乏力是一種普遍癥狀,很多患者以乏力為主要癥狀或單一癥狀前來就診。根據中醫理論,氣虛病機最容易產生乏力癥狀,但臨床上用于補氣的藥物藥性歸經卻各有不同,黃芪多用于補全身之氣或補肺氣,黨參、太子參多用于補脾胃之氣,仙鶴草多用于補腎氣,坎暴、冬蟲夏草多用于補肺腎之氣。因此,對于乏力癥狀的病機辨證有利于指導臨床用藥,現分述如下。 1肺氣虛證:乏力伴氣短、胸悶、自汗,多言及汗出后乏力尤甚。可能相關病史:易感冒,過敏性鼻炎,秋冬易患慢性咳嗽,易皮膚過敏。中醫望診:面色白,體型偏瘦或中等。 2心氣虛證:乏力伴心悸、胸悶,夜寐易醒:可能相關病史:心肌炎,心肌缺血,失眠。中醫望診:易緊張。 3脾氣虛證:乏力伴肌肉酸軟無力,納寐差,多行或多動后乏力尤甚。可能相關病史:易泄瀉,肢體腫脹感。中醫望診:面色偏黃,腹圍偏大。 4腎氣虛證:乏力伴腰膝酸軟,尿頻,乏力癥狀午后至暮尤甚。可能相關病史:慢性腎炎。中醫望診:中年以上,面色萎黃。 5肝郁證:乏力伴情志不舒,悶悶不樂,少言慵懶,納食無味,工作積極性差。可能相關病史:慢性肝炎。中醫望診:面色黃。 6濕困證:乏力伴肢體困重,多汗易汗,汗出則乏力癥狀改善,喜肥甘、煙酒。可能相關病史:濕疹、痤瘡。中醫望診:舌苔厚膩。 癥狀是中醫辨證的重要因素,病機是中醫辨證的核心,準確的辨證有益于治法方藥的確立,從而達到糾正陰陽之偏、扶正祛邪的養生或療病目的。臨床所見病證紛繁蕪雜,以上見證輕者多單一出現,重者不乏兩證或三證并存,且氣虛尚有偏陰偏陽之別,臨床辨證不可不知。肺氣虛證偏陽氣不足,可用玉屏風散,偏氣陰不足,則用沙參麥冬湯;心氣虛證偏陽氣不足,可用桂枝龍骨牡蠣湯,偏氣陰不足,則用天王補心丹、生脈散;脾氣虛證偏陽氣不足,可用理中湯、四君子湯,偏氣陰不足,則用參苓白術散;腎氣虛證偏陽氣不足,可用三仙湯、右歸丸,偏氣陰不足,則用六味地黃丸、左歸丸;肝郁證可用逍遙散、四逆散;濕困證偏寒濕,可用藿香正氣散,偏濕熱,則用三仁湯、連樸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