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斌
關鍵詞 懷素、自敘帖、浪漫主義 正文 何為浪漫主義?《辭海》這樣解釋:“浪漫主義在反映現實上, 善于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 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象、夸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中國最早在《詩經》中就有一些作品具有浪漫主義特點, 到了唐代, 書法從文字符號走向了浪漫主義藝術的巔峰。“張顛醉素”的狂草是中國書法美的集中體現, 懷素《自敘帖》作為這一時期典型代表, 其浪漫主義書風的形成與這一時期的社會背景密切相關。首先, 是皇帝的喜愛和提倡。 據記載:“唐代書家, 有二百四十五人”, 而且唐太宗下令在全國搜集二王墨寶, 以至于“天下爭赍古書, 詣闕以獻”。唐太宗這樣評價王羲之書法:“先須知王右軍絕妙得意處, 真書《樂意論》, 行書《蘭亭》, 草書《十七帖》, 勿令有死點畫, 書之道也。” 李世民高度贊揚了王羲之書法“盡善盡美”, 無疑確定了這一時期書法以晉人風尚為審美基礎。其次, 唐代以書取士的科舉制度也促進了書法的極度繁榮。特別是太宗設置翰林院, 設書學科, 將書法作為政府官員升遷考核的標準。 另外, 唐代實行開明的政策, 鼓勵創作的多元化。在意識形態上奉行儒釋道三教并行政策, 對文人采取較為寬容的姿態。中晚唐時期, 佛教日益世俗化, 僧人與士人的交往已成普遍現象。皇帝身邊不僅有翰林侍書學士, 皇帝還特招草書僧“對御草書”。懷素作為當時的“草書僧”, 也被稱為“披著袈裟的草書家”, 經常出入上流社會, 與張謂、徐浩、顏真卿、鄔彤等人探討學習草書技法。正是因為唐代文化具有無所畏懼的包容性, 因而文人才具有充分發揮藝術特質的舞臺, 追求個性與創造。以李白為首的浪漫主義詩歌、西域歌舞音樂的輸入、佛教的極度興盛, 加之唐代繪畫的興盛, 群星映照, 都打破了傳統藝術思維的定勢, 也成就了抒情浪漫主義藝術家張旭、懷素, 并且開創了抒情尚意的先河, 直接影響到宋代的“尚意”書風。 ![]() 懷素《自敘帖》局部 一、使轉用筆的動態美“使轉”是草書的基本筆法。《自敘帖》通過使轉用筆, 將連筆和結字、章法變化融為一體。孫過庭《書譜》謂:“使, 謂縱橫牽掣之類是也;轉, 謂鉤镮盤紆之類是也。” “縱橫牽掣”指寫橫畫時無往不收, 無垂不縮的逆勢動作;“鉤镮盤紆”指轉折鉤挑時的運轉動作。唐《呂總續書評》曰:“懷素草書, 援毫掣電, 隨手萬變。”一是懷素書寫速度的疾迅, 二是懷素轉腕的靈活。《自敘帖》通過“使轉”的靈活萬變, 強調草書點畫體勢結構變化, 形成頓挫的動態節奏美。孫過庭在《書譜》中也說了:“真以點畫為形質, 使轉為性情, 草以點畫為性情, 使轉為形質。”“點畫為性情”, 意在于筆, “使轉為形質”, 法在于結構。 《自敘帖》通篇使轉用筆猶如舞袖揮拂而縈紆, 又若垂藤盤旋而繚繞, 展現了書法的舞蹈動態之美。如“詩故敘之曰”四字中, 上一字的收筆和下一字的起筆相連, 便于表現連綿相屬、氣脈不斷的書寫效果, 將使轉用筆、章法、結構的變化融合在一起, 盤旋纏繞, 連綿不斷, 產生“一筆書”的章法形式, 也是懷素創作的激情體現。這種“一筆書”是懷素在激蕩的情感中的宣泄, 線條的抑揚頓挫, 用筆的起承轉合, 加之字形的長短大小、線條的粗細、墨色的濃淡相錯綜而形成流動的節奏, 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可以看出懷素用筆靈活, 處處兜得轉, 合得渾, 拓得開, 留得住, 因而魯收在《懷素上人草書歌》中才有“自言轉腕無拘束, 大笑羲之《用陣圖》”。 張懷瓘在《書斷》又云:“字之體勢, 一筆而成, 偶有不連, 而血脈不斷, 及其連者, 氣候通其隔行。”靈活的轉腕才能在結體上產生外拓, 從而保證書寫的迅疾, 《自敘帖》才能產生“回環纏繞相拘連”的審美效果, 偶有不連者, 也是筆斷意連。這樣環環相扣, 打破了字字獨立的界線, 加長了線條運行距離, 線條也變得更為抽象, 由于結字的本身不同, 同時伴有正側、大小、疏密、長短的變化, 形成一種極強的動勢美感。 《自敘帖》中使轉用筆產生馳騁飛揚之勢, 這種勢與形不可分割。書法的本質特征是筆勢與體勢的交織, 時間與空間的共生, 形與勢合二為一。蔡邕將這種“體勢”表達得非常形象:“為書之體, 須入其形:若坐若行, 若飛若動, 若往若來, 若臥若起, 若愁若喜, 若蟲食木葉, 若利劍長戈, 若強弓硬矢, 若水火, 若云霧, 若日月, 縱橫有可象者, 放得謂之書。”這種“勢”并非預先安排, 筆勢或左, 或右, 或呈弧形, 而是有意無意而為之。 同樣, 索靖《草書勢》也用自然形象的語言傳達出書法動態的美:“婉若銀鉤, 飄若驚鸞, 舒翼未發, 若舉復安。” 《自敘帖》這種“勢”包含了自然美和精神美, 打破了平衡規律的靜態空間, 構成回環往復、虛實相生、氣韻生動的有機生命體。戴叔倫評懷素草書:“心手相師勢轉奇, 詭形怪狀翻合宜。” 顯然, 《自敘帖》“勢不可遏”, “出奇制勝”, 當連貫的筆勢夭矯跌宕, 磅礴而下的時候, 結體必須隨筆勢而變化, 這與《小草千字文》“平淡舒緩”之勢形成鮮明對比。 ![]() 懷素《自敘帖》局部 二、任情恣性的線條美宗白華認為中國書法本是一種類似音樂或舞蹈的節奏藝術, 既有形線之美, 又有情感及人格的表現。書法是靠線條來營造視覺空間的藝術, 通過點畫線條的組合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線條筋骨氣息內斂, 相對獨立的點畫, 凸顯性情的跌宕起伏。 《自敘帖》任情恣性的線條源于自然感悟。懷素創作時從自然中受到啟發, 不拘泥于前人的創作形式, 從自然中尋找創作靈感。張璪曾言:“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 要寫好草書, 不能單靠師承傳授。同樣, 蔡邕認為:“夫書肇于自然。自然既立, 陰陽生焉;陰陽既生, 形勢出矣。”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而草書大進, 懷素也談到了創作體驗:“貧道觀夏云多奇峰, 輒嘗師之。夏云因風變化, 乃無常勢;又遇壁拆之路, 一一自然。”懷素從生活中感受飄風驟雨、落花飛雪、龍蛇奔走、長空閃電等事物的動態美, 獨創自己的草書風格。李白形容懷素草書:“飄風驟雨驚颯颯, 落花飛雪何茫茫”, 生動地闡釋了懷素從自然感悟中創作的書法美。可見, 草書發乎心性, 造于自然, “書法藝術的美, 是現實生活中各種事物的形體和動態的美在書法家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 《自敘帖》中任情恣性的線條, 為懷素乘興而發, 借酒“書”情。酒是文人創作的靈感源泉, “靈感是以實踐為基礎的對客觀存在的能動反映, 是特殊思維現象”。古代浪漫主義文人無不好酒, “李白斗酒詩百篇”, 張旭作書必“酩酊大醉”、“狂叫幾聲”而下筆, 稱為“張顛”, 懷素《書林紀事》稱其書為“醉僧書”。懷素在《酒狂帖》中這樣說:“酒狂昨日過楊少師府家, 見逸少《阮步兵帖》, 甚發書興也。”懷素自敘又云:“醉來得以兩三行, 醒后卻書之不得”。任華《懷素上人草書歌》曰:“十杯五杯不解起, 百杯已后始顛狂” , 可見, 懷素在進行草書創作時借酒張揚個性, “達其情性, 行其哀樂”。 《自敘帖》中任情恣性的線條, 是藝術家的作品直接表現主觀世界, 抒發內心強烈的感受。懷素內心充滿對現實的反叛, 渴望擺脫封建精神枷鎖, 充滿對自由的追求。李白謂:“王逸少、張伯英、古來幾許浪得名, 張顛老死不足數, 我師此義不師古” , 同樣, 竇臮認為“狂僧揮翰狂且逸, 獨任天機摧格律”, 都指出了懷素不受前人格法的局限。李世民對王羲之的特別推崇, 盛唐時期“王書”一統天下, 懷素書風的形成無疑是對“王書”的背叛!另外, 懷素不受佛門清規的約束, 甚至“從未住過寺院”, 懷素作為僧人, 在《食魚貼》中大談食魚食肉, 藐視清規戒律。與士人的緊密交往, 士人的儒學思想對懷素的心態、人格產生重要影響。懷素這種封建世俗的豪放性格, 與其書法中解放個性的浪漫主義氣質是一致的。 《自敘帖》中任情恣性的線條, 極具豐富的想象和夸張。《宣和書譜》這樣評價懷素與張旭:“當時名流如李白、戴叔倫、竇臮、錢起之徒, 舉皆有詩美之, 狀其勢以為若驚蛇走虺, 驟雨狂風, 人不以為過論。又評者謂張長史為顛, 懷素為狂, 以狂繼顛, 孰為不可。” “顛”、“狂”應該是對他們作品富有想象夸張的描述。“張顛”醉后呼走狂嘯, 馬雲奇《懷素師草書歌》記載了懷素任情恣性的揮灑:“壁上颼颼風雨飛, 屹屹行間龍蛇動。”筆墨、章法變化不斷, 具有連綿不絕的氣勢。懷素“以狂繼顛”, 狂逸酣暢, 線條奔縱放逸, 不拒規矩。鐘明善稱《自敘帖》“前半敘述他的學書過程以及受到的鼓勵, 寫得舒緩飄逸, 從容不迫。寫到別人對他的贊詞時就狂態畢具了”。《自敘帖》氣勢恢宏, 圓勁豪放, 變幻詭奇, 寓情于書, 懷素以狂草表現自我人格、抒發內心情感、寄托理想追求、展現其內心的世界觀及人生觀。因為好飲酒, 通常借助酒的催化以達到創作的“顛狂”, 思想無拘無束, 追求“興來走筆如旋風, 醉后耳熱心更兇”的顛狂狀態。 ![]() 懷素《自敘帖》局部 三、篆書用筆的力度美《自敘帖》筆法上并不太追求提按用筆, 而是以中鋒平穩的篆書行筆為主, 這種融篆入草的用筆, 能夠保證線條的質量, 也能看出其筋骨之美。《自敘帖》線條是一種“玉箸之線”, 筆畫大部分與秦篆線質無二, 有的筆畫的起、收筆完全是秦篆線質的質感, 有如《嶧山碑》的特點, 因而有“珠圓玉潤、錐沙屋漏、鐵畫銀鉤、勢如曲鐵、玉箸金釵、行云流水、淋漓酣暢”等描述。通篇行筆徐疾, 筆勢流暢, 收筆含蓄, 若收若放, 氣到意到, 恣情抒懷。以篆入草, 體現了“以力為美”的特征。雖然《自敘帖》處處纏繞縈帶, 字形的起伏變化很大, 而且書寫的速度快捷, 但并非其酒后隨意涂抹, 而是抒發心中的豪情, 是一種獨特的理性創作狀態, 這種理性, 源于扎實的基本功。 懷素早年在“綠天痷”刻苦研修二王書法, 打下了扎實的基本功。陸羽《僧懷素傳》記載:“貧無紙可書, 嘗于故里種芭蕉萬余株, 以供揮灑。書不足, 乃漆一盤書之;又漆一方板, 書至再三, 盤板皆穿。”因為天賦極高, 二十歲時書藝突飛猛進, “自言得草書三味”。 同時, 懷素草書的線質源于深厚的楷書、篆書功底。懷素書法初學歐陽詢, 曾得以“五雲體”著名的禮部侍郎韋陟的賞識。草書學二王、張芝, 早年即以草書聞名鄉里, 以致李白有詩贊曰:“湖南七郡凡幾家, 家家屏障書題遍”。雖然懷素無楷書作品傳世, 但從《自敘帖》可看出其篆隸、楷書功力的深厚。在極為重視楷書法度的唐代, 書家無不精通楷書。元代書畫鑒賞家項元汴跋懷素《論書帖》道:“《論書》一帖, 出規入距, 絕狂怪之形, 要其合作處, 若契二王, 無一筆無來源。”另外, 宋代董逌稱“懷素謹于法度”, 在唐人“尚法”的時代, 無疑是對懷素楷書的正面評價。從師承關系看, 顏真卿師承張旭, 懷素又從顏真卿處間接獲得張旭的筆法。而張旭楷書出自虞世南、陸柬之, 顏真卿《懷素上人草書歌序》稱張旭“楷法精深”。顯然, 顏真卿作為楷書大師, 懷素不可能沒受到真卿楷書筆法的熏陶。 另外, 懷素四處拜師學習書法, 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草書風格。早在湖南時, 便結識永州刺史王邕。王邕《贈懷素草書歌》中這樣評價:“我牧此州喜相識, 又見草書多慧力。懷素懷素不可得, 開卷臨池轉相憶。”懷素因王邕的贊譽而名震永州。之后, 結識天寶二年進士禮部侍郎張謂, 得到其提攜后書名大振。30歲時到洛陽、長安, 開始“擔笈杖錫, 西游上國”, 并出入各種社交場合。任華《懷素上人草書歌》這樣寫道:“朝騎王公大人馬, 幕宿王公大人家。”記載了其受人追捧的盛況。他在長安拜訪了顏真卿, 懷素《藏真貼》作了記載:“近于洛下, 偶逢顏尚書真卿, 自云頗傳長史筆法, 聞斯八法, 若有所得也。”另外, 南下拜謁廣州刺史徐浩, 請教書法, 聆聽見識。與懷素有過交往的還有任華、陸羽、韋陟、李白等人, 特別是其表兄錢起的揄揚, 其書名廣為人知。 雖然懷素一生從未與張旭見面。在長安時, 懷素從顏真卿處得到指點, 間接學得張旭筆法之精髓。懷素又從鄔彤處得到了張旭的創作經驗:“孤蓬自振, 驚沙坐飛, 余師而為書, 故得奇怪”。懷素學得張旭草書筆法精髓后, 逐漸形成了以《自敘帖》為代表的浪漫主義書風。 ![]() 懷素《自敘帖》局部 四、虛實相生的意境美《自敘帖》從整個章法上看, 呈現一幅虛實相生的畫卷。這和老子認為的天地萬物是“有”和“無”的統一, “虛”和“實”的統一相一致。笪重光曰:“虛實相生, 無畫處皆成妙境。”“藝術形象必須虛實結合, 才能真實地反映有生命的世界。”書法同中國畫一樣, 追求虛實相生的意境, 狂草更是把這種意境表現到了極致。 《自敘帖》中, 通過點畫、結體、章法布局的疏密、正斜的對比, 在變化中求得平衡的藝術效果。所謂“計白當黑”, 虛中有實, 虛實結合, 給觀者留下想象空間。《自敘帖》多用渴筆枯墨, 時枯時潤, 雖字里行間留下很多空白, 但筆畫呼應密切。竇冀《懷素上人草書歌》這樣形容“計白當黑”的處理關系:“如熊如羆不足比, 如虺如蛇不足擬。涵物為動鬼神泣, 狂風入林花亂起。殊形怪狀不易說, 就中枯燥尤驚絕。邊風殺氣同慘烈, 崩搓臥木爭摧折。塞草遙飛大漠霜, 胡天亂下陰山雪。” 《自敘帖》用筆外拓, 落逆藏鋒, 筆力剛健, 打破了方塊定勢, 字形變方為圓。黃庭堅云:“張妙于肥, 藏真妙于瘦。”形象地說明了懷素用筆偏瘦, 因而字勢清新, 變幻詭奇中給人疏放空靈之感。《自敘帖》中鋒用筆, 融篆入草。落逆鋒藏, 大膽縱放。行筆徐疾, 筆駛流暢。收筆含蓄, 若收若放。筆到力到, 神氣完足。《自敘帖》點畫伴隨著提按、出鋒、書寫速度的變化, 產生疏密、正側、斷連、曲直、長短、寬窄、大小等變化, 虛實相生, 各具姿態。如“絹素多所塵”中的“絹”字, 左右部分的筆斷意連, “代杜度崔瑗始”中“代”的左右長短變化, “形怪狀翻”中“形”的左右疏密變化等。結字方面, 以圓裹束收之勢為主, 常輔以巧妙的變化。如“西游上國”的“國”字。章法或疏或密, 或補或救, 敢讓感占, 穿插巧妙。虛實相生, 血脈相通, 一筆成書。 結語顯然, 懷素將唐代草書推向時代巔峰, “狂草是盛世的圖騰”, 黑格爾認為:“人因渴求理想才有藝術”, 懷素繼承了張旭的草書, 更發展了狂放不羈的精神, 反映了自由奔放的個性和突破傳統的祈尚。張旭、懷素、顏真卿、賀知章等人將晉人瀟灑飄逸之風轉化為灑脫奔逸、恢宏寬博的氣勢, 使浪漫主義寫意書風達到了無與倫比的高度。“草書是書家生命情感的大釋放, 大碰撞, 應是天地事物之變, 可喜可愕一寓于書, 離開了情感表達和生命關懷便談不上草書創作。”試想, 如果沒有張旭、懷素的影響, 就不可能有黃庭堅、蘇東坡、王鐸等人的書法, 更談不上今天草書的繼承和發展。 【文章摘自:《藝術研究》2019年01期】 |
|