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象常識: 望問診切是中醫診治的基本方法 根據脈象,判斷病情,非常關鍵 個人狀況,各有不同 因此脈象也存在差別 不懂中醫的朋友 根本完全聽不懂 脈象紊亂的意思 包含沉脈,滑脈等 基本的脈象知識: 大致上有28種脈象 每一種脈象,都是 對人體機能的反映 都有所對應 的病癥范圍 脈象 即是一種 生物信息 傳遞現象 是從外部 測量得到的 循環系統的 一個信號 但不精確 缺乏量化 比如號脈: 可以發現,高血壓 但測不出,血壓值 說號出高壓 180mmhg 是不科學的 任何一個生物體 除能發送內源性的信息 還能發送外源性的信息 決定脈象的內源性因素 主要是前面,所提到 的三個方面,的因素 決定脈象的 外源性因素: 地理、氣候等 此外 天冷了 血管收縮變細 血流就會減慢 天熱了 血管舒張變寬 血流就會加快 脈象就出現 相應的變化 哪怕是外界環境 微不足道的變化 脈象,都可能會 出現,明顯變化 比如在生理的 調節范圍之內 是正常的脈象 超過生理的范圍 就是病態的脈象 有了干擾 脈象就會 不再準確 不再靠譜 經驗顯得 尤其重要 診脈高超的 經驗豐富的 中醫大夫 自然可以 比較準確 發現病變 一般中醫大夫 可能診斷不清 甚至診斷失誤 所以當你聽到 “脈象有點亂” 其實也不用 太過于擔心 外界天氣、環境的影響 都有可能,影響到脈象 如何調理,就應該 聽從醫師,的指導 中醫的脈象 具體有哪些 浮脈: 輕按可得 重按則減 主?。?/span> 表證由于 外感病邪 停留于表 衛氣抗邪 脈氣鼓動于外 所以脈位淺顯 浮而有力為表實 浮而無力為表虛 內傷久病因陰血衰少 陽氣不足,虛陽外浮 浮大無力,即為危證 沉脈: 輕按不得 重按乃得 主?。豪镒C 有力為里實 無力為里虛 邪郁于里 氣血阻滯 陽氣不暢 脈沉有力為里實 脈沉無力為里虛 臟腑虛弱 陽虛氣陷 脈氣鼓動無力 則脈沉無力 遲脈: 脈搏緩慢 (每分鐘脈搏在60次以下) 主?。汉C 有力為實寒 無力為虛寒 寒則凝滯 氣血運行緩慢 脈遲有力 為實寒證 陽氣虛損 無力運行氣血 脈遲無力 為虛寒證 數脈: 脈搏急促 每分鐘脈搏 在90次以上 主?。簾嶙C 有力為實熱 無力為虛熱 外感熱病初起 臟腑熱盛 邪熱鼓動 血行加速 脈快有力為實熱 脈快無力為虛熱 陰虛火旺 津血不足 虛熱內生 虛脈: 寸關尺 三部脈 皆無力 重按空虛 主?。禾撟C 多為 氣血兩虛 氣血不足 難以鼓動脈搏 所以按之空虛 實脈: 寸關尺 三部脈 皆有力 主?。簩嵶C 邪氣亢盛 正氣充足 正邪相搏 氣血 充盈脈道 搏動有力 滑脈: 按之 流利圓滑 如按滾珠 主痰飲、食滯、實熱等證 又主妊娠 婦女無病 而見滑脈 可以判斷 即為妊娠 (妊娠2~9月) 正常人脈滑而緩和(稍有滑象) 是營衛調和、氣血充盈的征象 洪脈: 脈大有力 波濤洶涌 來盛去衰 主病:熱盛 內熱過盛 脈道擴張 脈形寬大 熱盛邪灼 氣盛血涌 使得脈有 大起大落 細脈: 脈按之 細小如線 起落明顯 主?。禾撟C 多見于: 陰虛、血虛證 又主濕病 陰血虧虛,不能充盈脈道 或濕邪阻壓脈道,脈細小 弦脈: 端直而長 挺然指下 如按琴弦 主肝膽病、痛證、痰飲 氣機不利,肝失疏泄, 脈道拘急,而顯弦脈 病則氣亂或痰飲內停 致使氣機,輸轉不利 出現弦脈 促脈: 脈來急數,時而一止, 止無定數,即脈搏快 有不規則,的間歇 為陽盛熱實 或者氣血痰食停滯 見于氣血痰食瘀滯 腫痛 諸實熱證 脈,細促無力 多為虛脫之象 結脈: 脈來緩慢,時見一止, 止無定數,即脈搏慢 有不規則,的間歇 為陰盛寒積 或氣血瘀滯 見于 氣滯血瘀 痰結食積 癥積疝痛 結而無力,為氣血虛衰 見于虛勞久病及各類的 心臟病所致的心律不齊 代脈: 脈來歇止,止有定數, 不能自還,良久復動, 即有規律的間歇, 脈搏動到 一定至數 歇止一次, 歇止時間較長, 為臟氣衰微之征象, 可見于心律失常的 二聯律,三聯律等 以上就是有關脈象 的一些相關資料了 把脈需要 專業經驗 中醫來做 否則容易 出現誤診 耽誤病情 沉脈如何調理: 據理辨證: 心氣虛則心慌氣短 脾失健運 則肢倦乏力 或食少難化 脾不能正常化生氣血 則會變生,濕濁痰飲 浸淫脈道 心脈瘀滯 氣血難通 便會產生 胸膺痛或 左胸痛 舌見瘀點 瘀血之證 脈沉緩主脾虛 細主氣血不足 治法: 健脾養心 化瘀通脈 方用:歸脾湯加減 藥用: 黨參、黃芪、酸棗仁、 白術、茯苓、當歸、川芎、 紅花、丹參、遠志、木香、 甘草, 方中: 黨參、黃芪、 白術、茯苓 健脾益氣 當歸、棗仁、 遠志養心安神 木香行氣化滯 伍當歸、川芎、 紅花、丹參 化瘀通脈 于是 心脾俱補, 氣血流暢, 胸心疼痛 可愈 如果你處于 亞健康狀態 身體比較虛 中醫在給你把脈的時候 會發現你的脈象比較亂 不用擔心 只要結合 中醫指導 正確調理 也就不用,擔心受到 哪種病癥,的侵襲 中醫調理功效非常強 希望廣大朋友都能夠 多多了解中醫的常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