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當今大學生有幾種典型狀態,有奮斗內卷的,有躺平混日子的,還有介于兩者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關于大學生最好狀態是什么一直眾說紛紜,傳統觀點力挺奮斗者;新興的“躺平文化”來勢洶洶,甚至在年輕人的社交平臺上有成為輿論主流之勢;廣大普通大學生在兩者水火不容的交鋒下成為沉默的大多數,默默地踐行自己的“摸魚哲學”。 那么,大學生應有的狀態是什么? 在此之前,讓我們回顧一下絕大多數人大學前的狀態——小學好好學習,為了初中能有好成績;初中努力學習,為了中考考上好高中;高中發奮學習,為了考上好大學。考上大學后呢,結束了嗎?沒有。向前遙望,即便是未然我們也能窺得好幾分了——有的人會考研,有的讀博,最后都找了工作、拼命掙錢、買房、結婚、生子、再讓孩子重復父母輩的路。這樣的一生被視為成功的。 為什么我們的人生能一眼望到頭? 我們似乎習慣于早早地把人生分出一個個重要時間節點,人生目標自然便是在定下的時間段內拿下對應時間節點的“成就”,順利“晉級”再完成下一個“成就”,如此輪回,直至死去。 這樣的人生是我們要的嗎?是我們通過自主思考得到的還是由他人塑造的? 于個體而言,死亡是永恒,生命才是意外。我們于萬古的虛無中睜開眼,走馬觀數十年韶華白首,而復歸于無盡的沉寂。我們被鞭策著前進,前進著追逐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從接受義務教育起,我們如漂流者一般被湍急的溪流推著走。學習、作業、考試,我們將精力集中于眼前的險灘,無暇分心思考這樣的生活是否是自己想要的,無暇探尋自己真正的喜好,甚至走神欣賞沿途的風景也被當成錯誤。生命是自己的,意義卻由外界評價體系賦予,多么可笑。 大學生好的狀態是什么? 急流在中游流入淺灘,慢了下來,開始沉淀。步入大學,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去探尋,去發現,去完善自我認知。 對人生路線的正確規劃建立在清晰的自我認知的基礎上。自我認知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是指對自己的感知、思維和意向等方面的覺察,是指對自己的想法、期望、行為及人格特征的判斷與評估。認識自我可以更好地面對現實,找到自己的道路并向目標持續前進,這是出于內驅力,而不是被外界推著走。 回到開頭舉的三個例子,那個是大學生好的狀態呢?評判標準不在我,而在他們自己。在不違背法律和社會公序良俗的背景下,發現自己的需求,認清自己的目標,朝著自己獨一無二的道路前行并愿意承擔自己的選擇背后的代價,這就是大學生好的狀態。 大學生最好的狀態是什么? 所謂的“最好”是真的存在嗎?是,也不是。“最”就像數學中的“∞”,可以無限接近卻永遠無法取得。“最好”的作用是指引大學生向內不斷探尋自我,向外不斷前行。“最好狀態”是孜孜追求的過程。 大學生最好的狀態是什么?首先不是奮斗內卷、躺平廝混、雙面切換的“常見狀態”;其次不是為升學名校而堅持數年埋頭苦讀的“過往狀態”;再次不是為“一眼望到頭”的人生任務打卡的“沮喪狀態”;最后不是生命質量由自己還是外界做評定的“搖擺狀態”;而是自我認知后自由選擇與自負其責的“好的狀態”;是珍視“在路上”的過程性永恒價值的“最好狀態”。 ![]() ![]() 高教課堂研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