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郭麗清 單位 | 佛山市順德區容桂街道鵬星社會工作服務社 前路茫茫 無助的女孩能否迎來光明的一天? 一開始,12歲的小晴是怎么患上抑郁癥的呢? 她說,我也不知道,只是發現自己慢慢感覺不到周圍,對一切都感到淡漠,不感興趣。 最初,學習壓力、人際關系、家庭氛圍都不太好,小晴就是單純心情不好,但后來心情不好的時間越來越長,程度越來越嚴重。 可能別人說話大聲或觸碰一下自己就大發脾氣。身體開始不舒服、出現厭食、頭暈等癥狀。接著,每天晚上都失眠,經常上學遲到,上課沒有精神,趴在桌子上也睡不著。回到家,晚飯后,只想躺在床上發呆兩三個小時,偶爾哭泣一兩個小時,繼續失眠。每天穿著黑色衣服,披頭散發,渾身無力。感覺整個人沒有活力,什么都不想去做。 然而更糟糕的是,來自周圍的不理解。同學、老師、家人都不理解抑郁癥,更不理解小晴為什么會患上抑郁癥。在小晴耳邊出現最多的一句說話“不要再裝了”。小晴對此很絕望,想哭,哭不出眼淚了。 發展到最后,已經不是說生活中心情不好了,而是心情不好成了全部生活。 初次見面,用愛溫暖 小晴曾接受過學校心理咨詢老師的輔導,但效果不佳。媽媽了解到病情的嚴重性,媽媽決定向社區求助,社區轉介給社會心理服務站的駐點社工。社工發現小晴在QQ空間發送大量自殘信息,包括自殘的感受(興奮)、自殘的工具照片(小刀)、與流血有關的圖片、手上傷痕等,多次出現“想死”“結束一切”等字眼,產生輕生的念頭,有自殺傾向。 社會心理社工為了與小晴建立關系,向其同學了解她的愛好,根據愛好到校派發宣傳單邀請她參加涂鴉興趣小組。在邀請過程中,社工潛意識去觀察小晴的雙手,發現有自殘過的痕跡。 小晴一開始比較沉默寡言,說話簡短。社會心理社工通過運用傾聽技巧,及時回應,讓小晴對社工逐漸產生了一定依賴感和信任感,社工就小組后訪談了解她的需求,小晴告訴社工自己對媽媽的教育方式(打、罵)不滿,管教太嚴。小晴向社工表達了自己對家人的不滿,充滿絕望感。 在那瞬間,社工理解小晴現在的心情,給予小晴擁抱安慰,安撫小晴弱小的心靈。事到如此,小晴表示仍然希望可以得到身邊的人關心支持和改變現在“抑郁”的自己。 社工回到工作崗位,仔細整理小晴、家人、朋輩和學校所提供的信息,運用系統理論角度分析小晴所遇到的問題。 從個人層面,小晴初步預估患有抑郁癥,有至少一年的自殘行為,之前曾在網上購買過藥物服用,但發現藥物無效,選擇停止服用。小晴性格較內向,情緒不穩定,認為家人不愛自己,認為媽媽的教育方式(打、罵)造成現在抑郁的自己,產生輕生念頭,可能人身安全造成威脅。 從家庭層面,小晴是收養兒,爸爸(養父)在小晴很小的時候病故離世,媽媽(養母)靠幫別人看顧小孩掙錢,而哥哥在廠打工。小晴與媽媽關系疏遠,媽媽認為小晴早熟,叛逆,不聽教。小晴曾向哥哥苦訴,但哥哥完全不理會,甚至認為矯情。小晴感到無助,希望得到家人的關心。家庭支持網絡薄弱。 從學校層面,小晴曾成績優異,得到老師的贊賞和關注,對其期望較高,令小晴產生較大學習壓力。小晴性格內向,在朋輩交往中多處于被動狀態,但與班里同學關系良好。打籃球是小晴的特長,其是校籃球訓練隊成員之一。在校籃球訓練隊里,小晴還有幾名可以交心的朋友仔,朋輩支持網絡正常。 經綜合評估,小晴出現較大危機,需要進行心理危機介入,減少小晴自殘行為,減輕輕生念頭,讓其生命安全得到保障。此外,也需要聯系小晴家人,鼓勵家人給予小晴更多關心,關注,增強家庭支持網絡,引導小晴觀察感受家人對她的關心,改變小晴對家人的看法,減輕輕生念頭,協助小晴發掘安全恰當的負面情緒宣泄方法,減少自殘行為發生。 伴你撥開心靈迷霧 艾利斯提出了認知的“ABC情緒理論框架”,即真實發生的事情,人們如何思考、信念、自我告知和評估其所遭遇的事件和人們思考、信念、自我告知和評估此事件的情緒結果。簡單來說就是,如果人們有正確的認知,他的情緒和行為就是正常的,如果他的認知是錯誤的,則他的情緒和行為都可能是錯誤的。 在心理面談過程中,社工與小晴建立良好專業關系,達成共識,共同制定了四個服務目標。 第一個:改變小晴對刺激事件的認知,減少她輕生的念頭; 第二個:引導小晴思考其他安全有效的宣泄方法,正確地表達負面情緒,并強化她的正面行為與態度,減少自殘的行為; 第三個:促進小晴與家人溝通,改善她與家人的關系,增強她的社會支持網絡。 第四個:最重要的一點,若發現情況沒有好轉,約定一起到專業醫院看診。 在這大半年的日子里,社工發現小晴病發,通常是因遇到了一些刺激到她的事情,而透過這些刺激事情看清小晴的某些不合理的信念,引導小晴聚焦于例外情況中的正面認知,注入對生活、對自我的希望,從而改變小晴的認知,減少輕生念頭。通過引導小晴發掘例外情況,將焦點聚焦在其他宣泄情緒的方法上,引導小晴選擇安全有效的宣泄方法(如興趣培養、運動健身、奶茶泡劇、游戲娛樂、溫室談心等),協助她正確表達負面情緒,減少自殘行為。清晰了解小晴的目標,協助小晴找出阻礙問題解決的因素,協助她探尋能解決問題的資源(如家庭、朋輩、老師、社工等),引導小晴認識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 心靈的天空,讓我們幫你點亮 經過時間的洗禮,在往后的心理面談中,社工發現小晴在行為和心理上有較大的正向轉變。在行為上,一開始小晴比較沉默寡言,只能用自殘的方式宣泄壓力和負面情緒,經過長時間的關系建立,小晴逐漸信任社工,并能在社工面前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心里感受和看法。 面對媽媽時能采用安全恰當的方式應對。家庭歡樂的時間與次數逐漸增多。心理上,剛接案時,小晴對家人、生活表現絕望、失望的情緒。社工跟進后,家人對她的關心增多,小晴對家人的態度發生改變,不再只有失望,小晴的絕望感消失了,快樂的情緒增加了。小晴向社工表示:“學會ABC情緒療法后,整個人想通,變輕松了,感覺收獲滿滿”。小晴感謝社工的幫助與鼓勵。 之后,小晴小升初,換了新學校新環境。有一天,小晴帶著奶茶來到社工站找社工。小晴買了自己平時喜歡飲的奶茶遞給社工,且笑著向社工說:“謝謝您,清清姑娘。我現在過得很好,很開心。”這杯奶茶請您飲,代表我對您的謝意。社工笑了笑回應:“這是我們的工作,看見你現在開心,過得好,姑娘感到很欣慰,真替你感到高興。”小晴開心地點了點頭。 社工看到小晴整個人的衣著打扮都改變了,由第一次見面身穿黑衫孤獨,披頭散發,毫無表情,到今天身穿白裙純潔,扎起馬尾,青春活力,露出陽光般的笑容,社工感慨萬分,這大概就是陽光少年該有的樣子吧。 社工通過與小晴面談及服務成效表評估個案成效,對小晴正面反應給予肯定與贊賞。社工與小晴均認為服務目標達成,小晴接受結案提議,進入結案階段。最后,社工安排正式的結案活動,與小晴交流收獲,讓小晴表達感受,相互鼓勵,走向未來。社工表示會繼續通過電訪、QQ、微信等形式繼續跟進,鞏固個案成效。 心與心的交流,讓生命更加平等 青春期是抑郁癥的高發階段,這也和青少年自身的生理特點有密切關系。他們更容易感受到持久的壓力,缺少可用來應對壓力的工具。小晴是幸運的,如果你也正在飽受抑郁癥的折磨,希望你也可以大膽地選擇專業的渠道趕走抑郁。 精神疾病是一個無形的較量,在這個艱辛的過程中,患者、專業人士、親人、朋友,都可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希望大家可以給予這個群體更多的關注,少一分質疑,多一分陪伴。更多的時候,他們不注重解決方案,更需要你靜靜地守候,陪同撥開心靈的迷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