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閱讀史源歷史專欄第2867期。1959年,對于不少開國將領而言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年份。在這一年的廬山會議和軍委擴大會議上,多位將領因為和彭總事件產生關聯而被批判甚至降職。在這其中,出自原第四野戰軍系統的人最多:像黃克誠、鄧華、洪學智、萬毅和鐘偉等人,都曾是聲名赫赫的四野將領,卻在1959年時成了“右派”,紛紛受到降職處理。其他野戰軍的將領,則少有站出來為彭總發言的,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特別的情況呢? 解放戰爭時期,彭總曾經擔任第一野戰軍的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和遠在東北的四野似乎沒有太多聯系。不過一些四野將領在1959年表態支持彭總,甚至不惜受到連帶批判,也是事出有因的。只要是在廬山會議上替彭總發言的四野將領,都曾和彭總有過交集,這和第四野戰軍的整體構成特征有很密切的關聯。 反而是彭總親自執掌過的第一野戰軍,少有人替彭總出頭,僅有王震等個別將領逆風講了幾句話,但力度不大也沒有受到追究。有朋友認為,一野的將領在特殊場合本該非常團結,共同支持彭總才對,但從現場的情況來看完全不是這樣。不光不力挺彭總,甚至有些一野將領(如唐金龍等人)還借機大肆攻擊、指責彭總。 一野本身人數較少,部隊的規模也有限。而且4個兵團里面,有2個是解放戰爭接近尾聲時才從華北軍區調過來的,野戰軍干部跟彭總的感情相對有限。就連第一和第二兵團,也多為早年賀老總調教出來的將領,原本在解放戰爭中賀老總才是執掌西北解放軍的最初人選。但彭老總以解放軍副總司令的身份,直接指揮西北戰事,接管了賀帥的嫡系部隊。由于廬山會議上賀老總和彭總對大躍進的態度完全不同,所以一野的將領也面臨站隊問題,多數人選擇了支持賀老總這位老首長,而非彭總。 第四野戰軍的將領,在這個事件上具有特殊性。要追溯他們和彭老總之間的聯系,不能單單看解放戰爭這一段時間。1945年抗戰結束后,東北地區是國共兩軍的勢力真空區,我軍快速抽調了11萬官兵奔赴東北。而在這其中,彭老總紅軍時的嫡系部隊紅三軍團出身的將領很多,比如黃克誠和鐘偉,都是這個時候進軍東北的,他們都曾是紅軍時期彭老總的嫡系部下。 彭總在抗美援朝時為什么大罵38軍軍長梁興初,甚至罵到“斬馬謖”都毫無忌諱?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38軍這支萬歲軍,其部隊構成有很大一部分是老紅三軍團的底子。彭總了解這些部隊和將領,用起來順手,訓斥起來也沒有什么忌憚。這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了四野部分將領和彭總的淵源。 另一方面,1959年替彭總出頭的鄧華、洪學智、萬毅3位四野將領,都在抗美援朝時期追隨過老總,是志愿軍的重要干部。四野本身就出身東北地區,在地理位置上與朝鮮接壤,因此1950年東北邊防軍的骨干就來自于四野部隊,尤其是實力最強的第13兵團。 鄧華和洪學智分別是13兵團的正、副司令員,所以四野大軍和抗美援朝戰爭有著非常直接的聯系,彭老總作為志愿軍的最高統帥,在朝鮮達到了軍事生涯的巔峰。他和這些四野名將的關系當然是密切的,鄧華等人都不愿意看到老帥落難,在危急時刻愿意挺身而出,出現了一批為彭總仗義執言而遭到連帶批判的將領。 退一步講,四野的骨干主要來自于中央紅軍、八路軍115師,彭總雖然不是紅一軍團的干部,但紅三軍團和紅一軍團長期并肩作戰,是紅一方面軍的主力。兩大軍團一直相互扶持,堅持到了陜北。很多紅一軍團的將領對于彭老總也是有感情的,這就是1959年支持彭老總的將領多數來自第四野戰軍的原因。 與之相對應的,二野的主力構成是原紅四方面軍、八路軍129師,三野的部隊則有很大程度上來源于紅軍時的南方八省游擊隊。這兩股軍事力量,彭總在歷史上基本沒有直接指揮過,所以肯為他講話的人也比較少,遠不及四野。 “史源歷史專欄”由中國近現代史作家運營,專注于黨史、軍史、戰史研究,以專業視角為您還原歷史全貌,帶來精彩歷史細節。歡迎關注以獲得更多精彩文史內容。作者期待您寶貴的意見建議。本文全網同步,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