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國航空基地(日語:巖國飛行場/いわくにひこうじょうIwakuni hikōjō * / ?,IATA代碼:IWK;ICAO代碼:RJOI),亦稱巖國基地,是位于日本山口縣巖國市、瀨戶內海西岸的一座軍民共用機場,也是駐日美軍的設施,由美國海軍陸戰隊和日本海上自衛隊共用。美軍方面稱做巖國海軍陸戰隊航空基地(英語:Marine Corps Air Station Iwakuni,簡稱MCAS Iwakuni)、民航機場方面稱作巖國錦帶橋機場(日語:巖國錦帯橋空港/いわくにきんたいきょうくうこう )。 ![]() 巖國基地的使命包括「當亞太地區發生戰斗及突發事件時,為美軍及盟軍提供支援」,巖國基地距韓國釜山約300公里,在駐日美軍基地中最接近朝鮮半島,在韓戰曾是進攻據點。巖國目前依然是「防備朝鮮半島發生緊急情況的基地」。 日本帝國海軍于1938年4月展開了海軍新航空基地的建設工程,今日巖國航空基地很大一部分即在當時建成。1939年12月配置了吳鎮守府所屬的練習隊,1940年7月開設了巖國海軍航空隊。在之后的太平洋戰爭期間,巖國主要作為一座訓練設施和防衛基地,容納了96架教練機和150架零式戰機。1943年11月,海軍兵學校在巖國開始設立分校,平時平均有1,000名官校生在此受訓。1945年后,美軍的B-29轟炸機和英軍針對巖國航空基地和周邊的油廠、鐵道設施進行轟炸和掃射,造成多處損害。盟軍對巖國最后一次的空襲在8月14日,日本投降的前一天。 首批進入巖國航空基地的盟軍部隊,是對日軍航空基地簽署了沖突終止書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分遣隊。戰爭結束后,由于中國地方和四國地方為英聯邦占領軍(BCOF)占領區,巖國航空基地在1946年2月后成為英聯邦的航空基地。分別被澳洲、英國、紐西蘭、印度等英聯邦成員國部隊及美國部隊占駐,戰爭期間的破壞則由皇家澳大利亞空軍第5機場建設中隊進行修繕。1948年3月19日,英國海外航空(BOAC)開始經營巖國經香港到英國的定期航班,服務英國駐日軍民。1948年后,巖國飛行場由英國移交澳洲,成為澳大利亞皇家空軍基地。 957年3月,已成立超過2年的日本航空自衛隊進駐巖國航空基地,與美國海軍共用基地。1958年7月20后,美方管理單位改為美國海軍陸戰隊,而日方也在1967年12月1日改由海上自衛隊進駐。 越南戰爭期間的1969年,美國一度將核子武器從琉球移到巖國儲放。當時任美國駐日大使埃德溫·賴肖爾得知此一有違美日安保條約的事件后,他告訴美國國務院若美國不在90天內從巖國撤離這些核武,將辭職并揭露此事,而巖國的核武便在之后迅速移走。該事件直至2010年才被公開1970年7月14日,非裔美軍士兵和反越戰士兵在巖國美軍營區內激發暴動,禁閉室一度遭到占領。1971年4月,撤出南越峴港的海軍陸戰隊第1航空聯隊將聯隊指揮部移至巖國。1976年10月后,又從巖國航空基地改移至沖繩中城村的巴特勒營 目前派駐巖國航空基地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官兵、眷屬合計約5,000人。陸戰隊飛行員在該基地接受詳盡的訓練、執行空中巡邏任務。美軍計畫在2014年將厚木海軍航空基地的航母航空大隊遷至巖國航空基地,同時將巖國的規模擴建,但由于工程延宕,海軍飛機將在2017年以前繼續使用厚木基地。 美國海軍陸戰隊在2010財年的采購計畫,已顯示陸戰隊航空兵將于2015年秋在巖國航空基地派駐16架F-35B戰機,以取代目前基地內的AV-8攻擊機和F/ A-18攻擊機。但由于F-35B的引擎聲較AV-8和F/A-18大,故可能對周邊居民造成干擾。 為了擴大巖國航空基地的規模和作戰能力,已藉由填海在巖國基地東側增設了一條長2,440公尺的跑道,于2010年5月30日投入使用[9]。 駐日本美國軍隊一架戰斗機與一架空中加油機6日空中相撞并墜海,7名飛行員和機組人員中,2人獲救,5人失蹤。日本防衛大臣巖屋毅告訴媒體記者,一架F/A-18型戰機與一架KC-130型空中加油機當地時間6日凌晨1時42分在日本西南部高知縣以南大約100公里海域上空碰撞、墜海,前者有兩名飛行員,后者有5名機組人員。大約4個小時后,一名F/A—18型戰機飛行員在事發地點附近海域獲救,身體狀況穩定;大約12時15分,搜救人員又尋獲一人。暫時不清楚那名美軍人員身體狀況。兩架失事飛機隸屬位于山口縣巖國市的美軍基地。駐日美軍方面說,兩架飛機當時在執行例行訓練任務,撞機原因暫時不明。路透社以多名美軍官員為消息源報道,兩架飛機可能在空中加油訓練期間發生意外。近2年,駐日美軍已經發生多起墜機事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