茶園是勐庫大葉茶的原種園,據有關史料記載:在明代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雙江的勐勐土司派人從易武古茶區200余粒,在冰島培育成功了150余株,現今尚有二十余棵存世,距今大約500年左右。那么,冰島古樹茶有哪些特點呢?現在我們具體來了解看看。 1、冰島古樹茶的地理位置--冰島是今臨滄市最早種植茶樹的地方,勐庫大葉茶種就是從這里向外傳播的。臨滄茶區中,勐庫茶區居中,永德茶區在西,邦東茶區在東。而勐庫茶區又以勐庫河為界,把勐庫茶山分為東半山和西半山兩部分。東半山茶香氣高昂,顯毫,但茶氣相對弱一些,西半山正相反,香氣弱但茶氣十足。冰島村就恰恰位于勐庫河畔,所產茶兼具東半山和西半山的特色,可謂集勐庫茶區優秀品質于一身的極品好茶。 冰島古樹茶樹特點--冰島古樹茶長葉茶植株高大,自然生長情況下樹高可達8.2米,樹幅4.6米,樹姿直立,主干明顯。葉特大,葉形長橢圓。葉色綠稍黃,富光澤,葉面微隆起,葉質軟。嫩芽黃綠色,茸毛特多。 3、冰島古樹茶的內含物質百分比-- 一芽三葉百芽重137.6克。春茶一芽二葉含氨基酸3,4%,茶多酚35.1%,咖啡堿4.9%,兒茶素總量16.7%,水浸出物48.1%。故收斂性(茶氣)特強,濃烈甘甜,是加工普洱茶的上乘品種 4、冰島古樹茶的鑒別方法--看葉形:冰島古樹茶的鑒別方法之一就是看其葉形,冰島茶的葉型肥厚、碩大,干茶的顏色一般呈現褐黑色。即使是春茶,按照傳統工藝,也是典型的黑條白芽。若是殺青處置不妥,干茶顏色會呈現出不太較著的黃條白芽。若是從'賣相'角度考慮,用黃條白芽做的餅比用黑條白芽做的餅要標致一些,但也有一些懂茶的人偏好黑條白芽。看冰島茶墨綠,也就是我們凡是說的毛茶,紛歧定有愉悅的感受,它的樣子粗老,就像一個胡子拉渣的老頭。臨滄很多處所的墨綠的外形很近似冰島茶,好比東半山茶,巨細戶賽茶,忙波茶。細心看,他們的外形是有區此外,冰島茶的采摘較規范,一芽二葉,條索清楚。最為關頭的是,冰島茶墨綠中幾乎沒有'馬蹄',即便有,所占的比例不會跨越千分之五。其它墨綠則一芽二葉、三葉稠濁,斷碎較多,'馬蹄'觸目皆是。不管是散茶或餅茶,'馬蹄'的含量是一個主要指標。 ![]() 看香氣:茶之所以受到人們的歌頌,除了其保健價值,香氣是一個主要的身分。有人把冰島茶形容成女人茶,這大要與香氣有關。冰島茶的香氣很柔和,與茶湯相生相隨相伴,掛杯持久而不事聲張,這一點簡直像一位款款而行的女子,迷人而不媚人。關于冰島茶的香型,因為大家嗅覺的差別,或者建造過程中的不確定性,會有些差別,總體感受,以花果香型為主。 看湯色:冰島春茶的湯色金黃透亮。夏秋茶的湯色則前兩開稍有混濁,爾后轉亮。不外從湯色分辯,簡直不易,也禁絕,建議湯色不作為分辯的首要因子。看回甘生津:產于臨滄的很多茶回甘表示都不錯,其苦盡甘來的口腔感受也是人們沉淪品茗的原因之一,冰島茶一樣具有很好的回甘,在口腔內的回甘部位較深,一般茶較少有此特征。分辯冰島茶與其它茶的區此外另一個關頭點是生津速度的快慢。一般環境下,冰島茶在3--5秒就會帶來生津的感受和體驗,而其它茶則做不到,即便快一點的,也要在10秒以上。因為個別的差別,有些人可能3秒鐘就能感受到冰島茶的生津,有些人慢一些。別的初初接觸冰島茶,對生津的敏感度紛歧定頓時就能發覺,有一個培育的過程,通過一段時候的頻頻品飲,雙頰根部(腮腺部位)才會發生微麻的感受,進而敏捷生津,向整個口腔擴散,發生'風生水起'的感受。 看耐泡水平:冰島茶連泡20開,依然湯色黃亮,滋味醇濃,沒有衰敗的跡象。其它品種無法可比。 體味喉韻:冰島古樹茶的鑒別方法之體味喉韻,冰島茶的喉韻在品飲的整個過程中都能感知,這種感受也是因人而異,就是喉部對茶香以及生津所發生的后續體驗,若是齒頰間感應余香有韻,身心愉悅的話,對冰島茶也算是有些領會了。 看茶底:冰島茶的葉底粗大、豐滿、厚實,葉形完整,很關頭的一點就長短常柔嫩。其它茶的葉底則柔嫩度稍差,甚至堅挺硬朗。 ![]() 景邁茶區 景邁大寨海拔1400米左右,地處北回歸線一側,據說是出產高品質茶葉的最佳海拔高度和區域。芒景與景邁大寨相聚9公里,兩寨的古茶園相連成片,是云南所有古茶園中連片面積最大的。景邁茶山多為混林茶園,多種植物混生,聚類植物、雜木林、竹林與茶樹相映成趣,形成合理覆蔭帶,多散射陽光照射,生態環境良好,多寄生植物。 景邁古樹茶特點: 樹齡古老:景邁山古茶園的茶樹主要以數百年的茶樹為主。 生態環境好:景邁山古茶園的茶樹沒經過人為矮化,而且全部同山上的原生古樹混生在一起,在古茶園里,一個人抱不過來的古樹比比皆是,這種混生正是景邁茶香氣獨特而強烈的源泉。 景邁山古樹茶有大葉種也有中小葉種:葉型呈現多樣化特征。香氣突顯、山野之氣強烈:由于景邁茶與森林混生,茶中具有強烈的山野之氣,是喬木古樹茶中山野氣韻最明顯的,而且還具有特別的、濃郁的、持久的茶香。對景邁的香人們多用'蜜香'來形容,這是不確切的。景邁茶的香應該用普洱茶香氣中最高境界的香——花香,而且是蘭花之香。一般春茶為花香蘭香,秋茶為蜜香。 ![]() 甜味明顯而持久:這也是景邁茶難于做假的又一特征。一般茶的甜是苦后回甘的甜,而景邁茶的甜是直接的快速到來的,同時又是持久的。品飲景邁茶時,茶湯一入口就可以出甜味,而且持久性長,好的景邁茶上午喝了,只要中午沒有吃過分影響味覺悟的食物,睡中午覺起來,口中舌上都還有甜感。 苦弱澀強:景邁茶屬澀底茶,苦味有但不強,是澀味較為明顯。 湯質厚而口感顯薄:這是一個很難解釋的矛盾現象。純正的景邁茶沖泡后會發覺湯質很黏稠,甚至有時會出現湯中氣泡浮在中間不移向杯壁的現象,這是湯質黏稠才會出現。但黏稠的景邁茶湯進入口中產生的卻是'薄'的感覺,這可能是澀味掩蓋了醇厚感。 品飲景邁古茶,控制水溫十分重要,一定要根據各地的水的沸點溫度來適當調控溫度。雖然景邁古茶的苦澀明顯低于臺地茶,但如果用超過95%的沸點水泡景邁古茶,苦澀味仍會比較明顯,最好的方法是第一泡水溫控制在92°—93°左右,既能提香又不至于太苦澀。第二泡以后用90°左右的水溫沖泡。控制好水溫景邁茶香甜顯、苦澀不顯的特征可以保持到十多二十泡后。 ![]() 行吧這期就這么多,各位茶友應該大致明白各大山頭茶區的普洱茶品質了,學無止盡看了這么多千萬不要太過自信,越是好茶市面上仿造的就越多,比如一百幾十塊幾餅茶還送茶具的某些產品哈!下期我們聊年份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