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閱讀史源歷史專欄第1986期??姑涝瘧馉幤陂g,中朝軍隊打得最暢快的一次戰役毫無疑問是第三次戰役,這一戰并非殲敵成果最大的,但是縱深推進最快,收復了政治意義顯著的漢城,逼得聯合國軍大踏步退往三十七度線以南,志愿軍遇到的抵抗則相當微弱。 ![]() 為了瓦解敵人布設口袋陣、吸引我軍繼續深入半島南部并進行誘殲的戰略意圖,1950年1月8日彭總及時下令志愿軍停止南進,快速結束第三次戰役。這其中除了識破敵人作戰動機的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我軍長期堅持在異國戰斗,武器彈藥、后勤補給和指戰員體力幾乎耗盡,兵力出現嚴重不足,第三次戰役我軍其實只有西線在挺進,9兵團經過第二次戰役后損失太大,15萬人的大兵團減員超過5萬人(其中多數為凍傷),只能缺席第三次戰役。我軍自己本身也是“殘陣”出戰,再追下去吉兇難料。 ![]() 這從后來的第四次戰役中就能清楚地看出:從1月8號到1月25號休整了17天的志愿軍,在面對李奇微23萬大軍的反撲時,尚且顯得十分吃力,第四次戰役志愿軍共傷亡42000多人,基本上是在全線防御,付出巨大代價才穩住了陣腳。休整之后還是如此艱難的情況,更不要說17天前在人困馬乏之時繼續向南追擊敵人了:一旦落入敵人陷阱將使中朝軍隊面對巨大的危險,甚至使半島局勢再一次發生徹底逆轉,之前70天的努力將宣告前功盡棄,一旦被敵人將戰線再次推到鴨綠江邊,祖國的安全也將面臨巨大考驗。 ![]() 志愿軍司令部的判斷很準確,并得到了北京的支持。朝鮮方面急于求成對此意見很大,就連蘇聯駐朝大使拉佐瓦耶夫也來到志愿軍司令部,質問彭總為什么不乘勝追殲敵人,而要選擇結束戰役原地休整。志司為了維護中朝軍隊的合作,沒有和朝鮮方面及蘇聯大使爭執,彭總最后告知朝鮮人民軍代表:志愿軍連續征戰損失很大,目前需要休整,人民軍如果認為可以擊潰敵人,則可以獨自追擊。最終在斯大林的調和下,朝鮮方面才沒有再提“乘勝追擊”的事。 ![]() 客觀而言,前三次戰役中朝軍隊占據絕對上風,縱然敵人有布置口袋陣的意圖,如果我軍實力足夠強勁,則大可以平推南方的聯合國軍,不必有過多的顧慮,況且此時志愿軍連戰連捷,士氣優勢明顯在中朝軍隊一方,李奇微一到第8集團軍就丟掉了漢城,美軍士氣正處于谷底。然而問題就在于:第三次戰役時,我軍并沒有一路南進不計后果的作戰目標,客觀上也沒有這個家底。 ![]() 朝鮮戰場上,中朝軍隊的武器和兵種水平、齊備程度遠遠不及聯合國軍,如果沒有兵力上的優勢,再好的戰術也難以萬試萬靈。此時聯合國軍地面部隊也在30萬人以上,我方沒有優勢可言,僅就西線一線部隊而言,甚至處在下風。我軍想要一口氣打到朝鮮半島南端,并圍殲剩余敵人確實不現實。既然出現了這樣的問題,第三次戰役期間為什么沒有及時從國內征調兵員入朝,強化志愿軍的硬實力呢?要知道生力軍的到達,不僅僅可以帶來兵力對比上的優勢,更能補充大量前線所需補給,恢復老部隊的戰斗力。 ![]() 然而事情并沒有想象的那么簡單。我們來具體看看志愿軍各兵團的真實入朝時間。1950年10月最早進入朝鮮的部隊是原四野的13兵團,起初只有4個軍,包含38軍、39軍、40軍和42軍,這也是西線作戰的主力部隊,后來補充進50軍和66軍;第9兵團來自三野,包括20軍、26軍和27軍,入朝時間只在13兵團之后,投入到慘烈的第二次戰役長津湖之戰中,在嚴寒條件及物資不足的情況下損失較大。 ![]() 因此一直到第三次戰役結束時,我軍在朝鮮只有這倆兵團,并不是印象中的“人山人?!?。當時我軍在朝鮮境內人數總共三十余萬人,跟南線的聯合國軍相比,志愿軍人數上沒有絕對優勢,并且我軍連戰兩個多月,戰場傷亡就超過5萬人,算上嚴寒天氣下凍死凍傷及失蹤的指戰員,真實損失更大,戰斗力已經嚴重下滑了,支援火力不足:有空軍,炮彈也幾乎打光了,很多部隊連炒面都吃不上,三八線以南我軍沒有群眾基礎,越往南越無法就地補給,后方物資送達前線的用時自然也越長。在美軍的空軍優勢下,志愿軍汽車團損失嚴重,實際已經無法進行最低限度補給了。 ![]() 至于后來到朝鮮的4個兵團,19兵團和第3兵團分別來自原第一、第二野戰軍(另有原華北軍區一個軍),趕上了第5次戰役,最后的20兵團和23兵團入朝的時間就比較晚了,都在1951年下半年。這個時候半島上的五次大戰役已經全部打完,交戰雙方開始比拼陣地戰,而跟前期參戰部隊相比,第20兵團和23兵團也不屬于志愿軍的絕對主力兵團,每個兵團都不足10萬兵力。 ![]() 我們現在談第三次戰役前后的兵力補給問題,是站在歷史的角度上。而在1950年-1951年的實際戰事推進過程中,將帥們是無法在一個瞬時節點做出準確、全面判斷的。尤其是戰爭初期,距離大陸上的解放戰爭已經過去一段時間,大量部隊轉入生產甚至復員狀態,能夠快速湊齊兩三個兵團入朝已經是非常倉促了,更不要說一次性把幾十萬甚至上百萬部隊投放到異國戰場上,以當時的國力,很難做到。 ![]() 1950年第二次戰役進行期間,在主席的預期中,結合了對美軍實力和作戰意圖的判斷,抗美援朝戰爭至少持續一年。這意味著短時間內志愿軍不太可能突破至半島南部,甚至把敵人徹底趕出朝鮮半島。從統帥部的主觀判斷而言,需要為長期作戰做好準備,各兵團將展開輪戰,而不會在預計的戰爭初期將主力部隊全部派往前線。 ![]() 退一步講,第二次戰役于1950年12月24日結束,出于多方面考慮,僅僅過了一周時間,第三次戰役便打響了。即便我軍有從大后方征調兵力入朝的安排和準備,在如此短的時間內也完不成兵力調度。第三次戰役后期,我軍距離大后方縱深400公里左右,想從中朝邊境運兵過來更加實現不了。 ![]() 美方在第二次戰役后不堪重負,宣揚先?;鸷笳勁械闹鲝?,目的就是想贏得喘息時機整頓半島上的軍隊,針對敵人的意圖,我方為贏得主動權快速發起了第三次戰役,就自身的準備而言也是十分緊張的。志愿軍只要能夠成功將戰線突破三八線(最好是打下漢城),在戰略上便是主動的,事實上我軍并未有一步到位攻克整個朝鮮半島的準備。 ![]() 而從實際角度而言,1950年前兩次戰役結束后,盡管志愿軍取得了極大戰果,但已經喪失了開戰初期的突襲優勢,敵人已經明確:有數十萬計的中國軍隊已經從鴨綠江渡江而來,因此有意加強了空中封鎖并炸毀鴨綠江大橋,我軍要再像抗美援朝初期那樣用幾個晝夜的時間向朝鮮輸送兵團單位的作戰部隊,已經非常困難,就算后方有足夠的預備隊完成入朝準備,也不可能如開戰之初那樣迅速完成渡江動作。 ![]() 更為關鍵的是:越往南打,中方補給線越長,美軍依靠背后的強大國力,能夠做到1比13的前線與后勤人員配比,保障前線糧彈無憂;而志愿軍1個后勤人員平均需要保證6名指戰員的口糧和彈藥。如果國內的大部隊一次性投入前線,除非真的能夠實現速戰速決,否則多個大兵團在朝鮮戰場陷入停滯狀態,僅就后勤角度這一項考慮,后果就不堪設想。 ![]() 事實上沃克發生車禍、李奇微入朝接手第8集團軍后,很快就觀察到了志愿軍補給方面的弱點,得出了所謂的“禮拜攻勢”理論,并制定了與之相對應的磁性作戰戰術,給我軍補給造成了更大的麻煩,若我方要單純靠增加兵力的辦法速戰速決,已經不現實。后來的第五次戰役便是實證,在兵力充足的情況下,我軍面臨巨大的后勤問題,不光無法成建制消滅美軍部隊,反而有在戰役后期被對方反擊的危險。 ![]() 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場立國之戰,這場戰爭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歷史地位,一方面是將帥決策和戰士們的英勇表現足夠載入史冊,另一方面也在于我們尊重事實、沒有貶低對手的客觀實力。一些朋友談到抗美援朝第三次戰役,認為當時我軍兵力和補給足夠的話,有機會將聯合國軍向南趕下海,這種認識其實是片面的,沒有結合真實的戰場實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